耄耋老人王楚英談滇緬抗戰

  王楚英,1923年11月生,湖北黃梅縣人,家境貧寒的他從6歲開始就半工半讀。 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正在集中軍訓的武漢大、中學生紛紛寫血書,希望上前線報效國家,14歲的高二學生王楚英不甘人後,考取了18軍幹訓班,在短暫培訓後,參加了“八·一三”淞滬抗戰、武漢會戰及中國遠征軍。

  1941年,王楚英隨中國駐緬甸軍事代表侯騰入緬,組織“華僑抗日志願隊”並任隊長,協助英軍作戰,打響了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第一槍。1942年3月至1944年10月,王楚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上將的聯絡參謀兼警衛隊長。1944年,黔南告急,王楚英被空運回國,參加湘西會戰,他多次率領突擊隊,深入敵後作戰,參加了對日的最後一戰。

  1945年8月,王楚英又以警衛負責人身份,親身經歷了中國戰區日軍從芷江洽降到南京簽降的全過程。先後6次獲由蔣介石頒發的忠勇勳章、海陸軍獎章等,曾榮獲英國政府的豐功勳章。1950年起王楚英任國民黨“陸軍總部”辦公室主任、高雄警備區及52軍參謀長等職。1952年被蔣經國調任“總政治部”第5組代組長。1954年,王楚英借到香港考察之機起義回國,現爲南京市政協委員。

  長期的參謀生涯,王楚英養成了嚴謹細緻的作風。他的記憶出奇的好,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隨口拈來,幾乎沒什麽差錯。   

  緬甸遠征兩次解救英軍  1941年,盟國根據反法西斯形勢需要發佈《聯合國家宣言》,要求中國軍隊入緬援英抗日。但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認爲緬甸是英國的重要屬地,也是印度的屏障,如果讓日軍占了,將來英國還可以從戰後的“和會”上把它收回來。若是讓中國軍隊來緬甸,那麽英國就無法趕走中國人。因此韋維爾最初拒絕中國軍隊入緬作戰,只是請中國派人入緬組建華僑抗日志願隊。

  組建華僑志願隊  這種背景下,王楚英被英軍選爲駐英軍17師聯絡官,並奉命組建緬甸華僑抗日志願隊,任指揮官。對於英軍爲何選中19歲的自己,王楚英分析說:“也許他們是認爲我年紀小,軍銜低,能夠成爲傀儡。”不過,王楚英沒有給中國人丟臉,他組織起了一支數百人的華僑抗日志願隊,在經過簡單軍訓後,1942年1月6日,志願隊在毛淡棉破獲了日軍的一個情報站,偵破了日諜要炸毀英艦“奧馬哈號”的陰謀,保全了英第17師數千官兵的生命。

  帶英軍沖出包圍  1942年2月23日,英第17師被日軍兩個師團圍困在錫唐河東岸,當時河上橋梁已被炸毀,滔滔河水斷了退路。王楚英回憶說:“當時,英軍支撐不住,打算投降,我連忙找到史密斯,表示決不投降,一定要突圍。隨後,我駕駛裝甲車第一個沖向日軍陣地,在志願隊的帶領下,英軍也緊隨其後突圍。這突然的襲擊,把日軍打得暈頭轉向,他們被迫後退7、8公里。包圍圈被撕開一個大口子,英17師最後全部突圍。事後,英國政府授予我勳章,並發了10英鎊的獎金。”

  傳命令再救英軍  談起另一場解救英軍的仁安羌大捷,王楚英說,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來緬,調我當他的聯絡參謀兼警衛隊長。4月,英軍第1師已退守仁安羌。17日,日軍將英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戰車營包圍在仁安羌北面一帶地區。英軍糧盡彈絕,危急萬分,孫立人調派唯一的裝甲兵團第113團,星夜趕往英軍被圍前線。4月17日傍晚,第113團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經過兩天激烈苦戰,第113團收復仁安羌,除英軍第1師官兵外,還解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國軍人、美國傳教士及新聞記者500多人,並把被日軍奪去的一百多輛輜重汽車和一千多匹戰馬交還英軍。當中國遠征軍官兵出現在他們面前時,英軍官兵狂熱地與中國士兵緊緊抱在一起。

  “以少勝多,以寡救衆,這是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