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利姆
殲滅日軍最多的英國將領——斯利姆
  威廉·約瑟夫·

斯利姆

,(William Joseph Slim,1891-1970),1891年出生在英國布裏斯托的一個鐵製品批發商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斯利姆決心參與軍事事務,由於自己的努力,斯利姆獲准參加伯明罕大學軍官訓練團。1914午8月,斯利姆在那裏獲得一等兵軍銜,不久以後,被派到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團任職。從此,斯利姆開始了通向英軍最高職位的生涯。
  1915年7月,斯利姆所在的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團第9營被派到加利波裏參戰。1916年初,斯利姆隨部隊轉移到美索不達米亞。在那裏負傷,因戰功而被授予十字勳章。在此期間,斯利姆還曾被調至第6廓爾喀步兵團,但仍在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團服役至戰爭結束。

  1925年,斯利姆被選送入奎達參謀學院學習,畢業後斯利姆在印度步兵軍中擔任初級參謀職務。1934年,當他調任坎伯利參謀學院的教官時,斯利姆在整個英國軍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後來,斯利姆被選入帝國國防學院,得到高級指揮訓練的機會。1938年,斯利姆回到印度,指揮第7廓爾喀步兵團的一個營。不久,斯利姆升任印度高級軍官學校校長。1939年,戰爭爆發之際,斯利姆被任命爲在聯合省組建的印度步兵旅旅長。一年以後,斯利姆率領第10印度兵旅作爲印度軍第5師的一部分被派到蘇丹和厄立特里亞抗擊義大利軍隊。

  1940年11月,駐守在加拉巴特以北100英里外的斯利姆旅奉命收復加拉巴特和附近的邁泰邁。斯利姆指揮部隊用突襲方式很快攻下了加拉巴特,但由於義大利空軍的空襲造成人員傷亡,部隊陷入混亂。斯利姆焦急地想以新的計劃進行戰鬥,但他的參謀極力反對,理由是據報告敵人的增援部隊已經上路,印度軍在喀土穆抵擋敵軍前進的主要任務將遭到嚴重損害。斯利姆極不情願地接受了他們的勸告,承認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戰鬥以失敗而告終的事實。

  1941年6月,斯利姆晉升爲少將師長,負責指揮第10印度師。6-7月間,斯利姆指揮部隊從伊拉克沿幼發拉底河右岸強行挺進敍利亞,成功地攻佔了位於堅固設防的代爾祖爾鎮的幼發拉底河上的重要大橋。

  1942年1月,日軍入侵緬甸。3月,仰光淪陷。亞歷山大將軍從英國飛來,指揮緬甸盟軍作戰,斯利姆被調去擔任所謂的緬甸軍軍長。斯利姆面臨著極爲不利的境遇。他原來熟悉的是沙漠地形、開闊地帶,現在卻面對叢林和河流;他指揮的部隊對他很陌生;由於接連撤退,士氣嚴重動搖,缺少地圖和運輸工具,沒有人員、物資補充,沒有增援部隊;對日軍的行動一無所知。在困境之中,斯利姆以其自身的品行和時常深入部隊的行爲很快在下屬中激起了信心。4月19日,斯利姆接到緬甸軍朝印度東北部撤退的指令。一個月後,斯利姆指揮緬甸軍克服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勝利抵達印度。在整個行動中,斯利姆自始至終都表現出堅定的信心和高度的復原力。緬甸的撤退被認爲是斯利姆作爲指揮官的一次最大的考驗。

  回到印度後不久,斯利姆奉命指揮新建立的第15軍,司令部設在加爾各答。第15軍和在印度東部抗擊日軍的第4軍一起組成東方集團軍。斯利姆的職責是保衛孟加拉免遭來自海上的攻擊,協助行政當局維護駐地的秩序。斯利姆以一系列備忘錄的形式闡明抗擊日軍的戰術,形成了叢林作戰的基礎。

  1942年7月,東方集團軍司令部指揮所屬部隊進攻位於孟加拉灣東海岸、加爾各答南面的若開半島,企圖攻佔半島上的日軍機場,消除其對孟加拉、加爾各答的空中威脅。進攻開始時進展得很順利,但到1943年3月不僅停了下來,而且開始撤退。斯利姆臨危受命,成功地完成了任務。1943年10月,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蒙巴頓到任(實際上蒙巴頓海軍上將作爲東南亞戰區盟軍最高司令官,主要指責是戰略指導和與美國、中國高層領導的政治外交,並不負責具體的戰場指揮),將地面部隊組建爲第11集團軍群,斯利姆升任東方集團軍司令。不久,東方集團軍改稱第14集團軍。

  1944年2月,日軍進攻若開,斯利姆率部堅守。這次戰役歷經3個星期而以日軍的徹底失敗告終。若開戰役之後,斯利姆計劃重新佔領緬甸,爲此必須大量殲滅日軍的有生力量。這一機會很快到來。3月,日軍猛攻英帕爾和科希馬。戰事之初,危機四伏,但由於斯利姆具有迅速恢復的能力和不甘失敗的決心,加上蒙巴頓有力的後方支援(英帕爾會戰初期日軍進攻兇猛英軍吃緊,美國總統羅斯福反復電促蔣介石反攻滇西以救印,4月初,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第50師、14師調入印度編入中國駐印軍序列從緬北反擊牽制日軍,駐印軍第30師一個團亦調往英帕爾協同英軍防守,同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開始反攻滇西,邱吉爾也電蔣表示“無比欣慰”。盟軍在亞洲戰場反擊日本法西斯戰鬥自此拉開序幕),危機都被克服了。斯利姆堅持拖垮日軍的政策,利用英帕爾的緊固防禦力量斃傷日軍。一俟反攻機會到來,他號召已經筋疲力竭的官兵再努一把力,發起強勁反攻,將日軍打退到欽敦江的另一邊。英帕爾會戰參戰的10萬日軍中有5萬3千人被斃傷或打散,雨季來臨,當年我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潰敗的景象在日軍身上重演:“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毀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藥和軍事裝備……有些部隊傷病員徒步先行,行動困難的大部分選擇了自殺的辦法。徒步的病人,在沿途的密林中力盡倒下的、被濁流吞沒下落不明的人不計其數,真是鬼哭啾啾,淒慘萬狀。”

  參戰的3個日軍師團中有2個師團失去戰鬥力,15軍3個師團長全被解職,其中31師團的佐藤幸德中將還因爲陣前抗命,被送回日本。此役英軍損失2萬4千人。這是日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陸地戰敗,日軍戰無不勝的神話破滅了,英軍並憑此役一雪緬甸戰敗前恥。英帕爾會戰後,作爲日軍駐緬方面軍主力部隊的15軍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鬥力,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從英帕爾之戰勝利到佔領仰光這段時間,斯利姆充分展示了他作爲指揮官的最高水準的帥才。在歐洲戰爭勝利前,東南亞戰區的人員和物資補充從未得到優先考慮。斯利姆不得不用最少的資源在最不利的地形和氣候中打一場運動戰。他用即興指揮的才能、智謀,充分利用突襲方式,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皇家空軍的能力等方式來彌補資源上的不足。

  儘管向緬甸進攻的政治目的是佔領曼德勒和首都仰光,斯利姆正確地認定他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擊敗敵人。一旦達此目的,整個緬甸將在他的控制之中。因而英帕爾戰役後獲得主動權時,他不斷地向日軍施加壓力,給日軍一次次殲滅性打擊,從不讓日軍有喘息之機。斯利姆靈活指揮的一個典型例子是開始挺進緬甸後突然改變了計劃,這一改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略上較爲有名的舉動之一。原來所有的情報表明日軍準備在伊洛瓦底江北面和曼德勒與盟軍開戰,後來查明這一情報不準確,日軍顯然想以伊洛瓦底江作爲他們的主防衛線。斯利姆毫不猶豫地把他的兩軍之一轉移到另一不同的目標。他的部隊悄悄穿過叢林,渡過伊洛瓦底江,同時仍給日軍以曼德勒是主要目標的假像,然後,在首都南面70英里處的敏鐵拉開戰了。敏鐵拉之戰對日軍來說是一場災變,斯利姆抓住有利戰機,率領他的部隊,包括重型坦克、大型運輸車隊,穿過1000英里未開化的土地,選擇不同時間分散渡過伊洛瓦底江,使日軍模不著頭腦,無法確定他的主要進攻目標,1945年3月31日,英機械化5師破圍入援敏鐵拉的17師,正面英33軍也從曼德勒左右兩翼渡過伊洛瓦底江,日軍防線全面崩潰,從而給日軍以毀滅性的打擊。緬甸反攻戰役的最後階段,斯利姆決心不讓日軍有停下來喘息的機會,實施了堅決的追擊,4軍和33軍分兩路沿伊洛瓦底江和錫唐河直指緬甸南端的仰光。尤其是斯利姆打破建制組建臨時機械化軍交給梅塞維,實施典型的裝甲部隊突進戰術,一路上繞過一切大股日軍抵抗,這在二戰英美盟軍的戰例裏面是非常罕見的,類似于巴頓1943年在西西里戰役中組建臨時裝甲軍突擊巴勒莫的做法。1945年5月趕在雨季到來之前,盟軍佔領仰光完成了佔領緬甸的戰略目標。

  斯利姆在緬甸作戰的勝利來自于他建立在不可思議的洞察力之上的細緻周密的戰術和邏輯上的推理計劃。他善於迅速地利用空中支援在交通不便的叢林作戰中的潛力和價值,它可使日軍常用的包圍和滲透戰術失去效力。在組織方面,他抛棄了不合適的標準編隊,而採用最適應叢林地形馱騾與機動運輸相結合的方式。但是,一旦出現需要速度,地形又允許的情況,他立即將他的一些編隊建立在機械化和機動化之上,正如他在敏鐵拉的進攻和向仰光的突擊那樣。

  斯利姆的才能在戰爭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不被上級所承認,更有象歐文和利斯那樣爆發衝突的直接上司。但是他最終還是以勝利證明了自己,並獲得承認。1945年7月斯利姆晉升上將。二戰以後斯利姆的聲望日隆,1946年出任帝國國防大學校長,1948年被首相克萊門特·理查德·艾德禮任命爲帝國總參謀長,接替蒙哥馬利元帥,打破了一層非英國陸軍出身的軍官不能擔任總參謀長的玻璃天花板(斯利姆原本出身印度殖民地陸軍)。1949年初晉升陸軍元帥。退役以後還曾經出任澳大利亞總督,1956年出版回憶錄《Defeat into Victory》(反敗爲勝),1960年受封爲“緬甸的斯利姆子爵”。

  1970年12月14日,斯利姆將軍在倫敦逝世。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