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立煌
抗日名將——衛立煌
  衛立煌,字俊如,生於1897年2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城東郊衛楊村人。
  1912年在安徽和縣革命軍當兵。1914年入湖南都督湯薌銘部學兵營,畢業後在上海參加“肇和”艦起義反對袁世凱。1915年到廣州投粵軍,由排長遞升至旅長,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鎮壓廣州商團叛亂和東征陳炯明的作戰。1925年9月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3師第9團團長。北伐戰爭時,入閩作戰,升任第14師師長。1927年10月任國民黨軍第9軍副軍長。翌年任南京衛戍副司令,後入陸軍大學校將官特別班進修。1930年任第45師師長。

  1931年曾參加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1932年任第14軍軍長,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在紅軍向西轉移後,衛率部首先進入蘇區中心金寨。蔣介石爲表示對衛的鼓勵,即將金寨及其周圍地區劃爲立煌縣。1934年初,參加鎮壓在福建反蔣抗日的第19路軍。
  
  1935年11月,任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次年6月授陸軍上將。

  盧溝橋事變後,衛立煌積極抗戰,率第14集團軍進入山西抗戰。 1937年10月,任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率領3個兵團7個軍,在八路軍的配合下,重創進犯山西忻口之日軍。激戰中,軍長郝夢鱗、師長劉家騏、旅長鄭廷禎以下官兵數千人壯烈犧牲。1938年2月衛立煌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指揮所部在臨汾以北的韓信嶺阻擊日軍。 4月,去西安時順訪延安。1939年1月,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所部在山西中條山等地區抵抗日軍。這一期間,他同共產黨、八路軍關係友好。

  1942年1月,調任西北行營主任,被蔣介石削去兵權。

  1943年冬,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失利,此時,衛立煌被再度起用,被蔣介石任命爲中國遠征軍司令。當時,在緬甸的日軍有第23軍、第38軍、第15軍和“印度國民”師團,共計9個師團的兵力。日軍在滇緬路線上各要點騰沖、龍陵、松山、平更、芒市、噸町等地,利用地形,築工事扼守。衛立煌研究了敵情,制定了反攻作戰方案:以騰沖爲攻擊目標,以第11集團軍擔任防守,並決定以第20集團軍負責攻擊,由粟柴壩、雙虹橋強渡怒江,向窄路實施轟炸,阻滯緬北的日第33軍和第15軍出兵支援滇西日軍。

  5月11日拂曉,衛立煌下達了實施反攻、強渡怒江的命令。戰至次日,由新編第33師、第88師、第76師抽調組成的加強兵團和第54軍各師分別從惠通橋上游、三江口、攀花、粟柴壩、雙虹橋等地渡過怒江,分路向日軍進攻。當接到第54軍軍長報告,該部與日軍爭奪據點,他立即命第53軍全部渡江,支援54軍再次奪占了據點。13日,衛部攻佔平夏,日軍狼狽地向芒市潰逃。14日,中國軍隊攻佔大塘子,衛立煌當即命第53軍某師強渡蠻裏河,直接威脅敵之戰略要地,進攻高黎貢山,一舉擊潰日軍第56師團。21日,中國軍隊53軍進駐騰沖。至此,衛立煌的反攻部隊全部渡過怒江,完成了初期反攻任務。中國軍隊強渡怒江的成功,震驚中外。美國的《時代》雜誌對衛立煌做了專題評論,並在封面上刊登了他騎馬的照片,標題爲“常勝將軍衛立煌”。

  衛部渡過怒江後,衛立煌仔細分析了情況,採取新制定的作戰計劃。6月1日,左、右集團軍按照衛立煌新制定的作戰計劃,全部轉入反攻。1至9日,右集團軍擊潰日軍第56師團,戰至20日,右集團軍率先再次奪占橋頭和馬面關陣地,乘勝前進,同日,右集團軍攻佔北齋公房、瓦甸、明芝和東固銜,按預定計劃向騰沖發展。于此同時,左集團軍也先後攻擊臘孟街和領安街,分別圍攻敵固守的據點松山和龍陵。

  攻克松山後,左、右兩集團軍聯成一片,戰局非常有利。衛立煌立刻命令兩集團軍乘勝西進,於11月初攻佔龍陵,中旬克芒市,1945年1月占噸町,27日與駐印軍會師芒市。至此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戰略任務。衛立煌因滇西作戰之功獲得了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青天白日勳章。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1946年11月,衛立煌和韓權華帶著兩名秘書到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西德等國考察軍事。1947年10月初,衛立煌結束了他的國外旅行之後飛抵上海。此時,國民黨已在東北發動內戰,蔣介石有意讓衛立煌到東北就任“剿總”之職,以挽救危局。衛立煌剛到上海,國民黨國防部參謀長顧祝同和蔣介石的首席智囊張群接踵而至,力勸衛立煌就任新職。隨後,陳誠的妻子也聲淚俱下來請求衛立煌去東北任職。194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明令衛立煌爲東北“剿總”。衛立煌進入東北之後,即著手收攏部隊,固守要點,穩定局勢,並注意對部隊補充整訓。他對解放軍繼續進行的冬季攻勢採取穩重態度。

  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東北野戰軍突然奔襲北寧線。蔣介石急調衛立煌至南京接受任務:即以瀋陽主力出動,解錦州之圍,並夾擊錦州地區的解放軍。到南京後,衛立煌不贊成蔣介石的作戰方針,主張應候關內增援部隊,解錦州之圍後渡大陵河、出溝幫子,向遼西地區前進,瀋陽國民黨軍主力才能西出與東進兵團會師。蔣介石聞言,拒不採納衛立煌的意見,要他立即回瀋陽指揮部隊出遼西。衛立煌當即含糊其詞地推脫說:“回去與負責將領仔細商量後再作處置。”蔣介石不放心,派參謀總長顧祝同隨衛立煌同到瀋陽,監督他執行命令。爲此,顧、衛二人發生爭執。顧、衛爭執後,顧祝同回到南京向蔣介石彙報了衛立煌不執行命令的情況。當解放軍即將進攻岌岌可危的瀋陽市區時,衛立煌依然留在這座危城之中,默然地端坐于總司令部,直到10月,蔣介石才派飛機把他接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時,暫時定居香港的衛立煌心情十分激動,不管自己是不是“戰爭罪犯”,拿起筆就起草了一份電報,通過香港的中共有關組織,發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致賀。1955年春,周恩來總理寫信給衛立煌,希望他返回北京。衛立煌接信後十分高興,於3月15日秘密到達廣州。衛氏夫婦到達廣州後,由中央華南局代發電報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和朱德副主席致敬,報告他已經回來,同時將預先準備好的《告臺灣袍澤朋友書》交新華社發表,呼籲在台軍政友人認清形勢,跟共產黨走,爲人民盡力。衛立煌回來後,先後擔任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並被選爲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務委員。

  1960年1月17日,衛立煌因心肌梗塞等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歲。1月20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山公園中山堂主持追悼會。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董必武、陳雲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送了花圈。衛立煌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寶山烈士公墓,緊挨著林伯渠、陳賡等人的靈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