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抚今忆昔 > 正文

大笔写新篇重续故人情--纪史迪威将军(一)
2014-01-16 13:42 中国远征军网

  1944年10月下旬,一个美国四星将军怀着满腔愤懑,也带着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深深的挂怀,离开了陪都重庆。当向深为忌惮他的蒋介石辞行时,他说道,无论对他怎样看待,请记住,他的动机只是为了中国的利益。
 
  这位将军就是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史迪威。
 
  史迪威将军被公认为是中美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
 
  1942年,史迪威将军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委派来到中国,担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及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与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法西斯。
 
  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美国朋友也来到中国,来到了重庆,在缅甸、在印度、在各个不同的战线,和中国人民一起抗击侵略者。他们飞越白雪覆盖的世界屋脊,开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他们和“飞虎队”一起,组建了十四航空队,从空中阻击日本空军;他们还来到延安的窑洞,探索和八路军共同抗日的途径⋯⋯。他们在辽阔的中国大地建立了不朽的业绩。
岁月难忘,友情难忘。中国人民,
 
  特别是重庆人民,对这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的美国朋友怀着深深的敬意,他们永远活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记忆里。
 
  特别是在近半个世纪之后,当中国走向开放、重庆走向世界之时,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将军其人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被委以重任派往中国时,是三星中将。自1911年起,迄至于1942 年之前,史迪威曾4次来华。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于最危难的时候,年届花甲的史迪威将军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委派,第五次来到中国,在重庆居住和工作。他被任命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及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援华租借物资监督及联合军事委员会美方代表,肩负在中国及南亚地区对日作战的重任。就这样,他在战火燃烧的中缅印土地上,艰苦战斗了2年零8个月,经历了前线后方的千辛万苦,饱尝了重庆酷暑寒冬的滋味,和重庆人民一起经受了日军的大轰炸,更目睹了国民党官场的腐败黑暗。
 
  但正是在这种曲折与艰险中,他表现出优秀职业军人的风范。他始终表里如一,恪尽职守,对中美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他热爱中国,精通中国文化,理解和同情中国人民。他忠实执行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始终坚持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政策,主张平行援助国共军队。他憎恶旧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不满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1942年3月4日下午,肩负重任的史迪威飞抵重庆。此时,他面临着盟军在缅甸的溃败,他把这视为“奇耻大辱”。他呕心沥血,力排众议,训练军队,身先士卒,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策划反攻缅甸。
 
  3月11日,史迪威即飞到缅甸前线了解战况并会见英军统帅亚历山大爵士,共商盟军协调指挥事宜后,于17日午后飞返重庆。次日,为了缅甸战役的战术、指挥等问题,他与蒋介石争论了两个多小时。19日,他与蒋介石再次会谈、争论。20日下午4点,史迪威在重庆举行了他任职以来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宣称对中国军队充满信心,并预言“中美两国军队并肩进入东京那天,将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19日这天也刚好是他的59 岁生日。按照中国民间“做九不做十”的习俗,他算是在重庆度过了他的“六十大寿” 。21日, 他就飞回了“ 蚊虫成群”的缅甸前线。
 
  5月初,英军统帅亚历山大下令总退却,盟军在缅甸溃败。史迪威拒绝了派来接他撤退的飞机,率领一批美、英、中军人、医护人员及平民,历尽艰辛,徒步撤往印度。此时的史迪威,虽然+"高龄了,但仍大步走在部队最前面,从而在盟国部队中赢得了崇高声誉。
6月3日晨,史迪威飞返重庆。他在日记上记载:“重庆天气晴朗,傍晚的阳光下,春天的田野景色宜人。商震和贺耀组到机场迎接。返回( 号。”(号是史迪威重庆官邸的代号。
 
  他在重庆休息了半个多月,其间仍不断忙于公务,向蒋介石力争重新组织对缅甸日军的反攻和整编中国军队。
 
  日军在缅北的胜利,切断了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史迪威在组织缅甸反击作战的同时,提出了修筑一条从印度利多,经缅甸,与中国旧滇缅公路相连结,重新打开中国对外通道的计划。中美士兵在史迪威的亲自指挥下,开始了这一跨越高山深谷,气候环境恶劣,人力机械极度匮乏,日军威胁近在咫尺的艰险工程。
 
  同时,在印度,他着手精心训练并用美式装备武装起中国军队。史迪威认为,中国士兵是好样的,只要有足够的训练和正确的指挥,绝不会比任何国家的士兵逊色。他创办了美国驻中印缅陆军军官战术学校,他选调了美国教官训练中国的坦克驾驶人员。
 
  就在这一年,应中国政府的要求,美国政府决定开辟一条由印度阿萨姆邦通往中国的空中航线。由于要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巍巍群峰,其地势与骆驼之背相似,故称之为“驼峰”飞行。按照当时的航空技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辟航线,被称为“世界航空史上创举”。
 
  史迪威将军以非凡的勇气,在亲率陆军作战、修筑中印公路的同时,指挥了这一著名的空中行动。这一行动由“飞虎队”为基础组建的第十航空队(后改为第十四航空队)执行。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由于两国军民密切配合与牺牲奋斗,维持了中国与世界的空中联系,保障了战时的军需民用。在三年多的空运期间,运送军民用物资75万多吨,各类人员10多万人,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后勤保障。1500名多中美志士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损失各类飞机514架,平均每月损失13架。他们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中,写下了人类飞行史上最悲壮的篇章。
 
  “飞虎队”战斗机大队也功勋卓著———从1941年12月18日参战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共击落日机1200多架;协同中国陆军作战,广泛袭击日军地面目标,使日军主要战线的物资日供应量减少40-75%;保障驼峰航线畅通,保卫中国国际交通线的安全;阻击日军轰炸机群,使大后方免遭日机轰炸。从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为消灭日本侵略者,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2年1月16日,因史迪威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亲临一个中国师的先头部队,身先士卒”鼓舞部队,美国政府向他颁发了模范军人十字勋章。《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都报道了在重庆举行的授勋仪式,《纽约时报》还为此发表了社论《给乔大叔授勋》。
 
  1943年12月中旬,陪同蒋介石开完开罗会议的史迪威,一返回重庆,次日就飞往缅北聚集着日军重兵的胡冈谷地前线。这位美国陆军三星中将和战区司令官,在以后的7个月里,一直和士兵们一起呆在危机四伏的前线丛林里。
 
  1944年3月19日,史迪威在战场上度过了61岁生日,他在距前线不到200米的营地为自己的生日切蛋糕。而他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是中国驻印军在这天攻占了胡冈谷地与孟拱谷地之间的制高点坚布山。
 
  3月21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为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发表社论《再论缅甸战局》,文中说:
 
  “缅北战场,是最困难的一个战场⋯⋯然而我中美健儿,终于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誓死歼敌的决心,在英明的史迪威将军的领导之下,克服了自然界的困难,战胜了以森林战自诩的敌人,筑起了一条由阿萨密通到中国战场的大道———利多公路,奠定了光复和解放缅甸,重开滇缅路的基础,这是值得我们钦佩致敬的。”
 
  就是这条利多公路,美国魏德迈将军在利多公路通车典礼广播词中说:“史迪威将军始终是这条通往中国陆路最热忱的支持者,他构想出这条陆路建造计划,并在军事会议中力排众议,获得通过。”
 
  中国政府将这条体现着史迪威将军“不屈不挠意志”的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红岩春秋》2004.1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