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抚今忆昔 > 正文

耄耋老人王楚英谈滇缅抗战
2012-10-15 10:11 中国远征军网

  王楚英,1923年11月生,湖北黄梅县人,家境贫寒的他从6岁开始就半工半读。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正在集中军训的武汉大、中学生纷纷写血书,希望上前线报效国家,14岁的高二学生王楚英不甘人后,考取了18军干训班,在短暂培训后,参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武汉会战及中国远征军。

  1941年,王楚英随中国驻缅甸军事代表侯腾入缅,组织“华侨抗日志愿队”并任队长,协助英军作战,打响了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第一枪。1942年3月至1944年10月,王楚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上将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1944年,黔南告急,王楚英被空运回国,参加湘西会战,他多次率领突击队,深入敌后作战,参加了对日的最后一战。

  1945年8月,王楚英又以警卫负责人身份,亲身经历了中国战区日军从芷江洽降到南京签降的全过程。先后6次获由蒋介石颁发的忠勇勋章、海陆军奖章等,曾荣获英国政府的丰功勋章。1950年起王楚英任国民党“陆军总部”办公室主任、高雄警备区及52军参谋长等职。1952年被蒋经国调任“总政治部”第5组代组长。1954年,王楚英借到香港考察之机起义回国,现为南京市政协委员。

  长期的参谋生涯,王楚英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作风。他的记忆出奇的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随口拈来,几乎没什么差错。   

  缅甸远征两次解救英军  1941年,盟国根据反法西斯形势需要发布《联合国家宣言》,要求中国军队入缅援英抗日。但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认为缅甸是英国的重要属地,也是印度的屏障,如果让日军占了,将来英国还可以从战后的“和会”上把它收回来。若是让中国军队来缅甸,那么英国就无法赶走中国人。因此韦维尔最初拒绝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只是请中国派人入缅组建华侨抗日志愿队。

  组建华侨志愿队  这种背景下,王楚英被英军选为驻英军17师联络官,并奉命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任指挥官。对于英军为何选中19岁的自己,王楚英分析说:“也许他们是认为我年纪小,军衔低,能够成为傀儡。”不过,王楚英没有给中国人丢脸,他组织起了一支数百人的华侨抗日志愿队,在经过简单军训后,1942年1月6日,志愿队在毛淡棉破获了日军的一个情报站,侦破了日谍要炸毁英舰“奥马哈号”的阴谋,保全了英第17师数千官兵的生命。

  带英军冲出包围  1942年2月23日,英第17师被日军两个师团围困在锡唐河东岸,当时河上桥梁已被炸毁,滔滔河水断了退路。王楚英回忆说:“当时,英军支撑不住,打算投降,我连忙找到史密斯,表示决不投降,一定要突围。随后,我驾驶装甲车第一个冲向日军阵地,在志愿队的带领下,英军也紧随其后突围。这突然的袭击,把日军打得晕头转向,他们被迫后退7、8公里。包围圈被撕开一个大口子,英17师最后全部突围。事后,英国政府授予我勋章,并发了10英镑的奖金。”

  传命令再救英军  谈起另一场解救英军的仁安羌大捷,王楚英说,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来缅,调我当他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4月,英军第1师已退守仁安羌。17日,日军将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战车营包围在仁安羌北面一带地区。英军粮尽弹绝,危急万分,孙立人调派第113团赶往英军被围前线。4月17日傍晚,第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经过两天激烈苦战,第113团收复仁安羌,除英军第1师官兵外,还解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国军人、美国传教士及新闻记者500多人,并把被日军夺去的一百多辆辎重汽车和一千多匹战马交还英军。当中国远征军官兵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英军官兵狂热地与中国士兵紧紧抱在一起。

  “以少胜多,以寡救众,这是场奇迹。”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