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抚今忆昔 > 正文

情深意重铁娘子——与撒切尔夫人的因缘
2013-05-24 21:43 中国远征军网

前言
  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4月8日清晨于伦敦辞世,享寿87岁,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送唁电,向家属转达哀悼之意。
  马英九在唁电中回顾撒切尔夫人与台湾关系,除了提到铁娘子曾于90年代两度访华和台湾的情谊,也特别强调他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前夕,于美国芝加哥会晤国军前113团长刘放吾将军,感谢国军1942年解救英军义举。
  由于1992年撒切尔夫人与刘放吾将军的这场会面,“仁安羌战役”的真相与战史逐渐浮出水面。20年后,“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于今年元月13日在当年盟军与日军战况最激烈,也是伤亡最惨重的缅甸仁安羌古战场建成,完成了刘放吾将军生前心愿,让在此战役中牺牲的前辈英灵能够长眠安息。
  推动建造“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刘放吾将军次子,旅美华裔企业家刘伟民,在得知撒切尔夫人死讯后,以“刘放吾将军子女及后人”为名致函撒切尔夫人遗属,表达了哀悼与不舍,刘伟民也写下了这篇“情深意重铁娘子”来纪念这位世纪的伟人。
(世界周刊记者/许惠敏)

情深意重铁娘子——与撒切尔夫人的因缘
作者:刘伟民
 
  4月8日我在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参与该校亚洲学院欢迎将于次日到访的中国教育部高层代表团。上午接到内人王国媚从洛杉矶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撒切尔夫人今天清晨辞世,虽然近年来我一直都知道夫人的健康情形不佳,但突然听到她去世的消息,仍然震惊难过的在电话中半晌说不出话来。当晚我思潮起伏,久久不能成眠。回想21年前,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会晤父亲刘放吾将军的那些温馨场景,一切仿佛如昨,如今却又一幕一幕生动的重新浮现在我的脑际。
 
  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撒切尔夫人是一位影响世界的伟人,但是对我和我的家人来说,我们的感受却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情深意重”。
 
感谢解救英军义举
  1992年4月11日,美国《世界日报》在醒目位置刊出标题为“仁安羌战役五十周年纪念 英国军民不忘援恩,佘徹(撒切尔夫人另译)特向刘放吾致谢”的新闻报道。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四月初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大厅里,我和内人推着当年93岁高龄,坐在轮椅中的父亲刘放吾将军,恭候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莅临。撒切尔夫人这个名字在世界上早已家喻户晓,想到此刻马上就要见到这位号称“铁娘子”的领袖人物,我们心中充满着期待。
   
  撒切尔夫人出现的时候,我感到眼前一亮,她身着一袭红色外套和黑色长裙。她一看到我父亲,立刻快步上前,俯身下来,亲切地握着父亲的双手,这时我的心跳加速,我感受到这一份真实的存在,她那雍容的气度体现出一种世界领袖的风范,一时间,我真不敢相信,现在握着我父亲双手的,正是名贯中外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非常感性的对父亲说道:“老将军,我听过太多您的故事了,您当年不但解救了七千英国军人的性命,也同时解救了许多其他人的性命。想想看,这些人,现在都已经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了,他们的性命都是您救的。今天我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对您表示我深深的感谢之意,希望将来有时间,能坐下来听您详细讲述当年怎么打赢仁安羌战役。”

撒切尔夫人于1992年访芝加哥时,亲自代表英国向刘放吾将军50年前率国军解救数千英军的义勇行为致谢。(刘伟民/提供)
 
  霎时间,我看到父亲充满笑容的脸上,浮现出异样的光彩,眼眶中感动的都是泪水,料想这可能是父亲战役后50年来第一次听到这样温馨的话语。他回答说:“我是军人,打仗是我的职责,英军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当友军遇到危难的时候,解救他们,也是应该的。”
 
半世纪来受尽委屈
  和父亲朝夕相处,知道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更不善表露情感的人,解救英军虽然替国家立下了辉煌战功,但半个世纪以来却也受尽了委屈。这一刻,可能是我父亲一生中最大的安慰。
 
  1992年6月10日,时任英国国防部长的马尔康·里佛金德(Malcolm Rifkind)代表英国官方正式致函刘放吾将军:“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写信告诉我:她4月在纽约(按:应为芝加哥)与您会晤,并告知1942年4月于缅甸仁安羌,您及您所领导的全团官兵,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缅第一师的英勇事迹。今年是此役五十周年,该役发生在对日作战最黑暗的时期,也是最为艰苦的一场战役,贵团官兵为解救英军伤亡惨重,请让我在这里,向您和您领导的贵团官兵解救英军于危难的义举表达最诚挚的谢忱。”
 
  美国总统布什也于当年7月27日致函刘放吾将军表示:“二次大战仁安羌战役中,您领导的中国远征军113团的英勇作战,虽然不少勇士为此捐躯。在此役五十周年之际,我愿代表国家,感谢您解救五百美国记者、传教士、家属及数千英军的英勇行为。”
 
  在撒切尔夫人代表英国谢恩的两年后,父亲以95岁高龄过世。
 
  这些迟到50年,来自英美元首的感谢、赞扬与肯定,固然是父亲生前最大的安慰,也是对当年追随我父亲113团全体弟兄们最大的安慰。
 
刘放吾将军(刘伟民/提供)
 
  2012年9月18日美国《世界日报》刊出大字标题“仁安羌大捷 英老兵谢恩”,副标题“还原中国军队救人佳话 来美谢远征军团长刘放吾后人”的报道。曾随英缅第一师在二次世界大战的缅甸仁安羌战役中奇迹幸存的英国二战老兵费兹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尽管已经93岁高龄,毕生首度踏上美国本土,目的只有一个,向当年领导中国远征军113团以寡击众解救英军于危难的团长刘放吾将军的后代当面致谢。在会面期间,他留下两页亲笔签名的资料,详细描述了他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仁安羌战役。作为当年被救的英军,如今唯一幸存的老兵,这份资料弥足珍贵。我特别留意到这份资料中的一段文字:“亚历山大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刻意贬低了中国人的作用;在《亚历山大回忆录》第七卷—缅甸(第93页)他写道‘中国军队从未赢过一次对日战役’。但我亲眼目睹的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已故刘放吾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第113团的这场华丽壮观、犹如史诗般的仁安羌战役,我是重要的且仅存的见证者。过去的三、四十年间,我一直在讲述这个故事,但却被历任首相和国防大臣一再否定。”
费兹派翠克夫妇(左二、左三)了却心愿,和70年前领导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解救他和7500多名英缅第一师官兵的团长刘放吾子孙会面,左一为次子刘伟民,右一、二为长女刘伟华、孙伯泉夫妇及女儿一家。后方墙上挂的是马英九今年颁给刘放吾家属的“总统褒扬令”。(世界周刊记者许惠敏/摄影)

还原真相阻力重重
  二战期间的缅甸战场,是英军乃至英国最黑暗,也是最不光彩的一段历史。尽管英国老兵到处奔走并著书呼吁英国政府正视历史,承认并重视中国军队对此役的牺牲与奉献,却四处碰壁得不到任何正面的回应。
 
  看到英国老兵的这份资料,听到他在英国数十年来遭遇的挫折。我们整个家族对撒切尔夫人当年的明辨是非、尊重历史的勇气和智慧感到无限的敬佩,对她的辞世更是感到无限的怀念与不舍。
 
  撒切尔夫人的勇气和智慧并不孤单,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和国防部长高华柱,在他们精心的安排下,在在英国倍受挫折的二战老兵费兹派翠克和夫人于2003年3月23日抵达台北,受到台湾方面为期一周的隆重礼遇。马英九在接见他们伉俪时,除代表全体军民欢迎访宾一行,并对其还原历史所做的贡献,表达了高度谢忱。马英九向英老兵提到:“刘将军与113团官兵的英勇事迹,一直隐没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92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造访刘将军,此事迹才公诸于世。其后我政府也特别颁发刘将军褒扬令,表彰渠卓越贡献。”
 
  马英九又指出:“此役我军虽击退日军,但伤亡惨重,且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异常艰辛,我军能于其时赢得第一场胜仗,不但盟军士气大振,亦为抗战史上境外取胜之首役,极具正面意义。另外,在此役发生后九个月,中华民国分别与美国、英国,在华盛顿、重庆签定了平等互惠的新约,以取代旧时的不平等条约,亦显见国际社会并未忽略我军对此役的贡献。”
 
  说起来也真的是不可思议,71年前的一场战役,结下了一位英国世界级的领袖与一位中国将军21年前相会芝加哥的因缘际会,更为二战历史创造了一段传奇佳话,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冥冥中的注定。今日当我们在此吊唁撒切尔夫人之余,也应缅怀那些解救英军并缔造仁安羌大捷的前辈英烈。
 
  2013年1月13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第一座纪念碑—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落成,了却了父亲生前的心愿,也让前辈英灵能够长眠安息。
 
  值此撒切尔夫人逝世之际,作为刘放吾将军之子,作为远征军的后人,谨向撒切尔夫人及那些为国捐躯的前辈英雄们,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建在71年前仁安羌之役战场501高地。(世界周刊记者/许惠敏 摄影)
 
新闻小辞典:仁安羌大捷
  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至45年国军抗日最艰难时期,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打通援华物资运输线,而派至滇缅印战场的抗日部队,是中国与盟军直接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1942年1月下旬,日军大举入侵缅甸,3月初攻陷仰光后便一路追击英军。据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缅甸作战》史料记载,日军打算在占领仰光后,尽速占领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并企图在5月下旬清除缅甸的英军,切断援蒋路线。
  英军在缅甸战场节节败退,至4月中旬,日军已追上英军,并将其与前哨部队的弹药、医药及粮食等隔断,并采取双线封锁,令英军无法接近水源。
  当时的英缅军司令斯利姆将军(Gen.William Slim)在其著作《反败为胜》(Defeat into Victory )中回忆这段往事指出,英缅军由于粮水不继,在烈日炙烤下干渴难熬,原已筋疲力尽,再受到日军陆空猛烈轰击,死伤情重,实际上已“完全崩溃”,因而紧急向中国求援。
  率领113团的刘放吾将军,就在这个危机时刻,驰援英缅军师团,自4月17日的三昼夜激战中,以不足一团兵力击溃了日军33师团,写下中国军队以寡敌众的记录。据记载,当时已经绝望的7000英军及数百英美籍记者、传教士和家属等,在被中国军队解围后情不自禁的高呼“中国万万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国府国防部也为中国军队扬威异域特订每年4月20日为“国军克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许惠敏)
 
文章来源美国《世界周刊》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