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抚今忆昔 > 正文

“大块头”与“小块头” 一别就是70年
2013-10-25 11:08 中国远征军网

  70年前,几个中国少年被空运至印度而相识。他们开着同一辆汽车运输战争物资,他们的部队勇闯野人山第一关“鬼门关”,揭开了全面反攻缅甸的序幕。
 
  他们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睡同样的床,经过同样的枪林弹雨、开着同样苦中作乐的玩笑。同样的,他们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又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前日,94岁高龄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老兵张志正从杭州来到昆明,与昔日战友杨毓骧、董刚重聚。
 
  昔日少年已垂垂老去,等了大半个世纪,他们终于团聚了。
 


 70年后再相逢,老战友们难掩激动
  见面 一眼就认出了老战友
 
  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让昆明提早步入了冬天。前日18时,街上的人们甚至穿起羽绒服,更多的人窝在家里焐着热水袋。而两位耄耋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出现在昆明泰丽酒店门口。他们进入大厅坐下,不时朝门口张望。
 
  两位老人的胸前都佩戴着勋章—他们就是当年叱咤缅北的远征军老兵杨毓骧和董刚。与此同时,曾和他们一起战斗过的杭州老兵张志正已经抵达昆明长水机场。这些曾远赴印度、缅甸作战的汽车兵,已经70年没见面了。
 
  杨毓骧和董刚因为要和即将到来的战友团聚,激动得满面红光。旁边一位甘肃来的先生得知两位老人的身份后肃然起敬,连忙上前握手、递烟,说:“见到你们是我最大的荣幸!”
 
  因为昆明城堵车,本该18时抵达的张志正直到19时10分左右才到达酒店,与他一起来的,还有参加过收复腾冲战役的金城老人。杨毓骧和董刚在志愿者的搀扶下,热情地迎了上来。身材高大的张志正老人一眼就认出了杨毓骧:“终于见到你啦!”
 
  叙旧 “我俩同开一辆车”
 
  已经70年没有见面的老战友握手、拥抱,久久不愿松开。那些脑海中日渐模糊的片段,也重新清晰起来。张志正和杨毓骧同声说出了自己的番号:中国驻印军暂汽一团一营二连二排。
 
  “你还记不记得,我们两个一辆车,我是"大块头",你是"小块头",我们轮流开车!”“记得记得,你是正驾驶、我是副驾驶,我个子小有时还够不到方向盘!”“你还记不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运物资到加尔各答,我开着开着睡着了,你把我叫醒了!”“我记起来了,我说让你赶紧醒,要不然就出大事了!”……
 
  旁边的董刚老人和他们是一个连,但在三排。董刚与张志正不是很熟识,但互相都认识。他们热情地拥抱、互相问候家庭和健康,兴高采烈地回忆那些军营趣事,仿佛70年的光阴和曾经的苦难都不复存在,只剩下相聚的欢愉。约一个小时之后,志愿者才不得不打断老人们,催促他们去用餐。
 
  忆战场
 
  浙江学生兵来到昆明
 
  今年94岁高龄的张志正老人出生于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8岁的他还在老家读着书,不料小镇于11月26日被攻陷,全镇万余居民逃散四处,房屋尽皆焚毁。
 
  炮火激怒了张志正,他毅然参加了由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76师456团,随军转战于苏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会战、南昌会战、桂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和进攻宜昌等战役的激战,亲历了正面战场的枪林弹雨。
 
  1942年,张志正与近十年不见的二哥张志宣相遇于昆明。张志宣此时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军200师600团的一名连长,当时200师刚刚从缅甸战场经历一场恶战后退至昆明,师长戴安澜已壮烈牺牲。经二哥安排,张志正于1943年初被调入杜聿明麾下的昆明伞兵团一营二连二排任中尉排长。兄弟分手后,张志宣于1944年9月中旬随军再次入缅向日军发起反攻,牺牲在了云南的战场上。
 
  一起在印度接受训练
 
  也是在1944年,张志正随伞兵团简立副团长一起,参加了中国驻印军,被编入暂汽一团一营二连,于6月在昆明南郊的巫家坝机场登上C-47运输机,经“驼峰航线”来到了印度蓝姆伽训练。而此时,17岁的杨毓骧还在昆明国立西南中山中学,15岁的董刚还在昆明宜良县上小学。在“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两名互不相识的学生兵同时投笔从戎,步行到了北校场大营房,被编入中国青年远征军207师。

  不久,青年军207师奉命抽调2000余名文化较高者,赴印度接受盟军军事化训练。杨毓骧和董刚都清楚地记得,1945年2月5日凌晨,天气严寒。他们走过空荡荡的昆明街道,来到巫家坝机场奔赴印度。
 
  杨毓骧和董刚辗转几天,到达了蓝姆伽军事训练营。军事训练结束后,他们被分配到中美汽车驾驶学校,学习驾驶技术,学习期满后,董刚被编入中国驻印军暂汽一团一营一连,而杨毓骧被编为中国驻印军暂汽一团一营二连二排,认识了早于他们来到印度的张志正。
 
  运送物资到加尔各答
 
  中国驻印军的青年,大多是云贵川地区投笔从戎的大学生。张志正作为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常带着新兵进行军事训练。“我和他同一辆车!”杨毓骧说。当时一个班有十七八个人,自己之前和一个湖南邵阳的叫黄进(音)的战友分到一辆车,后来就和张志正同车。“我印象太深了,我们吃饭、睡觉都在一起。”张志正说。
 
  当时张志正因为个子高,被教官和战友们称为“大块头”,而杨毓骧个子矮,被称为“小块头”。有一次,“大块头”和“小块头”运送物资到加尔各答,因为疲劳驾驶,张志正打起瞌睡来,杨毓骧赶紧叫他:“快醒醒,要出大事的!”
 
  多年后,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回忆起那次特殊的任务。当时司令部命令把军用物资从蓝姆伽送到印度海港城市加尔各答,这是一次难得的外出机会,各连都争着去,团长只好让连长抽签决定。“我们二连连长抽中了,全连士兵向天空抛衣丢帽,欢呼若狂。每个人都把军装熨烫得笔挺,准备了两天的给养。”张志正说。杨毓骧接着补充:“有牛奶、饼干、牛肉罐头等,还发海军牌香烟、整洁的卫生纸。”
 
  一别竟是大半个世纪
 
  1945年6月,暂汽一团、二团奉命进驻印缅边境雷多(又译列多)。中国军队第一次远征赴缅作战,失利后撤退经过野人山,死伤几万人。缅北的原始森林这时正由中美两国工兵修筑中印公路,这是继滇缅路后的又一条陆路国际通道。杨毓骧、张志正、董刚和他们的部队颠沛于印缅之间的战略通道上,一次次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士兵运去充足的弹药、补给。而不久,驻印军将士勇闯野人山第一关“鬼门关”,击毙日军精锐18师团114联队敌人110余名,俘敌8名,首战告捷,揭开全面反攻缅甸的序幕。
 
  8月,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董刚随军回到了昆明,杨毓骧和张志正随着汽车兵团一直开着军车到达南京。“抗战胜利了,我们高兴啊!”杨毓骧说,他还想继续上学,办理退伍后就到杭州上学。而张志正留在了南京。
 
  谁知道,这一别竟是大半个世纪。
 
  还愿
 
  9旬老兵写好祭文想去腾冲看死去的战友
 
  此次和张志正一同来到云南的,还有老兵金城,他曾参与了收复腾冲的浴血战役。老人于1921年出生于浙江诸暨, 1943年春,他在诸暨师范读书时,与10位同学一起投笔从戎。当时由县政府举行欢送仪式,步行至丽水乘上汽车至江西黎川县。
 
  集训3个月后,金城被上级挑选至云南编入远征军54军36师机一连担任上士特务长,1944年参加滇西反攻战。在夺回腾冲战斗中,他同另三位炊事员送饭途中遭遇敌机重磅炸弹泥土埋没,数分钟后苏醒过来从泥土中爬出,幸免于死。“我们继续把饭菜送上火线,得到了首长的表扬。”他说。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金城被调至青岛山东警备司令部任整编74师57旅少校军需主任。1948年秋又被空运至济南增援王耀武守城战,不到10天机场守将吴化文起义,济南解放。他被勒令学习三个月后遣返回家,在“文革”中入狱数年。
 
  “我一直有个愿望。”前日,91岁的金城颤巍巍地说:“我想再去腾冲看看,去松山和国殇墓园拜祭死去的战友。”一起来的儿子说,父亲连祭文都写好了,整整齐齐地放在包里。
 
  行动
  志愿者帮助老兵重逢还将陪他们故地重游
 
  张志正老人的儿子告诉我们,他在2005年底看见了媒体对杨毓骧老人的报道,赶紧拿给父亲看,父亲惊喜地说:“我们认识!我们同一辆车!”随后,他才通过媒体、志愿者辗转联系上杨毓骧。
 
  张志正一直想来见见老战友、也想来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多年来未能成行。近日,在“我们爱老兵网”志愿者的帮助下,才得以成行。行程也得到了老兵关怀计划负责人、远征军后代、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周德蓉的帮忙,前日她也到现场迎接了两位远道而来的老兵。
 
  昨日,张志正老人与杨毓骧老人一直在一起相聚、聊天。接下来的几天,张志正会在昆明志愿者的陪同下到巫家坝机场、马街等他曾留下痕迹的地方“故地重游”。而随同老兵从杭州一起来的“我们爱老兵网”执行理事长吴缘会带着杭州老兵金城到腾冲去,到松山和国殇墓园祭拜长眠黄土的战友。
 
志愿者们说,对老兵做的一切都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是在救赎自己的心灵。
 
文章来源《云南信息报》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