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郑建邦:远征军精神可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基础
2012-11-20 14:25 中国远征军网

 
  中广网8月31日消息 郑建邦先生是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他的祖父郑洞国将军是黄埔一期生,曾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1军军长,参加过收复缅甸北部要地密支那的攻坚战,1944年9月升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副总指挥。郑建邦先生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后代,对那段历史非常熟悉。

  出征缅甸是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

  郑建邦认为中国远征军两次出征印缅,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极其悲壮而惨烈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次大事件。

  七十年前的春天,日寇的铁蹄席卷东南亚,十万中国远征军将士们临危受命,毅然出国远征,在极其险恶复杂的情况下,连续予敌重创。在同古,第五军200师在戴安澜将军的领导下,与兵力、装备都占优势,而且拥有着制空权的日军,血战12天,歼敌5000人,掩护了盟军的撤退,为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这一仗,被我们的对手,就是日军视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战”。所谓旅顺,就是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强攻旅顺。

  在仁安羌,新38师以第113团一团兵力与数倍于己的日军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已经濒临绝境的英缅军及记者、传教士七千五百余人,一时轰动英伦三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最后失利了。近六万余忠魂留在异国他乡。但远征军将士们浴血奋战,屡挫敌峰,使日军遭受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一部分撤退到印度,一部分撤回国内,在滇西与日军隔怒江对峙。两年后,中国远征军发起反攻,第二次入缅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郑建邦说“1943年的秋天和1944年的五月,中国远征军驻印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反攻之役,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美英盟军的支援下,浴血奋战,在滇西先后取得了腾冲、松山、龙陵战役的胜利,在缅北也相继取得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戍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并全线打通了滇缅国际交通线,使国际援华战争物资再一次经陆路源源地输入中国大后方,对中国正面战场坚持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远征军还在英美盟军的配合下,先后全歼了号称日本最为精锐的两个师团,也就是第十八师团和第五十六师团。这两个师团都是在日本军队当中号称最精锐的甲种师团。并且重创了其他的四个师团,毙伤日军十余万人。有利的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用鲜血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威望和荣誉

  郑建邦先生在发言中认为,中国远征军两次出征,在强敌面前表现了卓越的战斗勇气的高度的牺牲精神,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威望和荣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取得彻底的胜利。因为,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还是清王朝,中国的清朝的军队刘永福、冯子材曾在越南援越抗法,取得了战场上的局部胜利。但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黑暗,我们在战场上胜利了,但是和法国人签的协定却是卖国的,屈辱的。”

  1905年的甲午战争,中国也是清王朝的军队在朝鲜惨败,我们的北洋舰队也是全师覆没,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连台湾也痛失了,这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惨痛的记忆。但是这一次我们打赢,这也是中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在战役上与美英盟军首次协同作战,并取得出色的战绩,更是首次在亚热带森林地区与强敌进行大规模的正规作战。因为日军的第十八师团,有一个外号叫做“亚热带丛林作战之王”,号称是不可战胜的。但是这支军队经过一年多的作战,先后补充了十余次,最后被中国军队全部歼灭,应当说这段卓越的战斗历史已经载入了我们民族抗战的光辉的史册。

  郑先生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军队作为缅北和滇西战场的中坚力量,不仅消灭了大批的精锐日军,还打通了滇缅国际交通线,铺设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中国远征军的这段辉煌的历史,逐渐的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个对于中国整个的抗战特别是正面战场的抗战,还是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45年8月15号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军人的顽强作战,以及所付出的重大牺牲,协助美英盟军,最后归复缅甸,并在太平洋战场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建邦先生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了他的祖父郑洞国将军的经历。抗日战争期间,郑洞国将军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以及长沙会战等等许多正面战场上的重大战役。但到中国远征军任职,是他军旅生涯中最曲折,也是最辉煌的一段经历。“1943年春,当时我的祖父是第八军的军长,接受陈诚将军第六战区的节制和指挥。这个时候他被蒋介石先生派往印度,担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开始他并不情愿,因为他觉得他在战场上带兵打仗可以,但是搞外交,跟洋人打交道,不是他所长。蒋先生在召见他的时候,对他说,说现在的国家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你作为一个国民革命军的军人,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在这种情况下才走马上任的。后来,他升任了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曾经多次亲历前线指挥作战,奋勇杀敌。特别是在密支那围攻战当中,当时我们的军队围攻密支那两个月之久,但是由于敌人的顽强,也由于我们指挥的失误,伤亡很多,当时这个城池是屡攻不下。史迪威连续换了三任美军指挥官,都不行。最后他说,郑军长你试试看,这样他和潘裕昆将军和一些中国将领指挥这次战役,最后把密支那攻克了。以说这一段军旅生涯,是我的祖父一生当中最曲折,也是最辉煌的一段经历。实际上他个人这一段经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那个时代的真实的写照。”

  郑建邦认为,70年来中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可以告慰远征军先烈的英灵,但中国远征军惊天地、泣鬼神的奋发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铭记和深切缅怀。“七十年以后的今天,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当我们再回首这一段悲壮的抗战往事,心中涌起的是崇高的敬意和无限的缅怀。我们今天的古老的神州大地,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我想这些足以告慰远征军先烈的在天英灵,但是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我们仍然存在着各种挑战和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个人认为,这个准备摆在首要的第一条就是精神的准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有一种奋发的精神,一旦失去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一切。缅怀中国远征军将士们的英勇的业绩,就是要从中国远征军将士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当中汲取力量,并在这种强大精神的激励下,迸发出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斗的冲天的干劲。”

  从中国远征军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近20万人。郑建邦在发言中呼吁,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应当被两岸同胞共同铭记。

  中国远征军这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属于所有远征军的军人们,属于所有黄埔校友和他们的后代,更属于两岸的同胞。我们两岸应当共同纪念和铭记这一段历史。虽然远征军的亲历者与后继者因为历史的原因分割两岸,但是他们都始终延续着当年传承的爱国传统和民族情怀。这种精神也能够成为当前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一个莫大的支持基础。

(文章来源《中广网》)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