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中國遠征軍紀念碑在緬甸仁安羌落成
2013-02-06 08:52 中国远征军网

 

“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在緬甸落成。戈叔亞 攝

  “這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尊嚴!”日前,由重慶公益組織“中國遠征軍網”發起,抗戰將領后人劉偉民全力出資、海峽兩岸華人共建、重慶市設計院義務設計的“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在緬甸仁安羌落成。

  據悉,這座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華人在海外修建的中國遠征軍紀念碑,是獻給長眠異國的英雄們的紀念。

  上世紀40年代

  緬甸仁安羌大捷

  緬甸仁安羌,曾是中國遠征軍新38師113團與日軍激戰、勇救盟軍的主戰場。

  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為了保衛當時中國僅存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並援助英國盟軍,打破日本法西斯聯合德、意,會師中東的野心,1942年3月,中國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1942年4月17日,中國遠征軍派新編66軍新38師113團受命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油田的英軍。

  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獲悉英軍被圍攻消息后,派出113團劉放吾團長星夜馳援。1942年4月19日拂曉,在劉放吾團長的現場指揮下,113團逼近日軍陣地,發起攻擊,並攻佔日軍部分陣地。日軍反復沖殺,傷亡慘重,113團也付出全團傷亡近半的代價,最終攻下501高地,擊潰日軍,將油田區全部收復,救出被圍英軍包括英國名將亞歷山大在內的7000余人,汽車100余輛,戰馬1000余匹,以及被俘的英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00余人,接著又掩護英緬軍第1師向賓河北岸安全撤出。

  仁安羌大捷,是緬甸戰役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遠征軍首次在境外取得的勝利。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次主動進攻日軍取得的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漲國人志氣,振奮了抗戰精神,在盟軍聯合戰斗中樹立了中國軍人的光輝形象。

  上世紀60年代

  英雄魂歸無處

  然而,盡管滇緬抗戰戰果輝煌,但自上世紀60年代起,由於種種原因,緬甸政府鏟平了大部分中國遠征軍墓地和紀念碑,致使中國軍人魂歸無處。

  這些現狀被重慶的有識之士所留意,早在2007年,重慶志願者就建立起了“中國遠征軍網”,通過史料整理、文化作品創作等方式宣傳,希望能喚醒民眾對這段歷史的關注。

  2011年,遠在美國的華裔企業家、仁安羌大捷現場指揮官113團團長劉放吾的次子劉偉民先生,在與中國遠征軍網的負責人會談中,獲悉中國遠征軍忠魂在緬甸的狀況后,雙方一致決定在緬甸建立戰地紀念碑,以此告慰亡靈,彰顯民族精神。

  劉偉民先生上世紀出生於重慶山洞,並隨父在當年陸軍大學重慶舊址生活過一段時間,他對抗戰英烈表現了赤忱緬懷之情,決定紀念碑建碑費用全部由他個人出資。

  同為遠征軍后人的重慶市設計院院長李秉奇,其舅父為在滇緬抗戰鬆山中建大功的第8軍軍參謀長梁筱齋,在獲悉紀念碑建碑一事后,給予了大力支持,承諾由重慶市設計院擔任紀念碑義務設計工作。

  不久,重慶市設計院相關人員親赴緬甸實地考察,根據緬甸當地風俗,結合中緬文化特點,以“金剛寶塔”形制,表達出中國軍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傳統思想精心設計,最后在緬甸當地經過一年多的施工,終於完成。

  2013年1月

  紀念碑落成

  今年1月,仁安羌大捷紀念碑落成,總高達50英尺,塔身所坐為一人高的四方基座,基座四面鑲嵌白色大理石,鐫刻了碑名、祭文、戰史、參戰將士名錄,台灣的蔣孝嚴先生親自題寫碑名——“仁安羌大捷紀念碑”。

  紀念碑竣工當日,3000多名緬甸華僑從仰光、曼德勒自發趕到仁安羌市郊現場進行悼念。

  落成典禮舉行當天,來自北京、上海、重慶、台灣等地的70多位海峽兩岸的健在老兵、抗戰將領后人、專家學者前往緬甸,參加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儀式。

  在塔前,昔日的戰場一覽無余,依稀可見當年的壯烈場景。“雖然這份紀念來得太遲,但中國人、重慶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歷史。”重慶志願者舒鶯篤定地說。



  转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02月05日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