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浙江籍百岁台胞魂归故里 曾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
2013-03-22 10:49 中国远征军网

 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满山的李花、桃花竞相绽放。家,梦里走了无数回的家终于到了。

  上周五,(浙江省)兰溪籍百岁台胞童崇基在辞世五个月后,长眠于故乡———女埠街道金家村的青山绿水怀抱之中。

  这片熟悉的土地养育了他,他从这里起步,走遍千山万水;他又在这里让生命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少小离家的他,多么渴盼与乡亲们在一起的日子能长些再长些,现在,他再也不用离家千万里。家,就在花香满径的山路上,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他和孩子们一起背上书包上学,和乡亲们一起田园荷锄辛勤劳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
 
  童崇基出生于1914年,家中兄弟七人,他排行老二,13岁随叔父去上海读书,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11期,队长即为后来赫赫有名的杜聿明将军。在救国洪流中,童崇基先后成为杜聿明、李宗仁所辖部队的一员,参加过淞沪战役等众多战役,奋勇杀敌,多次身负重伤,九死一生。

  1940年,童崇基经人介绍,与当时尚在浙江大学求学的赵家瑜结为百年之好。新婚第二天,童崇基即奉命随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交通专科毕业的他领衔一项特殊的使命。

  原来,缅甸当时附属英国管辖,英国不准中国军人随意入缅,中国在外购买的车辆底盘必须在缅甸当地平民开设的车身厂打造,才能成车运回中国。中国政府派了许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到缅甸开设工厂支援,童崇基即是其中一员,他的任务是以平民身份在缅甸接收车辆及外援物资。

  在缅甸期间,童崇基持一本商人经商的护照,除为中国远征军接收车辆及外援物资外,还被赋予“调查缅甸地形地物、风土人情”的任务。缅甸天气炎热,每天下午各单位都是不上班的,童崇基顶着烈日,背着针线箱沿街叫卖,到处绘图、记录,目标一直到仰光。长达六个月的缅甸“特殊作战”经历成为童崇基一生最难忘的战火记忆。

  童崇基随部队去台湾后杳无音讯,再次回到故乡已是半个世纪后,当年英姿飒爽的青年,转眼已两鬓发白、年逾古稀……

  捐资助学,造福桑梓

  童崇基是兰溪籍台胞中捐资第一人,累计捐款320余万元,新建金家信义小学教学楼、图书馆及配套;资助兰一中新建图书馆、网球场,女埠初中、殿山初中、实验中学、聚仁小学、水亭柏园小学等学校教学设备;还资助金家村改建文化宫及村庄道路、自来水、幼儿园、老年基金等公益事业。

  “金家村老老小小,个个夸他好。”75岁的金家村村民童小洋至今记得童崇基阔别家乡几十年第一次回来探亲的情景。

  “那是1990年,几十年没见,他还是一口的乡音,一腔的乡情。”童小洋回忆,在村祠堂,童崇基上台讲话,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乡亲们,我很想你们!”童崇基饱含热泪,接着说:“这么多年,我身在台湾,心在家乡。我在金家生,在金家长,永远是金家人。”

  第一次回乡探亲,童崇基就为金家小学捐资上万元。此后,每次回乡探亲,童崇基都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大方馈赠。金家村人童庆贤在金家小学当了15年校长,他感慨,如果没有童崇基,金家小学也许早就已经不存在了。

  1999年,童崇基回乡时,得知因为学校布局调整,有六个行政村的小学要并到金家小学,学校需要扩建和添置设施,他毅然答应回台湾与子女商量筹款事宜。就在这节骨眼上,意外发生了,童崇基最寄予厚望的长子因病早逝,时年86岁高龄的童崇基“白发人送黑发人”,痛不欲生。

  童庆贤心想,童崇基肯定没心情再来管学校的事了。谁想到,两三个月后,童崇基又出现在乡亲们面前。他说:“人要讲诚信,我答应过的事一定要做到。”

  这一回,童崇基筹款200万元人民币,新建教学楼2000平方米、图书馆1060平方米,扩建后的金家小学原本以童崇基的名字来命名,童崇基拒绝了,取名信义小学,教育孩子做人一定要信义为先。

  “他经常和我说,孩子教育得好不好,不是看他(她)分数考得高不高,而是要有一个好的习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孝敬父母……”童庆贤回忆,有一次童崇基回乡时,学校组织学生排队到村口的道路上迎接,童崇基远远看到,马上叫司机停车,走下来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一会儿捋捋学生的头发,一会儿翻翻孩子的衣领,和孩子们相处可亲热了。当天,年近九旬的童崇基在孩子们簇拥下,走了一公里多路呢。

  将来一定要把我送回家

  上星期五,童崇基分布世界各地的子女会聚兰溪,为童崇基和夫人送最后一程。

  童兆雄是童崇基最小的儿子,今年60岁,现在美国工作。他告诉记者,父亲一生节俭,在台湾也只是普通工薪阶层中的一员。其在台北住的公寓不到100平方米,常年吃豆腐、青菜,偶尔才吃鱼、肉。晚年其返乡助学、造福桑梓的钱除了毕生省吃俭用的积蓄外,主要来源于其在台北所购一块地,被政府征用后的补偿款。

  童崇基的善举得到子女和家人的大力支持,金家信义小学图书馆就是由童崇基的五个子女捐资40多万元建成的。

  童崇基生前一再叮嘱子女,将来百年后一定要把他送回家,叶落归根。去年百年后,子女各分东西,工作忙,无暇完成这一夙愿,今年赶在清明前,才终了心愿。

  童崇基父亲早逝,和母亲感情颇深。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两岸恢复通信时,童崇基就设法托人将母亲辗转香港接到台湾定居。母亲在台湾安享晚年,无疾而终。童崇基将母亲的骨灰亲自背回金家村下葬时,在父母的坟前说:“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回来陪你们的。”

  上星期五,童崇基兑现承诺,终于回家了。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相濡以沫终生的妻子赵家瑜。

  赵家瑜去世三年后,去年10月21日早上7时许,童崇基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饭,他对保姆说:“看看今天报纸有没有好的消息?”

  等保姆为他找到“好消息”,回头一看童崇基坐在椅子上,低着头已没有呼吸,年近百岁的他和母亲一样无疾而终。

  故乡春天的桃花红了,柳树绿了。上星期五,童崇基和夫人双双“回到家”已是掌灯时分。乡亲们闻讯,自发前来为他们上香悼念。童崇基老家的房子翻修一新等待游子归来。

文章来源《金华日报》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