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九旬远征军老兵跨越生死义乌“相见”
2013-11-26 08:52 中国远征军网

   
记者 李艳 文/摄
 
  一个远在甘肃兰州,今年98岁,故乡义乌时常于梦中山呼海啸般奔腾而来;一个近在义乌,今年88岁,战地豪情时常于梦中枪林弹雨般倾泄而来。上周五,两位远征军老兵在义乌江东卫生院一间普通的病房跨越生死“相见”。
 
  住在病房的远征军老兵陈文钟对我市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两年前,2011年3月30日,本报以《我开车送戴安澜灵柩回到祖国》为题率先发表陈文钟开车护送抗日名将戴安澜灵柩回到祖国的难忘经历;和他“相见”的战友叫陈樟星,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入缅后,两人均在同一部队,负责押运枪炮弹药的任务;后来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也在同一部队,一个是驾驶员,一个是技术员……
 
  代表陈樟星前来相见的是其三女儿、甘肃省陇南市市长陈青。今年元月1日,98岁高龄的陈樟星来不及与战友相见,不幸离世。因公出差义乌的陈青带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专程前往病房看望陈文钟,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冬日的太阳透过窗棂照了进来,和煦而温暖。
 
  本报为媒,两个杳无音信多年的战友互通电话
 
  两年前,本报采访陈文钟的独家报道刊发后,反响强烈,许多媒体纷纷跟进报道,王选、崔永元《我的抗战》剧组也先后采访了陈文钟老人。
 
  陈青的爱人从网上看到后,感觉陈文钟的经历与自己的岳父特别像,便上了心,问:“爸爸,这个陈文钟,你认不认识?”
 
  当时,陈樟星身体硬朗,除视力不好外,脑子、耳朵都好使。听到陈文钟的名字,他脱口而出:“我认识,他是我战友。”
 
  原来,两人一起在新疆哈密、甘肃酒泉服役多年,1954年新疆军分区分家,有文化的陈文钟去了军区后勤部运输处,其所在连队其他人员,包括陈樟星则去了伊犁农四师,两人这一别再也没见过面,渐渐地断了联系。
 
 “两人很快通上了电话。放下电话,爸爸泪流满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陈青回忆,两人联系上没多久,陈樟星特意让在湖州工作的小女儿陈静,代表他前往义乌看望陈文钟。
 
  陈樟星是义乌上溪人。陈静回忆,自从入伍后,爸爸只回过老家两次。一次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在80年代。当时,爸爸送她到上海读大学时,顺道回了一趟老家。陈樟星生前曾多次表达想和陈文钟见一面,可惜由于双方年事已高,加上2011年9月20日,陈文钟患脑血栓在厕所门口摔倒,导致大面积脑梗塞,住院至今,两人的相见成了终身无法达成的愿望。
 
  爸爸,陈樟星女儿来看你啦
 
  “我是陈樟星女儿,我爸和您在一个汽车团的。您比我爸小10岁,和我妈同年,我妈向您问好。”上周五9时多,走进病房,看到躺在病床上的陈文钟,陈青感觉格外亲切,她俯下身子,拉了拉被角,一字一句地说。
 
  刚刚睡醒的陈文钟一时没反应过来,看着陈青,脸上没有什么表情。这可急坏了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陈向东贴在陈文钟耳边用义乌话大声说:“爸爸,陈樟星女儿来看你啦!”
 
  陈青灵机一动,在自己的名片上注明了“陈樟星女儿”五个大字,递到陈文钟面前。陈文钟的脸上浮现出笑意。
 
  陈樟星育有四个女儿,老大、老二在兰州、北京,现已退休;陈文钟育有两个儿子,一个经商,一个在公安部门工作。和不少远征军老兵生活坎坷不同,陈樟星、陈文钟原所在部队于1949年9月25日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两位远征军老兵享受离休待遇,晚年生活安逸幸福。
 
  聊了一会儿,因公务繁忙,陈青不得不起身告辞。她紧紧握住陈文钟的手,依依不舍地说:“我今天就要回甘肃了,有什么事,我们打电话。您多保重!”
 
  陈青走远了,陈文钟仍注视着病房门口,不停地挥手告别,迟迟不忍放下……
 
  历史链条一个鲜活的环节
 
  陈樟星生前很少和子女讲其远征军经历,子女好奇打听,他不耐烦地打断:“不和你们讲,怕你们受连累。”
 
  正因为如此,陈樟星的远征军经历,鲜有资料留传。陈文钟则不同,他有文化,他从2000年开始写回忆录,前年即已完稿,共11章10多万字。在第六章《远征印缅抗战》中,陈文钟是这样记录自己开车护送戴安澜灵柩经过的:
 
  大约在5月底或6月初(1942年),要派两辆车去接运200师师长戴安澜的灵柩。远征军在缅甸的战事失利后,大体分为两股,一股向北退回我国,这股人数较多;一股退入印度,这股人数少些。这天我的这部车也去了,两部车昼夜兼程,要在预计的时间到达,地点是保山的东北面,这里离保山还很远,我们在一个山口附近停下等待,预计时间不差,当天下午就接运上了。尸体已经入棺,灵柩安放在我车上,人员坐另一部车,在我车厢的左前上方,高高地挂起一件血衣(是白衬衣),胸部有好几个枪眼,戴师长是被日寇伏击中弹牺牲的……
 
  抗战研究专家、知名作家方军对陈文钟难忘的远征军经历予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历史链条一个鲜活的环节”。前年,本报率先报道《寻找遗落在金华田野的中国远征军》后,方军特地从北京赶来金华采访。在陈文钟家采访时,陈文钟的老伴有些疑惑,老是问他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我家采访?”
 
  方军回答:“3月25日,记者李艳在《金华日报》上发表《寻找遗落在金华田野的中国远征军》一文后,你家儿子陈伟东找到王选,又找到永康的楼先生。他们帮助我,我就来了。”
 
  尽管这样,陈文钟的老伴还是老问同样的问题。后来,方军干脆把《金华日报》拿在左手,右手记录。老人一问同样的问题,他就举起《金华日报》解释。
 
  岁月是把杀猪刀,残忍而无情。远征军老兵,正一天天老去。
 
  记者采访的远征军老兵,仅仅过了两年时间,永康的颜真、章正含均已去世;前年还硬朗、健谈的陈文钟,现在也只能躺在病床上,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陈文钟,这“历史链条一个鲜活的环节”,在错过了与战友的最后一见后,如今翘首期待与戴安澜之子的历史握手。
 
文章来源《金华日报》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