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中国赴缅远征军后裔:两岸血浓于水
2014-04-14 11:17 中国远征军网


刘放吾之子刘伟民(你好台湾网 李觐如 摄)
 
  你好台湾网4月4日消息(记者 李觐如) 3月29日,「黄埔魂·民族心·两岸情」报道团参观了广东历史革命博物馆,著名中国赴缅甸远征军抗战英雄刘放吾将军之子刘伟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为我们讲述了抗战时期仁安羌战役的那段历史。

  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其主力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几经冲杀,无功而返,陷入了粮断水绝的困境,英军当局不得不向中国远征军发出求救的信号。

  刘放吾团长率领的113团接替西线英军防务,掩护英军大规模撤退,以仅仅八百余人之兵力,救出被围数日的英军、传教士、记者等7000余人(按:应为7500余人)。

  刘伟民说,在仁安羌战斗即将开始,英国史莱姆将军曾前往父亲所率团部视察,「到营部看到部队的部署后,我相当满意,并准备后撤。刘团长说,咱们再往连部走一走,我大吃一惊,无法确定在战争即将开始的时刻,是否该接近连部,但为了面子,虽然不情愿,我还是涉水到达连指挥部,刚刚抵达,攻击的枪炮声顿起,刘团长转身看着我,我真担心他会说,到排指挥所去看看,所幸他不再提,只是望着我露齿而笑。」

  史莱姆将军在回忆中描述了战役发生前的一刻,对眼前这个中国军人的评价「只有优秀又干练的军人,才会在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露齿而笑。」

  他还提到,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所率113团掩护杜聿明部队撤退,被敌军追到野人山,偷渡清德温江,几经波折。「父亲的回答则是,未死于野人山的原始森林中,幸甚。」

  仁安羌大捷50周年前夕,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美国芝加哥特别会见了中国远征军113团团长刘放吾。

  面对撒切尔夫人的接见,这位一名朴实的中国军人这样回答了她:我是军人,打仗是我的职责,英军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当友军遇到困难,解救他们是应该的。

  刘放吾于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步科毕业,曾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印缅抗战,仁安羌大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士气。

  刘伟民说,仁安羌战役牵涉日本、中国、英国、美国,范围广,影响深远。日本精锐部队被中国远征军一战打垮,以少胜多,仁安羌大捷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境外打赢的第一场战役。

  刘伟民认为,抗日战争史是能够凝聚两岸的重要历史,黄埔精神是两岸的纽带。两岸应该认清黄埔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力量。

  他表示,现在两岸交流越来越多,客观还原历史,这才是应该有的态度。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我同种同文化,身体里淌着同样的血液,血比水要浓。
 
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