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七七抗战纪念前夕 送别远征军老兵
2014-07-16 14:18 中国远征军网

  

  7月5日,资兴市兴宁镇,在远征军老兵郑子煊的家中,女儿捧着他生前的照片。图/潇湘晨报实习生张迪
 
  红网郴州7月7日讯(滚动新闻记者 朱远祥 何滢)白衬衣、黑领带、蓝色西服,遗像里的郑子煊老人如同平常一样,将银发梳得很整齐。7月3日,这位95周岁的抗战老兵走完自己的传奇一生。
 
  “向抗战英雄致敬!”6日上午,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何孝刚读到悼词的结尾处时,眼圈通红。灵堂设在资兴市兴宁镇一条狭长的老巷,众多乡亲和志愿者前来悼念。
 
  遗嘱,临终前,女儿帮他戴上印有新一军军徽的帽子,并在胸前系上两枚抗战纪念徽章。
 
  郑老的女儿说,老人是带着笑容离开的。
 
  参与过仁安羌战役,救出英军7000人
 
  1938年,19岁的郑子煊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税警兵,之后编入财政部盐务总局缉私总队,驻扎在长沙岳麓山下。此后,部队辗转湘西、贵阳。1941年,郑子煊所在的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隶属于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师长为孙立人。1942年,作为远征军的重要力量,38师赴缅甸抗击日军。当时,113团五连的郑子煊已担任副排长等职。1943年,作为留守部队一员的郑子煊被安排到印度丁江学习森林战术。很快,他学到的丛林战法派上了用场。在缅甸的林海,他所在的部队与日军一支王牌师团展开搏斗。
 
  2013年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郑子煊提起过缅甸野人山的蚂蟥。当时,他和战友们与日军周旋在山高林密的野人山。
 
  “你就是把靴子扎得再紧,蚂蟥也能钻进去。”郑老生前回忆,密林里除了蚂蟥,毒蚊子咬人也特别厉害。很多士兵没有被敌人打垮,却死于吸血的蚂蟥和毒蚊子。丛林作战,有时干粮补给也是个大问题,“好多人是活活饿死的。”郑老回忆。
 
  在密支那战役、于班战役中,郑子煊所在部队与日军18师团交战,最终打败了这支被称为“丛林恶魔”、“森林之王”的日军王牌部队。
 
  1942年4月,郑子煊所在的38师在孙立人率领下,在仁安羌大败日军,救出被围困英军7000人。“当时日军是我们10倍。”郑子煊曾回忆,当时部队里的所有官兵,包括伙夫、文书在内,三人一组,在敌军阵地周围放火,漫山火光迷惑了日军判断,令其乱了阵脚。
 
  郑子煊参与的一次突袭中,日军中将田中新一被赶得连官印都来不及拿。“我们进攻时,他还没穿衣服,还在睡觉。”郑老在电视采访中回忆当年那一幕时,爽朗地笑了。
 
  受伤后,他被美军飞机送往印度救治
 
  1944年,在缅甸于班战役中,郑子煊被炮弹击中。“敌人飞过来的炮弹根本看不见,弹片扎进我腿里。”郑子煊回忆,后来他醒来才知道,是一位四川籍战友背着他,冒着枪林弹雨跑向运送伤兵的飞机场。当时,美国军队的一架飞机将他送往印度的后方医院治疗。半年后,伤愈的他重回战斗一线。
 
  “我是捡回了一条命,可以享福,他们呢?”2013年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郑老忆起战友,神情悲恸。
 
  郑老看抗战电视剧时,对剧中的战争场景常不屑一顾,“电视里面打战都是一堆,我们打战都是分散的,一个三角形。”
 
  郑老回忆,战场上尘土飞扬,“有时整张脸只能看到一对眼珠子”。他还讲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在死人堆里,有的尸体起了蛆,有的骨头露了出来,战场还在冒烟,大家在一起吼“中国不会亡”,“吼得嗓子都哑了。”
 
  广州受降,作战英勇的他是排头兵
 
  1945年,郑子煊随部队从缅甸凯旋回国。没出发几天,日本无条件投降信息传来,新一军奉命到广州接受日军投降。走进城时,因为作战英勇、身材高大,郑子煊被选为排头兵入城受降。
 
  “老人告诉我,这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候。”志愿者何孝刚说。
 
  抗战胜利后,郑子煊随部队从香港来到东北,驻扎长春。1948年,郑子煊所在部队向解放军投诚。1951年,经组织批准,郑子煊带着漂亮的东北妻子和3岁的大女儿,回到阔别多年的资兴老家。
 
  3000元补助的存折至今保存
 
  回到老家后,郑子煊成为当地建筑厂的泥工,后来又做过木工和砖工,凭着娴熟的手艺,成为一名建筑师傅。
 
  “文革”时期,郑子煊把所有的从军证件、荣誉勋章全部放在灶火里烧掉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女儿们陆续长大成人,郑子煊和妻子过上平稳安逸的晚年生活。
 
  “国军”的经历一直是郑老心中的结。“他最在乎的,就是大家对他抗战经历的认同。”何孝刚介绍,2012年6月,一位东北志愿者送给老人一顶绣有新一军军徽的帽子。一见到军徽,老人马上站立敬礼。
 
  2010年9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向全国12.3万在乡抗日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每人3000元。资兴市官方和民间互动,最后给10名“国军”老兵也发放了每人3000元的补助。
 
  “这3000块钱,他到死都不舍得花。”在日前的采访中,郑老的妻子王玉华介绍,3000元补助的存折至今仍由女儿保存,“他觉得这是对他的认可。”
 
  家世
 
  严厉的父亲与九朵金花
 
  郑子煊与老伴本来生有11个子女,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出生不久后夭折。夫妻俩的工资养育9个孩子,常常捉襟见肘。王玉华不得不向亲朋好友借钱过日子。“他好面子,不肯求人。不过钱他还是会还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交际舞,七女儿郑志红喜欢跳舞,却遭遇父亲的严厉“管制”。“有一天晚上,他一手拿棍子,一手拿电筒,到舞厅里来找我,吓得我从后门跑了。”郑志红回忆。
 
  八女儿郑志辉对父亲的严厉甚至“有点恨意”。但长大成家后,“父亲在我心里的形象进行了重组。”她把父亲重新描述成“坚韧不拔的男人、慈爱的父亲”。
 
  前些年,女儿和女婿为两位老人在县城买了房子,两老晚年过得宁静而舒适。偶尔,郑老也会跟女儿们、外孙们谈起当年抗战的事。“他说他只打日本鬼子,没打过中国人。”大女儿郑桂春说,在她心中,父亲是个英雄,“至少他打仗不怕死!”
 
  数据
 
  湖南健在老兵千余人,长沙和郴州最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总数在2万名左右,平均年龄超过90岁。2013年度,湖南全省发现并核实的健在抗战老兵约1038人。其中,长沙和郴州最多,各有206人、148人;湘西和张家界位居末两位,分别有30人、13人。上年度共有87位老兵过世(数据由湖南老兵之家提供)。老兵郑子煊所在的郴州资兴市,从2010年至今,共发现并核实抗战老兵27人,去世12人,15人健在(数据由资兴志愿者何孝刚提供)。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