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腾冲国殇墓园建设始末
2014-07-30 12:47 中国远征军网

冲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始建于1945年1月,落成于同年7月7日,是全国建立最早的抗战烈士陵园,也是滇缅战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抗战烈士陵园,在海内外颇有影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那里,松柏森森,碧草萋萋,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8000余将士长眠不朽,林立的墓碑向世人诉说着曾有的悲壮、曾经的牺牲……

血浴腾冲

1944年5月11日晚,为策应中国驻印军和盟军缅北作战及收复滇西失地,在夜幕掩护下,集结于怒江东岸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在总司令霍揆章的指挥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渡江行动,拉开了滇西反攻战役的序幕。

第二十集团军主要担负进攻腾冲之任务。各进攻部队自5月11日7时至12日拂晓,只用了10个小时,便渡过怒江到达西岸,并开始向高黎贡山各要隘背水仰攻。

高黎贡山,横踞怒江西岸,绵延数百里,日军防卫工事所在的最高峰海拔3200余米。日军居高临下,在山之绝顶冷水沟,南、北斋公房等战略要隘,筑有堡垒式坚固据点、鼠穴式散兵壕、蟹洞式掩体、鸟巢式树上工事,其连贯串通,绵延百里,易守难攻。此时,时逢雨季,淫雨连绵,使远征军运输、给养十分困难,将士缺衣少食,疾病频起。然而,在滇西民众的大力支援下,远征军将士胸怀民族仇恨,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经顽强进攻,攻克了高黎贡山。此战至6月21日结束,历时41天,与敌血战40余次,歼敌1000余人。

高黎贡山之战后,远征军经短暂休整,于6月27日向腾冲城郊之飞凤山、来凤山等十余处日军据点发起攻击,扫清了腾冲城外围日军。8月2日下午1时,第五十四军各部分别由县城东、南、西、北四面展开了极其艰苦而壮烈的攻城战斗。

腾冲古城墙高8米有余,系以巨型条石砌成,甚为坚固。日军在县城盘踞两年,又构筑了若干钢筋混凝土工事,城内街道壕道纵横,暗堡密布。城内守敌为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第一四八联队和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联队,共计3800人。

攻城伊始,远征军以火炮、炸药破坏城墙,利用烟幕掩护,靠竹梯登城垣。因城墙坚固,爆破困难,且日军火力猛烈,进攻迟缓。后电请盟军飞机轮番轰炸,炸毁城墙及敌工事堡垒多处,远征军利用城墙缺口,由南而北,自西向东攻入城内,与守敌展开了惨烈的巷战、坑道肉搏战、逐屋逐垒的争夺战。

激战中,腾冲民众在县政府的组织和安排下,对远征军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第五十四军预备二师第六团方诚团长在战记中曾写道:“本师开始攻击之际,白发苍颜之老先生,西装革履之少爷公子,男女学生,乡镇保甲长和民众等,均争相驮沙袋,担子弹,送茶饭,并有许多太太小姐,成群结队地跟在部队后面观战,好像赶会看戏似的。此时官兵精神异常振奋,几不自知是在打仗。”民众的支持和鼓励,激励着远征军将士。经过44昼夜栉风沐雨、血肉横飞的激战,终于在9月14日10时,于县城东北角将顽敌全部歼灭,除52人被俘外,其余均被击毙,边疆重镇得以光复。

腾冲战役自横渡怒江至克复腾冲县城,经大小战斗80余次,历时4月有余,共俘日军官4人、士兵60余人、营妓18人,击毙敌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人,日兵6000余人。中国军民及盟军亦付出了重大牺牲:远征军阵亡军官493人、士兵8178人,地方军497人,共9168人;腾冲民众随军作战及赴义死难者6400人,美军阵亡将士19人。

建墓园以志英烈

为了让人们世代不忘国耻家恨,永远记住烈士的英名,腾冲光复后不久,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和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首倡为烈士建立陵园。1944年11月16日,“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建筑委员会”在腾冲成立,推举霍揆彰为主任委员,李根源为副主任委员,集团军少将高参孙啸凤具体负责工程的监修。协修的地方官绅有腾冲县长刘楚湘、腾冲善后委员会主任尹明德,以及刘绍和、董友薰、董传士、张鹏图、谢树楷等11人。烈士陵园园址,由霍揆彰亲自勘定在腾冲县城西南的小团坡――一座海拔1662.7米的圆形小山。陵园整体建筑布局设计仿南京中山陵,设计图样由纪念建筑委员会审核确定。烈士陵园园名由李根源取楚辞“国殇”篇名,称“国殇墓园”,取“为国牺牲的忠烈永垂不朽”之义。

战后的腾冲,百废待兴,政府和军队均无力出资修建陵园。1945年1月2日,霍揆彰主持召开纪念建筑委员会专门会议,决定筹集建筑基金的两大主源:一是分头向社会募捐;二是没收敌伪逆产和附敌人员的罚金。墓园筹建委员会先后共筹集资金7500万元。2月14日,李根源奉命自重庆回滇西办理战争善后事宜,听取了纪念建筑委员会建陵园进展情况报告后,提出“将9月14日腾冲光复日定为‘重光节’,每逢此节日,全县人士均以菊花献英烈”的建议。

1945年1月15日,国殇墓园建设工程正式开工,于上午9时举行破土奠基典礼。3月25日,举行忠烈祠上梁仪式,各项工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6月,军政当局根据墓园建设工程进展情况及政治上的需要,决定在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周年纪念日这天举行纪念抗战八周年、国殇墓园落成和公祭抗日烈士大会,并在这天组织一次规模盛大的“七七”献金活动。腾冲县政府、纪念建筑委员会对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进行了详尽、周密的部署,设立了“纪念抗战八周年、国殇墓园落成和公祭抗日烈士大会筹备处”,下设总务、招待、宣传、献金四股,负责办理各项具体事宜。7月2日,县政府批准了地方首绅金殿书等人关于“倡办全腾水陆大会,超拔阵亡将士以妥英灵。恳请钧府出示禁屠5天(自7月3日起至7日止),城乡均斋戒素食,各汤馆不得售卖荤腥,以表虔诚而求合县平安”的公呈,并颁布相应的布告和训令,昭告全县人民一体遵照执行。据李根源在国殇墓园落成大会上披露,陵园建设工程耗资6000多万元,捐款余额用于国殇墓园附属建筑续修等。

1945年7月7日,纪念、公祭大会于上午10时在国殇墓园隆重举行,各机关、学校、团体、部队、美军代表和各乡镇代表、县城及城郊的广大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一庄严而热烈的大会。公祭大会收到的花圈、祭文、挽词、挽联之多无法统计。国殇墓园落成后设有国殇墓园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国殇墓园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来凤山北麓、中印公路北线右侧,大盈江、叠水河瀑布、毗卢寺、龙光台等胜景环列,四周筑有矮墙,占地5.33公顷。主体建筑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同列布于沿东北至西南的主轴线上,松、杉、竹、柏、杜鹃、山茶映衬其间。在忠烈祠后小团坡顶建有高十余米的纪念塔。纪念塔上部有霍揆章题书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斗士纪念塔”,下部有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

与纪念塔、烈士墓、忠烈祠等相对的大门左侧墙边,筑有含陪祭意义、象征侵略者惨败的“倭冢”一座,内埋侵腾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第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代理联队长太田正文大尉、桑弘大尉的尸体三具。

在蓊郁苍劲的香樟、青松掩映下的忠烈祠,悬挂着孙中山的遗像,上有“天下为公”的横额,左右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联,下嵌“总理遗嘱”。两侧墙壁上嵌有抗日阵亡将士的名录碑和孙科、陈诚、于右任、龙云等及地方爱国人士的挽诗、悼词。祠外枋柱上,有于右任、李根源等的题额,有卫立煌、霍揆章、周福成、阙汉骞、顾葆裕等各级将领的挽联。廊沿上还有《忠烈祠碑》、《国殇墓园落成祭文》、李根源《告滇西父老书》、张问德《答田岛书》、蒋介石签署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等重要碑记20余方。

陵园内,有《腾冲抗战》图片、实物展。展厅内展出版面101块、纪实照片290张,实物百余件。这些珍贵的史料,是国殇墓园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粹,再现了中国远征军、盟军和腾冲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而作出重大贡献的缩影,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死卫国的民族精神。

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殇墓园警示后人、教育后人的作用,1994年6月,墓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辟为“滇西抗战纪念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如今,腾冲一役已然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岁月并没有抹去当年侵略者的疯狂血腥行径,并没有抹去当年抗日军民勇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悲壮!腾冲国殇墓园作为历史的见证,见证了那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见证了侵略者的可悲下场!勿忘国耻,永怀英雄。
文章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03期,作者:蒋国安 余定方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