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远征军历史足迹

  中国远征军是一个悲壮而伟大的历史名字。1942年,在中国战场抗日形势最艰苦的时候,为了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保障滇缅路生命线和西南大后方的安全,10万余精锐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入缅对日作战,在异国他乡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如今,恰逢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纪念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记者专程走访了远征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以及远征军留缅老兵,去探寻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足迹,缅怀中国远征军的不朽精神。

  十万将士一座碑

  缅甸中部的古城同古市区,有一座特殊的碑,一座旅缅华人华侨用心血建立起来的纪念碑,一座与中国相通、与二战相关的纪念碑。她,就是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万中华将士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胜利入缅对日作战;如今,缅甸的土地上耸立着一座中国远征军纪念碑。正是,十万将士一座碑,一座与日月同辉与大地共存的民族丰碑。

 

  同古,古代是缅甸同古王朝的都城,近代曾经与中国远征军将士共存亡同悲壮。远征军名将戴安澜率领的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就是在这里首战侵缅日军,以少战多,浴血沙场,震惊世界。

  记者从缅甸首都仰光驱车280公里来到同古市,在这里居住的华人华侨有500多户,共计3000余人。当记者走进中国远征军纪念馆庭院内,首先跃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巍巍耸立,不禁顿生敬仰情怀,倍感历史凝重。

  纪念碑前,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的华侨老者,记者思忖他准是自己要采访的对象———中国远征军留缅老兵杨伯方先生。没等陪同赖保罗先生介绍,记者便快步上前与老者握手问候。记者握着一双有力的大手,似乎感到握住了昨天,握住了历史,握住了精神。

  83岁的杨伯方先生,衣着朴素,气色很好,看上去既有军人的威武,又有学者的气度。采访中,杨老侃侃而谈,记忆清晰,叙述有条有理。

  杨伯方曾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阶段唯一的大捷——仁安羌解围战,但他叙述更多的却是让他难以忘怀的同古保卫战。杨老告诉记者说,1942年3月,戴安澜将军统率的第200机械化师在这里与几倍于己的日军第55师团交战。苦战7天7夜,歼敌4、5千人,自己方面也伤亡惨重,整个同古市变成一片废墟。战至3月底,终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200师余部被迫突围撤退。

  杨老一再强调,尽管中国远征军初战失利,但远征军将士英勇顽强抗击日寇,功不可没,精神不死。

  正因为如此,杨伯方和侨领们一直为迁移重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而不懈努力。同古侨领杨光汉等人1951年在中华学校校园内建立了一座远征军纪念碑,但到了1965年华文学校被政府收归国有后,华人华侨到学校里凭吊中国远征军很不方便。多年来,这里的华侨一直有迁碑重建的愿望。在中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缅甸政府1997年3月正式批准同意同古华侨迁移重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同年4月1日,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的迁移重建竣工。2000年3月12日中国远征军纪念馆也正式落成。

  望着重建的纪念碑,杨老欣慰地说,旅缅华人华侨常有人来到同古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前瞻仰凭吊,缅怀远征军将士的丰功伟绩。中国大陆居民来了,台湾同胞来了,旅居其他国家的华人华侨来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心愿:安息吧!中国远征军先烈们!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一群华侨子弟来到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前默哀致敬,不禁想起一位缅甸华侨赋写的诗句:民族精神世代传,炎黄子孙后来人。

  结束采访的时候,记者再次来到纪念碑前,思潮汹涌。眼前的纪念碑,不仅仅是缅怀先烈之碑,而且还是民族精神之碑,是呼唤和平之碑,中缅友谊之碑。

  (转自新华网 本文作者系新华社驻仰光记者 张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