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論:彭訓厚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3、40年代,在帝國主義制度處於全面危機期間,在西方民主制國家實行綏靖政策的國際環境中,由日本和德意法西斯國家爲爭奪世界霸權而分別在東方和西方發動演變而成的。它是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聯盟戰爭和現代化戰爭,也是世界現代史上最重大的歷史事件。

  這是一場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全球性殊死搏鬥,是德意日等軸心國與中、蘇、美、英、法等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之間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文化、意識形態等諸多領域的全面抗爭和綜合較量,是一場邪惡與正義、黑暗與光明、反動與進步勢力之間空前激烈、異常尖銳和錯綜複雜的鬥爭。其結局關乎人類的命運和世界的前途。交戰雙方經反復較量,終於以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和反法西斯國家的完全勝利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爲20世紀人類社會從戰爭走向和平、從動亂走向發展的歷史轉捩點,開闢了國際性社會進步的新道路,對戰後世界格局和諸多領域産生了劃時代的影響。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在政治方面的進步,國際關係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飛躍,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戰後頻發而深刻的軍事變革,無不在一定程度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密切相關。

  愛好和平與自由的各國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經驗教訓,不僅是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産,而且迄今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在和平、發展時期,但戰爭與和平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進程和結局及其所蘊含的經驗教訓,從中獲得有益的啓示,並以史爲鑒,面向未來,對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持久和平、促進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經濟共同繁榮、構建和諧世界,是大有裨益的。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中國抗日戰爭是100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

  這次民族解放戰爭的規模是空前的,時間長達14年之久,除6年局部抗戰外,還進行了爲期8年的全民族抗戰,直至取得徹底勝利。中國抗日戰爭所取得的勝利也是空前的,它使中國收回了由於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權,也收回了除香港、澳門以外的大部分失地,被割讓出50餘年的臺灣、澎湖列島等地,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成爲《聯合國家宣言》的四大領銜國之一,並成爲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爲中華民族再次振興的轉捩點,它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爲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戰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

  偉大的中國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爲基礎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戰,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取得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在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同時存在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它們相互依存、互相策應,既有統一的抗日戰略目標,又各自獨立自主。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外戰史上也是罕見的,這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一大突出特點,是戰爭史上的奇觀,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舉。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正面和敵後兩大戰場共同浴血奮戰的結果,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

  艱難曲折、波瀾壯闊的中國抗日戰爭中有許多重大事件和軍事行動,並造就了許多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他們以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威震寰宇的英雄氣概,以其卓越的軍事才幹和豐富的戰爭經驗,指揮軍隊痛擊頑敵,保衛神州,導演了許多威武雄壯的活劇,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輝煌戰績。

  我們永遠不應忘記一切愛國將士,爲捍衛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民族獨立而不畏艱難險阻,置生命於度外,抗敵禦侮的英雄事迹及其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偉大的中國抗日戰爭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作用,一直是中國史學界關注的研究課題之一。隨著中國抗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的不斷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緬印戰場特別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進行的緬北、滇西反攻戰役,近年來逐步成爲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課題之一。

  1942年初到1945年初,中國先後出動了40萬大軍,到以緬甸爲中心、滇西和印緬邊境爲兩翼的東南亞戰場上與美、英盟軍協同作戰。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印度和滇西地區曆艱涉險,愈挫愈奮,付出了巨大犧牲,不僅粉碎了侵緬日軍對盟國援華國際通道的封鎖,保衛了中國的西南大後方,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而且與盟軍協同保衛了印度,收復了緬甸全境,並對配合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反攻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中國遠征軍在中緬印戰場上的對日作戰,不僅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直接組成部分,是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貢獻中一個不應被忽視的方面。

  緬北滇西抗日戰場,是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後,由中美英三大盟國聯合開闢的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是在法西斯勢力極其猖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極爲艱難時期開闢的一個至關重要且頗具特色的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是中國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援助盟國進入異邦國土作戰並獲得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堪稱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第二戰場暨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二戰場。與歐洲戰爭第二戰場相比,除規模不可比外,其他諸多方面均可與諾曼地登陸戰役相媲美,尤其是在戰略意義方面。更何況,緬北滇西抗日戰場,比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要早二年多,是一場由諸多民族參與其中的、典型的全民抗戰,是二戰中地形和氣候最複雜、作戰方式最多的一個戰場。

  其地形類型,有高山、丘陵、河谷和平原。其氣候類型,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和寒帶,五類俱全。其作戰類型,有遭遇戰(如同古之戰)、解圍戰(如仁安羌之戰)、叢林作戰(如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之戰)、空降作戰(如密之那戰役)、陣地戰(如怒江對峙戰)、渡江作戰(如強渡怒江)、登陸作戰(如英軍反攻仰光)、攻堅戰(如仰攻高黎貢山和松山之戰,攻克來鳳山、騰沖之戰和龍陵之戰)、巷戰(如騰沖之戰)、空戰、殲滅戰(如騰沖之戰)和拉鋸戰(如龍陵之戰曾三易陣地)等,計有20餘種作戰方式。其作戰武器,從原始的弓、弩、長矛、大刀到現代化的火炮、坦克、火焰噴射器和生化武器等,古今俱全。

  雙方交戰的激烈程度世所罕見,並湧現出一批頂天立地、無所畏懼的抗日民族英雄。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積極參加緬北滇西大規模反攻作戰,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獲得了徹底的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使中國正面戰場的補給狀況有較大改善,更重要的是重振了因豫、湘、桂會戰失敗而損害的民心士氣,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鬥志和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同時,還使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和國際友人歡欣鼓舞。

  此次反攻戰役,掃除了某些外國人對中國的輕蔑和某些中國人的自輕之心,揚中華民族國威,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具有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中國抗日軍民對亞洲太平洋戰爭乃至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貢獻,是有目共睹和不容否認的。

  羅斯福總統曾對自己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拿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確實,假如沒有中國持久而頑強的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必將是另外一種寫法了。

  (作者彭訓厚,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員,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