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抗戰電影劇本:《軍之旅》——作者:汪兆榮

版權申明:本電影劇本《軍之旅》由汪兆榮先生創作,版權爲汪兆榮先生所有,文責亦由汪兆榮先生負責。汪兆榮先生授權本站代爲發表,其他網路、媒體如欲轉載請與本站聯繫征得汪兆榮先生本人同意方可轉載,如有對劇本感興趣的製作單位也可通過本站與汪先生聯繫。
  網站信箱:cn-yzj@sohu.com

點擊查看:軍 之 旅 (上)點擊查看:軍 之 旅 (下)

《軍之旅》電影劇本故事梗概

   1937年8月,淞滬戰爭爆發。此役之初,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這是自“九•一八”以來首個振奮全國人民的消息。上海市民尤爲歡欣鼓舞,他們自發走上街頭,以遊行示威和喧天的鑼鼓聲援前方將士。上海市民還組織慰問團到前方爲抗戰將士舉行勞軍演出。其中,一支由學生組成的腰鼓隊特別引人注目。聖約翰大學預科生林匡和高二女生黃幗懿就是腰鼓隊成員,他們敲著腰鼓,一路從跑馬廳來到張華浜前線。但在張華浜,大批日軍增援部隊由杭州灣進入長江,並在空軍的支援下實施登陸。戰況突發逆轉。在學生慰問團返滬途中,車隊遭遇空襲。在突如其來的空襲中,學生們驚恐四奔。林匡尤爲恐慌,面對日機襲擊,竟然驚慌失措。就在此刻,八十七師某部少尉排長王扶民奮不顧身撲倒林匡……林匡站起來了,但王扶民卻因此殉國。林匡被震撼,被震醒,他拿起王扶民的槍,隨其他士兵一起沖向前線。從此,“王扶民”浴火重生,林匡冒名頂替投身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走上“軍之旅”。
  淞滬戰爭中林匡身負重傷,但奇迹般康復。當他提前出院趕赴南京欲參加保衛戰時,南京已陷落,他不得不隨潰散的部隊泅渡過江。經短暫休整,他被編入六十六軍九五0團任連長,作爲主力參加萬家嶺戰役,所在部隊因殲滅整106師團八千餘人而威震中外。役後,林匡所在三營掩護部隊撤退。完成任務後,三營營長受傷,全營官兵不足百人。在日軍圍追堵截下,林匡率部奇迹般地撤回集結地,因此被授予“忠勇勳章”。在此,林匡重逢原部隊長官、集團軍司令王敬久。在後者的舉薦下,林匡進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漢中分校學習。
  軍官學校畢業後林匡留校任教官。但內心渴望上前線殺敵立功。此時王敬久上該校將官班進修,與林匡再逢。王想滿足他的願望,但又有所擔心,因此推薦林匡加入財政部新組建的緝私總隊。在重慶,林匡偶遇原緝私總隊長官、新任第三十八師少將師長孫立人,因此追隨孫立人加入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林匡不願參加緝私總隊的深層原因是,該部隊屬軍統緝私署,由戴笠指揮,其真正的任務是鎮壓國內民主進步力量。
  在遠征軍,林匡任一一三團少校參謀長。入緬不久該團即馳援被困英緬軍第一師,以一個團的兵力擊潰日軍一個師團,將英軍七千余人解圍于仁安羌,史稱“東方敦克爾刻”。此役後,林匡奉命撤退。但在撤退途中一一三團遭遇日軍空襲,林匡被炸身亡。在意外入伍五年之後,他以此種方式完成了他的“軍之旅”。
  唯一能夠見證林匡這一特別人生旅程的是另一上海學生黃幗懿。在劇中,林與黃有五次相遇:一次是上海張華浜,黃目睹林拿起王扶民的槍義無反顧地沖上前線;一次是南京撤退至蚌埠,與逃難途中的黃相遇,這時黃才知道林的確切下落和真實想法;一次在雲南安寧遠征軍集結地,那時黃已是野戰醫院護士,正整裝待發。此次相遇兩人感情已經昇華;一次是在緬甸後方野戰醫院,這像是一首“戰地浪漫曲”;最後一次是緬甸曼德勒,野戰醫院也正準備撤離,此時兩人在火車站遠遠相遇,林匡及其部隊也剛上火車準備撤至印度,此時日機來襲,黃目睹正在指揮士兵下火車躲避空襲的林匡,一顆炸彈就在他身邊爆炸……當黃幗懿奔至林匡身邊,扶起他時,林匡已經不能說話了;他僅能以手按住腰間的軍用挎包,示意她保存之。
  這挎包內是林匡所得獎章和許多無法寄出信,這些信都是給他父母和家人的。1945年夏天,又是跑馬廳,又是南京路,又見“勝利鑼鼓”……在歡慶抗戰勝利的人群中,黃幗懿走過;她走向一個普通的弄堂,一幢普通的石庫門樓房,手裏捧著林匡的軍用挎包。
此劇,上海是出發和到達的地方……


關於《軍之旅》……
  1937年七七事變成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東方的爆發點,中國的全民族抗戰開闢了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在中囯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爲基礎,中國人民同兇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衆一心、衆志成城,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國國民黨和中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以國民黨軍隊爲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國抗戰初期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沈重打擊。
  ——胡錦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講話》

  以上講話表明我國最高領導對全民抗戰史的尊重,其中,特別對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予以很高的評價。
  確實,在十四年抗戰中,國民黨軍隊自始至終抗擊著日軍的所有甲級作戰師團,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僅八年全面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就陣亡了兩百多位師級以上的將軍,陸軍陣亡、負傷、失蹤三百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九人,空軍陣亡四千三百二十一人,毀機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軍艦艇幾乎全部損失。自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從中央軍校畢業了大約二萬五千名軍官,這些軍官中有一萬名犧牲在一九三七年七月至十一月的抗日戰場。同時,我國的抗戰又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中,許多中國將士曾與英、美等國盟軍並肩戰鬥,在印緬戰場及東南亞各地抗擊日本軍隊,有犧牲,也曾取得輝煌勝利。這些,也應該是中華民族值得珍惜的財富。我的劇本《軍之旅》所要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想法。
  我寫《軍之旅》的另一個想法是,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國抗戰勝利除了全民萬衆一心、衆志成城而外,另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國共合作、共赴國難”,“中國國民黨和中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縱觀歷史,從某個視角正面回顧那些烽火連天的日日夜夜,並拍成電影,那不僅是對胡總書記講話的具體而又藝術的詮釋,而且也能激起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對我們民族未來的期待。抗戰是國共合作的抗戰,是以國共合作爲紐帶團結全民族的抗戰。沒有國共合作,沒有全民族的團結,抗戰勝利就根本無法想象。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一旦中華民族團結起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中華民族的無窮潛力就會充分發揮出來,中華民族就能克服任何困難,無往不勝,抗戰勝利是最好的例證。面對深重的民族災難,中囯共產黨發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動員一切力量爲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全民族以團結姿態開創了歷史;現在,面臨空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更需要以全民族團結開創未來。長期以來,中囯共產黨爲祖國的和平統一付出不懈的努力。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切表達了全民族關於維護台海和平、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走向偉大復興的最大誠意。現在,這誠意已經得到海峽對岸的真誠回應。我們爲之歡欣鼓舞,並期待新的突破。我真切地期盼我們的電影也能爲此作出一些努力。
  我寫《軍之旅》還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應該對爲抗戰勝利作出巨大犧牲、爲我們民族豎立豐碑的抗戰老兵表達敬意,永遠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那時的抗戰將士無分地域、階級、黨派、信仰、種族,前赴後繼,奮勇殺敵,六十多年之後,他們之中健在的人越來越少了;但他們的子孫後代遍佈世界各地。如果我們能以博大胸懷再現我們先輩如何在國家、民族面臨最後的關頭,不計生死,挺身而出,爲國家盡忠,爲人民盡孝,如此情懷,無疑蘊涵巨大的歷史與現實價值,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是世界性的經久不衰的影視題材,我們幾乎每年都能看到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獲得巨大的社會和市場效益,如近年的《拯救大兵瑞恩》、《硫磺島來信》和《兄弟連》等,更何況抗日戰爭題材可以而且應該擁有包括中國大陸、臺灣、港澳及東南亞等潛在的巨大觀衆群,所以,我寫下這個劇本,以一個普通青年的從軍之旅,看那個時代我們先輩的精神風貌。201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如果能拍成電影,屆時,可能也會産生一定的社會和市場效益。

《軍之旅》作者 汪兆榮 2008-8-20

 點擊查看:軍 之 旅 (上)點擊查看:軍 之 旅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