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
抗日名將——戴安瀾
  

戴安瀾

,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省無爲縣風和村人(即牛埠鎮),生於1904年11月25日。家境清貧,幼時讀私塾,年長曾教私塾。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學習。喜讀歷史、軍事書籍。關心國家大事,遂有效忠民族,獻身人民之意志。1924年,投筆從戎,由於作戰勇敢,得以步步升遷。後保送至廣東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學習,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作戰身先士卒,屢立戰功,後晉升爲團長。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時,戴在國民黨軍隊中任73旅旅長,曾先後參加過台兒莊戰役、中條山戰役、武漢保衛戰等著名戰役。在平漢鐵路沿線的漕河、彰德等戰役中屢創日寇。尤以魯南台兒莊戰役,戴將軍火攻陶墩、計取宋莊,爲台兒莊大捷作出重大貢獻。其間中艾山之戰,更使日寇喪膽。當時,戴將軍守中艾山,日寇向我軍陣地猛攻,達4晝夜之久,戴將軍率部奮勇抵抗,堅守陣地,並一一擊退日寇之進攻。1938年5月戴晉升爲89師副師長,在師長徐庭瑤(無爲縣人)領導下供職,1939年1月,徐庭瑤調升爲裝甲兵團司令,戴安瀾充任師長,後又調升中央軍王牌第5軍第200師少將師長。

  1939年冬,國民黨第5軍軍長杜聿明率部在廣西大明山區與日寇戰于昆侖關(在廣西南寧市東北賓陽縣附近)。昆侖關地形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侵佔昆侖關的日本軍隊是在日俄戰爭時期號稱"鋼軍"的第5師團之主力第12旅團,及後來增援的兩個聯隊,由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親自在九塘指揮。杜部戴安瀾將軍率機械化師擔任正面反攻,用火牛戰術,冒著密集的炮火,爬向日軍堡壘,沖毀敵軍層層鐵絲網等防禦工事,重創日寇。

  戴將軍親赴戰壕指揮,衝鋒陷陣,首克同興堡。昆侖關戰役一個多月,殲敵6000餘人,俘獲甚多,斃敵旅團長中村正雄和聯隊長三木吉之助於九塘和昆侖關之間。戰鬥中戴將軍身負重傷,仍奮勇作戰,因此榮獲國共兩党聯合頒發的三黃"寶鼎"勳章。戴將軍初到昆侖關部署陣地時,即發出豪言壯語,說:"中國古時有上無三鼓奪昆侖之佳話,吾擬元旦奪取昆侖關。"後來果然如期攻奪。此役戴安瀾被譽爲"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1941年12月,日寇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橫沖直闖,連陷香港、關島、威克島、菲律濱,侵佔號稱東方直布羅陀的新加坡軍港。繼之將其魔掌深入東南亞各國,進犯緬甸,西進印度洋上,直叩安曼群島之門。駐緬甸英軍,一路慘敗,士無鬥志。日寇步步北犯,致使我國西南邊疆遭受嚴重威脅。

  1942年初,戴將軍奉調率部西移雲南,時有中國軍隊出國遠征緬甸日寇的消息,戴將軍聞之,常與人說;"如能出國遠征異域,始償男兒志願!"後果然接到出國遠征入緬之令,他興奮異常,高唱《滿江紅》歌曲,抒發愛國之志,召集全師戰士,宣講諸葛武侯遠征史迹,勉勵部屬務期揚威國外,立功異域,爲抵禦外侮,保衛祖國而英勇獻身。

  1942年初,我國派出遠征軍進入緬甸,第5軍和第6軍從曼德勒向南推進,打擊日本侵略軍。3月18日,戴將軍率第5軍200師擔任過遠征軍先頭部隊入緬抗日,進駐緬甸南部的同古(東瓜)地區,同日寇第55師團展開激烈戰鬥,戴以孤軍深入,奉命固守10天,以待援軍。

  同古地區乃一片平原,無防守之地勢,3月20日,日軍向駐守同古的第200師各主要陣地發起了進攻。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戴安瀾表示了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於當日晚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帶頭立下了 “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他說:“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並宣佈了如下命令:“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日軍來犯我軍陣地,一經接戰,其中尉、少尉各一人即被我軍俘獲,並繳獲日寇重要文件若干,使我軍得知敵軍在緬甸之兵力及番號。後經十餘日激戰,敵軍終於無可奈何,乃陸續增援,至兵力超過我軍八倍。然其死亡人數亦超過我軍八倍以上。

  戴將軍率部苦戰了12天,掩護了英緬軍第1師的安全撤退,救出英軍戰車團,英軍拱手作揖致謝。同時還救出了此後在義大利戰場上頗爲著名的哈羅德·亞力山大少將。這是中國遠征軍對英軍、緬軍作出的重大貢獻。當時,英國《泰晤士報》也予以報道,表示讚賞。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遠東戰場上唯一的捷報。

  戴將軍完成固守同古,以待援軍之使命已達,遂奉令突圍,經一天一夜激戰,進克棠吉據點。後因大批日寇由泰國、老撾邊境竄入我軍後方進行圍攻,戴將軍孤軍作戰,四面受圍,形勢危急,上級急令其突圍回國,相機殲敵。戴將軍率部突圍,退入泰、緬老邊區原始森林地帶野人山,無衣無食,以野草雜菜充饑,爬山越嶺70餘日,備極艱苦。

  敵軍據險阻擊,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將軍在一個小平山坡上指揮奪取敵軍陣地時,不幸被敵軍槍彈擊中肺部,血流如注,當時又無醫無藥,傷口發炎潰爛,進軍至茅邦時,流盡最後一滴血,5月26日下午5時40分與世長辭。年僅37歲。全軍聞之,無不淚下。

  當時緬境無木棺,將軍馬革裹屍回國。途經保山,由於戴將軍駐軍保山年余,軍紀嚴明,深受人民群衆之愛戴,因之保山家家戶戶門前設祭。複經昆明、貴陽、柳州等地,至全州,將遺體安放於湘山寺內,沿途民衆,隆重奠祭,無不愴然淚下,哀歎痛失英豪!

   他的精神和業績,在當時曾得到包括國共兩党和美英盟國在內的各方面的高度評價,稱他是近代以來中國軍人中“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美國官方認爲,同古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並爲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蔣介石對此的讚譽是:中國軍隊的黃浦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重慶的報紙稱同古保衛戰“無論在中國抗戰史或世界大戰史均有其不朽的價值”。英國的《泰唔士報》稱之:“同古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衆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

  戴將軍萬里出征,爲國捐軀,深受各族人民之敬仰和悼念。1942年秋季的一天,在國民黨第5軍留守處的廣西省全縣召開了一個大規模的追悼會,大會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桂林行營主任李濟深主持。在戴安瀾烈士的遺像前,放滿了花圈和挽聯。

蔣介石的挽聯是:

虎頭食肉負雄資,
看萬里長征,
與敵周旋欣不忝;
馬革裹屍酹壯志,
惜大勳末集,
虛予期望痛如何?"

中囯共產黨中央領導人都題贈挽聯以悼念,悼詞雲:

  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毛澤東敬挽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周恩來敬挽

  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
  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
         ――朱德、彭德懷敬挽

  海鷗將軍千古
  氣壯河山
         ――鄧穎超敬挽

  1947年秋,戴將軍靈柩由廣西全縣運回蕪湖赭山公園的小赭山南麓,安徽省各界人士爲紀念戴將軍爲中華民族英勇犧牲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將靈柩安葬於蕪湖市風景如畫的小赭山之陽,並籌建陵園。戴將軍的老同事杜聿明、徐庭瑤等專程來蕪主持葬禮,並致哀悼。

  美國國會授權總統羅斯福,在戴安瀾去世後,向他頒發了美國軍團功勳章。羅斯福在簽署頒發勳章的命令中寫道:“戴安瀾將軍于1942年同盟國在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爲我國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同年12月,國民政府發佈命令,追贈戴安瀾爲陸軍中將,並批准戴安瀾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爲了紀念戴安瀾烈士的抗日英雄業績,由安徽各界名流徐庭瑤、朱子帆等人發起,籌資創辦一所工業職業學校,取名"安瀾工業職業學校"。聘請戴將軍之堂弟戴子莊爲校長,校址定在蕪湖市環城北路(即今蕪湖市第二中學校址)。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爲革命烈士,1956年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爲革命烈士,毛澤東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戴安瀾將軍的家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以褒彰將軍,並致慰遺屬。

  爲紀念戴安瀾將軍,蕪湖市人民政府于1979年重新整修了墓地,並樹立了石碑。左碑銘刻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鄧穎超等先輩當年題贈的挽詩挽詞挽聯;右碑是將軍生平簡歷;中碑是王昆侖所題“戴安瀾烈士墓”。墓區林木茂盛,松柏長青,瞻仰的人們,終年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