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
抗戰名將——杜聿明
  

杜聿明

,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陝西米脂縣東區呂家嶮杜家灣。祖輩是當地封建地主。父親杜良奎,是清末舉人,在西安長安大學堂執教時,參加了同盟會,曾數度回米脂,鼓動縣裏的民團趕走了清政府官吏,並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鬥爭。生母高蘭庭,出身貧寒家庭。杜有4個姐姐、1個妹妹,還有1個弟弟杜聿德。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陝籍青年閻揆要、關麟征、張耀明等11人,從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輪南下廣州。因爲于右任(國民黨元老、曾在陝西擔任靖國軍總司令)向蔣介石的推薦,杜等全被錄取,成爲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生。于右任贈給他一幅對聯:安危天下重,博大聖人心。

  1928年夏,張治中考察回國,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令杜爲該校杭州預科大隊第2中隊中校隊長;次年初,杜回南京軍校任第七期第4隊中校隊長;同年冬又任新編第1師第2旅參謀主任。1930年初,蔣介石成立教導第2師,張治中任師長,杜聿明任該師第2旅第5團1營中校營長,不久升爲該師第6團上校團長。

  1930年冬,教導第2師改番號爲陸軍第4師,杜爲第12旅第24團團長。他認爲團長這個職務很關鍵,搞得好就能爬上去,搞不好就會一蹶不振,因此格外奮發努力。師長徐庭瑤要求邯屬甚爲嚴格,看到多數團隊都是鬆鬆垮垮的樣子,唯獨杜團認真遵照其指示辦事,教育訓練各方面井井有條,操練嫺熟,因而對杜大加讚賞。

  1932年初,徐庭瑤的第2師奉命開皖北參加大別山“圍剿”紅軍,在霍丘被紅軍曠繼勳部擊敗。在關鍵時刻,徐令第24團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紅軍損失重大。徐庭瑤爲他記首功,並上報晉升杜爲少將團長。這年冬,徐升任第17軍軍長,杜被委爲該軍第25師第73旅旅長,不久升爲該師副師長(師長關麟征)。

  1933年2月,日本侵略軍分兵三路進攻熱河,第25師奉命從徐州、蚌埠一帶開往通縣集結,阻擊敵人。3月9日,第25師到達石匣鎮後,杜聿明和關麟征驅車往古北口,與東北軍軍長王以哲聯繫。王要第25師接替第112師的長城陣地,在第一線擔任防守,關不同意接防長城陣地,堅持在古北口南城佔領第二線陣地。雙方相持不下。杜向關建議說,從地形上看,長城比古北口地勢高,高屋建瓴,得之則佔先制之利,可以瞰制來犯之敵,可是關不同意。結果,第25師佔領古北口南城東西兩側高地,形成第二道防線。而第112師主力卻撤守古北口以西高地,僅留一個團守備長城第一線。

  第2天,日軍西義第1軍第8師團及騎兵第3旅團迅速突破左翼第112師陣地,進佔古北口關口,並乘勝向第25師陣地發起攻擊。關鱗征指揮所部張耀明第75旅反攻,在爭奪高地時負傷。這時,杜聿明代理師長職務,指揮該師官兵,繼續同日寇浴血奮戰。3月12日,杜奉命將陣地交與第2師,率部撤至密雲整補。

  這年秋,杜聿明進入南京中央軍校開辦的高等教育班進修。學習期間,經同鄉、黃埔一期同時畢業的馬志超介紹,參加了夏興社。

  1936年春,杜聿明從中央軍校高級教育班畢業。杜本應返第25師供職,但由於和師長關麟征相處不甚和諧,不太願回去。徐庭瑤即向蔣介石保薦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陸軍交輜學校擔任學員隊隊長。1937年,交輜學校戰車營、交通兵第2團所屬裝甲汽車隊合編,並補充一批戰車,建成國民黨軍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州,杜聿明委爲第一任團長。“八·一三”淞滬抗日時,杜率領裝甲兵團第1營的2、4兩連,在上海彙山碼頭協同步兵阻擊企圖登岸的日軍。

  1938年,裝甲兵團撤至湖南湘潭整訓,不久該團擴編爲第200師,以杜聿明爲師長。杜認爲,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擁有優良裝備只是條件之一,最重要的還須有能夠使用這些裝備的官兵,否則,優良的裝備就是一堆廢鐵。因此,他集中全副精力大舉練兵,決心在短期內將第200師練成一支能夠馳騁疆場與日軍打硬仗的勁旅。

  1938年12月,第200師擴編成新編第11軍,從湖南湘潭移駐廣西全州,杜聿明委爲副軍長(軍長徐庭瑤)。不久,番號又改爲第5軍,杜升任軍長。該軍是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初期成立的唯一的機械化新軍。杜提出:“操場就是戰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求新5軍具有“五除”(除驕、惰、僞、欲、惡)、“三習”(習精、誠、勤)的朝氣。

  爲截斷我西南國際交通線,從1939年夏起,日本侵略軍集結兵力,準備開闢華南戰場。11月17日,日寇在防城、北海登陸,進佔欽州,19日,又突破小董防線,向南寧進擊。杜聿明的第5軍奉命從全州向南寧附近集中,準備攻擊由欽州、防城登陸的北進之敵。

  11月24日,號稱“鋼軍”的日軍第5師團第12旅團(旅團長是中村正雄)進佔了南寧,一個月後,又攻陷了桂南戰略要地昆侖關。面對日寇氣勢洶洶的進攻,杜聿明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戰局,估計了敵人的弱點,向重慶最高統帥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乘敵孤軍深入後援未濟之時,集結優勢兵力,配合地方民衆,迅速反攻,以擊破侵敵而恢復國際之重要交通。”

  12月16日晨,杜聿明奉命率第5軍擔任對邕賓路的正面攻擊(參見昆侖關戰役),意在先行擊破昆侖關及八塘附近之敵。杜召集團長以上會議,宣讀作戰部署:以鄭洞國榮譽第1師從正面進攻;戴安瀾第200師爲總預備隊;邱清泉新編第22師迂回敵後進出南寧以北;向六塘守敵攻擊,以截斷南寧、昆侖關交通聯絡,孤立昆侖關之敵。第二天,白崇禧和陳誠到譚蓬村第5軍司令部視察。陳嚴令杜要如期攻克昆侖關,直下南寧。杜連聲稱“是”,毫無難色。

  12月18日拂曉,反攻開始。在戰車、炮火掩護下,杜聿明第5軍對昆侖關守敵進行了猛烈的攻擊。鄭洞國師與日寇展開白刃戰,首先佔領了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進行夜襲,相繼佔領了老毛嶺、萬福村、441高地,最後佔領了昆侖關。可是,19日午後,日軍在大批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攻,昆侖關又被奪去了。此後,雙方反復爭奪,官兵傷亡甚重。

  杜聿明在此期間,集中全副精力掌握戰機。雖然敵人的炮彈紛紛落在指揮所附近,在杜的身邊爆炸,但他極爲鎮定。從容指揮戰鬥。他隨時傳令嘉獎並用物質鼓勵作戰英勇的部隊,以鼓舞士氣。他每天隨身攜帶一部電話機,一架望遠鏡,冒著敵軍炮火的轟擊和敵機的輪番轟炸,不計個人安危,來到便於瞭望的前沿陣地,觀測敵情戰況,因而對昆侖關周圍地形和敵陣兵力火力,能夠作出合於實際的判斷,並據以制定正確的作戰方案。經過縝密的研究比較,並同各師長研究後,他決定採取“要塞式攻擊法”,逐步縮小包圍圈,一口一口地吃掉敵人。

  杜聿明命令第200師副師長鼓璧生率部從公路左側越過昆侖關,形成包圍之勢;邱清泉師把戰車埋伏在公路兩旁的叢林地帶;鄭洞國師則加強右翼攻勢,再度進入昆侖關內敵軍縱深陣地,將敵指揮部及炮兵陣地摧毀。戰鬥整整打了18天,於31日以中國軍隊獲重大勝利而告結束。

  昆侖關一戰,日軍損失空前巨大。據日本戰後公佈的材料統計,這次戰役,第12旅團班長及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旅團長中村正雄在九塘被鄭洞國的第3團擊斃。中村正雄臨死前在日記本上寫道:
  “帝國皇軍第5師團第12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爲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強的軍隊……”

  昆侖關戰役中國軍隊獲得重大勝利,捷報傳出,舉國歡騰。全國各地的記者紛紛前來採訪。當時的《中央日報》在題爲《記杜聿明將軍》的文章中稱:
  “我國機械化部隊開始殲敵,則自杜將軍聿明督率始,在昆侖關大捷後,敵人開始認識到?我國軍隊已踏入世界近代軍隊行列。”

  部隊經過休整以後,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侖關上,建立了一座“第5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並親筆寫了400多字的悼念碑文。他對記者說:“這次抗戰勝利,各位在戰場上都親眼看到了,請如實宣傳,用不著格外誇大,但有一點是需要著重宣傳的,那就是要強調本軍是民衆的武力,民衆是本軍的父老,所以諸位要記載這一次勝利,千萬要帶一筆,本軍的勝利,其實也是民衆的勝利。”

  1942年初,日軍第15軍飯田樣二郎率4個師團分兩路向緬甸進攻。中國派出遠征軍,杜聿明爲第1路副司令長官。中國和英國軍隊集結後,策定作戰計劃,分三路南下迎擊日軍。杜聿明第5軍爲中路軍,於3月9日接替英緬軍在同古的防務(參見滇湎路戰役)。

  杜根據所獲敵人文件,瞭解到當面敵情及作戰意圖後,認爲當面之敵,最多不超過兩個師團,決心集中兵力,利用同古有利地形,擊破當面之敵,進而協同英緬軍收復仰光。杜的方案,得到了羅卓英(第一路司令長官)、美國史迪威(參謀長)的同意。

  3月20日,同古諸戰開始,一連數日,敵陸、空配合並與炮兵、戰車協同進攻。至26日,正面敵人以其3個聯隊向同古西北角猛攻,第200師第六團陣地被突破;27日,新編第22師到達同古以北,與敵遭遇,雙方徹夜對峙。28日,日軍北守南攻,在同古北修築工事,企圖阻止新編第22師前進,而集中主力猛攻第200師,並施放糜爛性毒氣,第200師官兵傷亡甚重。杜聿明即指揮新22師對當面之敵施行猛攻,進佔南陽車站,以解第200師之圍,但日軍憑藉附近建築物固守。兩軍反復爭奪,激戰至30日。

  這時,遠征軍東路第6軍,西路英緬軍,均正與日軍展開激戰,不能如期按原協定進入前線,而日軍從仰光派出的後續部隊將很快加入攻擊,對第200師實行強行包抄。第200師已連續戰鬥12天,補給中斷,糧彈兩缺,有被敵各個擊破的危險。杜聿明遂決心令第200師突圍撤退,以圖集結兵力,俟機再與敵決戰。

  就在杜聿明下令第200師突圍的時候?吏迪威堅決反對,堅持以不足兵力向敵攻擊,並派參謀竇爾登監督杜實施。杜以“保全戰力,這是任何一個指揮官的常識和義務”爲由拒絕,不服從史迪威的命令,開始實施有計劃的主動撤退。經過縝密部署,杜令鄭庭笈指揮第200師城內部隊向敵佯攻,主力迅速撤退,於30日退出同古;安全渡過色當河。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事後深有感觸地說:“下令衝鋒,原本是步兵打仗的口頭禪:緊要關頭人敢於下命令撤退,才是指揮官的真功夫啊!”

  第200師撤退後,杜聿明鑒於同古被圍的教訓,制定了“利用隘路預設縱深陣地逐次抵抗優勢敵人攻擊”的戰術,這就是中國抗戰史上著名的斯瓦逐次阻擊戰。

  30日晚,杜命令新22師在斯瓦河南北兩岸構築數個梯形陣地,兩側埋伏阻擊兵,陣地正面埋設地雷。新22師採用這種戰術,運用靈活,虛虛實實,使日軍捉摸不透。遠征軍先攻繼守,用逐次抵抗戰術與日軍5個聯隊激戰達12次之多,遲滯達半月之久,敵軍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出人員裝備極大消耗的代價,達到了以少勝多,以劣制優的目的,成爲抗戰史上一罕見的戰例。

  4月13日,英軍要求中國軍隊接替英緬軍西路防區,企圖渾戰撤走,史迪威、羅卓英重新部署作戰方案,準備在曼德勒會戰,命令第5軍、第66軍分佈在長達300公里的平(滿納)曼(德勒)公路上。杜聿明認爲這樣分散兵力,會被敵人各個擊破,一再申述棠吉的重要性,主張要麽退守棠吉,守住臘戍前方門戶;要麽就在平滿納打下去,反對無準備的曼德勒會戰,但未受到史、羅的採納,杜只得從命,放棄了棠吉。於是日軍重新進佔棠吉,並直取臘戍,從西南面截斷了集結於曼德勒準備大戰的中國主力軍後方,在曼的第5軍,不得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從此,遠征軍走上了慘敗境地。

  此間,史、羅丟下部隊隻身逃往印度,並電令部隊全部向溫藻撤退,而蔣介石又命令部隊向密支那、片馬轉進。杜決心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執行,向國境撤退。

  第5軍各部回國經過之處,都是些崇山峻嶺,人煙稀少的地方,給養困難,而又蚊蚋成群、螞蟥吸血。翻越野人山沿途官兵死亡相繼,屍骨暴野,慘絕人寰。杜本人亦感染重病,幾乎殞命。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同敵激戰中負重傷,不治去世。

  杜率第5軍殘部回國後,一再向蔣介石檢討說:“這次作戰失敗是學生指揮無能,未能完成任務,爲國爭光,請校長處分。蔣不僅沒有給杜處分,反而擢升杜爲第5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之職。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撤銷昆明防守總司令及第5集團軍總司令之職後,離開昆明回到重慶。同一天,就發表了任命杜爲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命令,參與國共內戰,後被解放軍戰士所俘。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作爲第一批“特赦戰犯”,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

  1964年11月,杜被特邀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他寫信給周總理,表達自己對黨和人民政府的感戴心情,決心以有生之年,爲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爲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竭盡努力。

  1978年他又當選爲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