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中國遠征軍 - 李彌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彌由保安團調回正規軍。1938年,先後任第36軍96師268旅副旅長、旅長。次年,升爲該軍5師副師長,駐防重慶。蔣介石召見該軍軍長姚純,問道:“李彌這個人怎麽樣?可靠嗎?據報他有些活動。”姚聽後誓死力保,斷言李彌是可靠的。事後李彌多次對人講:“危險啊,要不是軍座(指姚純),頭掉了還不知爲什麽?”
1940年,李彌調任第8軍榮譽第1師師長。次年4月,他率部增援宜昌。宜昌是湖北西部的重鎮,又是四川東部的進出通道,敵我雙方爭奪激烈。李彌採納參謀人員的建議,利用佔據的山地有利優勢,在天皇寺、雨臺山一線與日軍對峙,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他們以山炮直接瞄準,擊中日軍宜昌機場的油庫,燒毀敵機21架。戰地記者報道了該師作戰英勇,頑強抗日的事迹。秋天,該師撤到湖南澧縣。
1942年初,經軍長鄭洞國的保薦,李彌升爲第8軍副軍長兼湖南芷(江)綏(甯)師管區司令。他對此不甚滿意,認爲是明升暗降。不久,該軍開往雲南的河口、馬關一帶,以阻止日軍經由越南向雲南的進犯。李彌留在芷綏師管區。1943年底,他返歸第8軍,在馬關的古木,主持該軍的幹部訓練班,李彌曾在石壁上刻下“還我河山”四字,借此激勵官兵們的愛國熱情。
1944年5月,駐印度的國民黨軍和滇西遠征軍經過整訓後,同時向緬北和怒江以西的日軍發起攻擊。第8軍奉命從保山開赴龍陵,增援滇西遠征軍左翼軍,擔負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務。松山地處怒江西岸,山巒疊嶂,地勢高聳,是經惠通橋到龍陵的交通要道。1942年日軍侵佔此地後,多次加固工事,易守難攻。7月,第8軍軍長何紹周指揮部隊與固守松山高地的日軍56師團23聯隊反復爭奪,兩月餘未能攻下。李彌接替指揮,他把指揮所搬上了前沿陣地,集中火炮,近距離直接瞄準日軍堅固工事;由美軍飛機配合,低空投彈,挖地道炸毀敵人的主堡。
9月1日,蔣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軍在“九·一八”國恥日前必須拿下松山,否則正副軍長均按軍法從事。於是李彌抓了頂鋼盔往頭上一扣,親自帶領特務營沖上松山主峰陣地,一連激戰數日,9月6日,他被人從主峰扶下來,據目擊者描述:……鬍子拉碴,眼眶充血,打雙赤腳,呢軍服成碎條狀,身上兩處負傷,人已經走形。
第二天,松山戰役結束,參謀長向他報告:副軍長,我們勝利了!李彌坐在指揮部外一塊石頭上一動也不動,像個木頭人,只見著眼淚滾下臉頰……在這次艱苦、激烈的反攻戰中,該軍1師3團傷亡3000多人,整編時僅存1連人。爲此,惠通橋邊和昆明的圓通山曾建立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松山作戰獲勝後,何應欽調第8軍軍長何紹周任昆明警備司令部副總司令,擬由中央軍校高等教育訓練班主任劉伯龍接任軍長。陳誠力持異議,駐第8軍的美國顧問組組長認爲李彌有戰功,也向蔣介石推薦他任軍長,李彌因而晉升爲軍長。隨後,他率部隊前往雲南的陸良,路南、師宗等地整補訓練。
1945年夏天,蔣介石派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到第8軍軍部所在地路甫,名義上是檢閱部隊,實際是召李彌和參謀長陳冰秘密開會,佈置在適當時機武力解決雲南省主席龍雲。當時第8軍的任務是,以1個師的兵力切斷滇越鐵路,阻止開至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的滇軍盧漢部回援昆明,1個師監視並解決駐守在曲靖、沾益的部分滇軍,軍部領1個師直進昆明,配合杜聿明指揮的駐昆明第5軍迫龍雲下臺。8月,蔣介石變更部署,調第8軍入兩廣。在南寧和九龍,李彌派人與美軍聯繫,美軍也出於拉攏李彌的需要,曾給第8軍很多汽油、被服、汽車和通訊器材。
1948年李彌所部改編爲第13兵團,李彌任13兵團司令官。淮海戰役中,奉命支援黃百韜部未果,不久第13兵團全軍覆沒,李彌化裝潛到山東濰縣、青島,乘海輪赴南京、上海,後任第13編練司令部司令兼重編第8軍軍長,往閩西、雲南徵兵。1950年李彌率部撤往緬甸、老撾、泰國交界地,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
李彌爲對抗緬甸政府可能的進攻,還與緬甸的反政府軍聯絡合作。緬甸政府忍無可忍,對李彌殘部進行軍事圍剿,同時向聯合國提出控訴。臺灣當局以手段對付,將李稱殘部改爲“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同年底至1954年,李彌殘部多數被迫陸續撤往臺灣。李彌到臺灣後,先後充任臺灣國民黨國民大會代表、中央評議委員和“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等職。1973年在臺灣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