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简介】 历史战役】 【历史人物】 【抚今忆昔】 【援助老兵】 【图片集】 【留言板】 【远征军忠魂馆】 【返回首页 

对奇袭密支那战役的反思

>> 返 回

王 楚 英

  密支那是缅甸北部战略重镇,是中印公路必经之地,是南丝绸之路的交通锁钥,东距我国边陲重地腾冲仅一山之隔,约百余里,是我敌必争的军事要隘。史迪威计划反攻缅甸时,便决定于战斗开始时袭取支那切断日军后路,使正面作战容易。因此,选定进袭密支那的时机至关重要。1942年1月3日,英国远程突击队司令温格特来到新平洋参与商议反攻缅北作战问题时,温格特和美军上校斯利尼与我均主张:在展开胡康河谷作战的同时,以强有力之一部空降或钻隙袭占密支那、孟拱、英多等敌后要地。史迪威也倾向此议。但因参谋长柏特诺力持异议;兼之蒙巴顿坚持“英突击队必须在驻印军攻占孟关后方可出动,且只在卡萨和因道歧湖各附近空降。密支那、孟拱应由华军派兵袭取”。3月29日驻印军攻占沙杜渣,肃清胡康河谷的日军后,史迪威见蒋介石同意派14、50两师入印,即决定由梅里尔指挥5307团和88、150两团奇袭密支那,于5月17日晨占领西机场,却没有切断日军的交通,也没有乘胜夺取车站和市区,授敌以获得外援和整备市区防守之机,遂导致奇袭密支那本可一战而克,却酿成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考其原因:一、夺取机场未能与围城阻援同步进行。二、中美混合编组由美军营长指挥华军团长,有伤中华民族尊严,不利团结。三、攻城部署与步炮,陆空协同均不当。四、战前的敌情地形侦察欠缺,只凭勇敢,不求巧战,徒招伤亡。五、选用战场指挥官欠妥,致四任美军军官均无功而返,最后由郑洞国亲自指挥,终于取胜。

  密支那是缅北的一座战略重镇。它既是缅北的行政中心,又是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纵贯缅甸南北的铁路以此为终点;缅甸各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伊洛瓦底江,其上源在密支那北面50公里处的圭道与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汇合后,经密支那东侧向西南流去,这是缅甸的第一大河流,全长2150公里,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缅境流域面积占全缅面积60%以上;密支那的公路也是四通八达,北面可通孙布拉蚌和葡萄,东面可达昔胜和洪劳,与我国腾冲仅一山之隔;南连八莫、南坎,与滇缅公路在芒友相连接;西接孟拱、英多,在孜公与通往印度帕尔和曼德勒、仰光的公路相会;是中印公路的必经之地。早在1941年3月31日,宋子文即向美国建议,从云南经缅北密支那至雷多修筑一条中印公路。1942年1月30日,罗斯福在内阁会议上提出,要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和另辟一条陆上补给线的指示,也选定密支那作为这条陆上补给线的缅北基地。缅甸弃守后,中国驻印军策定的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则明确规定,以密支那、孟拱为攻击作战第一期应夺取的战略目标。并计划派出由步兵二团、山炮一营组成的左侧支队,由雷多空运至葡萄,扫荡该地及孙布拉蚌之敌后,攻占密支那。嗣因兵力不足,未能实施。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发动“乌号作战”,对英帕尔、科希马大举进攻后,蒙巴顿感到形势严峻,即向中国求援,由史迪威于3月27日赴渝向蒋介石汇报,获准空运两师援印,另令远征军于5月上旬开始反攻。史迪威鉴于驻印军实力大增,英军决心保住英帕尔和阿萨姆,远征军即将进攻,便于4月21日决定组建由梅里尔指挥的中美联合突击兵团,奇袭密支那。5月3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史迪威发来一条新的指示:“他的主要目标是拿下密支那,他的整个使命的新目标是打通前往中国的陆路,并在中国境内采取军事行动,对太平洋战争予以最有力的支持”①。4月29日,中美联合突击兵团由新30师88团、第50师150团、美军5307团和克钦别动队,混编为三个纵队,分别由美军上校亨特、麦吉、金尼逊三人指挥,自孟关东南方35公里的太克里出发,攀越库芒山脉,于5月17日凌晨,在日军处于睡梦中袭占了密支那西机场和跑马地渡口。原本可以乘势一举攻占密支那全城,歼灭其守军,却因指挥不当,授敌以逐次增援固守之机,使这场奇袭战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攻坚战,经过79天血战,付出了惨重代价,迟至8月3日方克全城。计歼敌水上少将以下官兵3650人,生俘187人,仅第114联队长丸山大佐率少数伤患乘竹筏逃往八莫。
  攻克密支那,对于盟军确系战略上的重大收获,不但使“驼峰”空运路线大为缩短,且更安全,并使空运量骤增,从而加速了打通中印公路的进程②。这对日军则是致命的打击,不但八莫难保,且使第33军后方陷于危殆③。但就战术而言,这是很不成功的远距离迂回奇袭战。笔者曾参与奇袭密支那作战计划的研究和策定,对于奇袭密支那作战时机的选定,突击兵团的编成及指挥官的选派,进军路线的选择,奇袭密支那全城的部署和方法等问题,同柏特诺准将、梅里尔准将、麦凯布上校等人意见分歧。因他们人多势众,且军衔较高,都自以为是,使我一人孤掌难鸣。况且当时史迪威过份信赖美国军官,对我这个中国少校的意见,也就不加考虑,而全盘接受柏特诺等人的方案。在整个密支那作战期间,我曾三次随史迪威亲临密支那前线视察。这时,史迪威方才发现我原来的建议较为适切,遂对此颇为赞赏。现就我对奇密支那一役的管见分述如下:

一、反攻缅北是一次阻碍重重、缺乏协调的作战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两国虽然都一致坚持“欧洲第一”战略方针,但在对日作战的战略上却有明显的分歧。罗斯福早就说过,盟国必须尽最大努力来保卫澳洲和中印缅这两个南北翼的战略基地。“美国应继续运输补给特别是飞机进入中国。本人认为从中国发动有效的进攻,至为重要。”美国金海军上将进一步指出“就人力地形和资源而论,欧洲的苏联应与亚洲的中国具有同样的价值。所以,提供武器,利用中苏两国的资源和地形,使其共同作战,应是美国最高的战略④。”可见美国的目标:既要以中国为基地对日军“发动有效的进攻”;又要利用中国的抗战栓住大量的日军,“对太平洋战争予以最有力的支持。”缅甸失守后,美国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便把收复缅甸,打通中国的陆上补给线作为“1943年最理想的军事行动”⑤但是美国陆军部却采取“力促中英两国出兵攻缅,尽可能不向这个地域派遣美军”的方针。以致史迪威在1942年5月25日给陆军部的电报中,愤然指出“我坚信中国在战略中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因此,我认为美国不向这一战区派遣作战部队是犯了个严重错误。”英国不但“无意在近期收复缅甸”,而且“将尽一切办法阻挠任何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英国更不希望看到中国在战后取得日本曾经拥有的那种强大地位⑥。”正是由于英国的多方阻挠,就使得史迪威于1942提7月18日提出的反攻缅甸计划,以及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美英首脑会议上决定的收复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被一再修改,一再延展,迫使史迪威不得不于1943年10月单独地指挥驻印军向缅北发动进攻。正是英国的屡加阻挠和不遗余力的破坏,使反攻缅甸战役被推迟了一年到一年半(按:史迪威的计划应于1943年3月1日发动攻势),也使日军得以在缅北和滇西建成坚固的防御设施,给我进攻部队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使驻印军处于面对强敌,孤军作战的不利地位(按:1943年3月在缅甸的日军仅4个师团,到驻印军10月进攻时,日军已在缅北部署了第18、第15、第31、第33四个师团,另以第56师团置于滇西,第55师团置于若开),而在英帕尔和若开的英军,以及在滇西的远征军,均按兵未动。所以说,驻印军反攻缅北之战,是在英国的阻挠下,被迫于不利状态下和不利的地域中,孤军独自向强敌发动进攻的。因而,就必然导致奇袭密支那之战,也不能自主地选择最有利的时机。这也是造成反攻缅甸战役的胜利和奇袭密支那的胜利都姗姗来迟的根源。

二、奇袭密支那作战时机的选择
  由于英美两国背弃其在开罗会议上向中国所作的承诺,罗斯福则电告蒋介石说,决定取消缅南登陆的‘ 海盗’计划,“阁下是否仍照原定‘泰山’计划进行作战,或将‘泰山’计划延至明年11月。”蒋介石复电云:“已与史迪威将军商讨,将海陆全面攻势展至明年11月,”但美国陆军部却严令史迪威仍照‘泰山’计划行事,于1943年10月前进攻缅北;并假罗斯福之名自1943年12月23日至1944年4月7日,五次向中国施压,逼迫远征军攻缅。蒋介石以罗斯福有言在先,故不为所动。仍按兵不发。而英国却只同意派遣温格特将军领导的“英国远程突击队(对外称英印第3师,代号为钦迪队)”,空降缅北策应史迪威作战,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曾于1943年12月21日在新平洋向史迪威建议:“于驻印军向孟拱进攻,英国‘钦迪队(即英国远程突击队的代号)’开始向缅北敌后空降时,派有力一部奇袭密支那。”史迪威说他已有此意。不过,他认为目前驻印军只有三个师,而缅北的日军却有4个师团,所以他决定接受柏特诺参谋长的意见:“先集中全力歼灭盘据在胡康河谷的日军第18团,等到增援部队前来,再兵分两路攻取孟拱、密支那。”柏特诺是史迪威的亲信和密友。史迪威认为柏特诺没有去欧洲战区和麦克阿瑟那里,宁愿牺牲个人升迁的机会,也要追随他,是对他赤胆忠心的表现,所以,他总想着要给予柏特诺一种特殊待遇和保护,当孙立人坚持请求撤换柏特诺以平众怒时,他毅然决然地加以保护;当孙立人、廖耀湘和众多中国军官正在对柏特诺啧有烦言时,他却依然授予柏特诺指挥作战的全权。尽管史迪威明知我的上述建议确属有理,也切实可行,但他还是听从了柏特诺的意见,而拒绝了我的主张。新38师于12月下旬取得于邦大捷,孙立人正指挥新22师65团进攻大洛时,史迪威决定调新22师主力及其他部队前来,对日军第18师团展开围攻。遂于1944年1月3日派我和美军上校斯利尼,飞赴英帕尔,将英国‘钦迪队’司令温格特少将接到新平洋,面商将原定由温格特指挥的美军5307团(又称“加拉哈德”支队或“抢劫者”支队),调来新平洋归史迪威直接指挥,由温格特亲率“钦迪队”空降缅北敌后,以策应驻印军在胡康河谷的作战。温格特表示同意史迪威的安排,但要与蒙巴顿、斯利姆商定后再告。2月1日,新38师攻占了大龙河南岸重镇太白家,新22师及特种兵部队均已到来。史迪威又派我与斯利尼上校于4日持他的亲笔信,飞赴英帕尔会见英国第14集团军总司令斯利姆中将和“钦迪队”司令温格特少将。要求速调美军5307团至缅北作战,请英国派“钦迪队”于2月下旬或3月初空挺缅北敌后,切断日军交通,策应驻印军对胡康河谷进攻。斯利姆表示完全接受史迪威的安排,并同意我和斯利尼上校为驻“钦迪队”的中美联络官。我二人随后被派往英帕尔随温格特行动。行前,我激于渴望打通中印公路的热忱和中国军人的良心,便再次迳向史迪威“犯颜直谏”。我认为当驻印军以主力向日军第18师团发动全面进攻,力求将其围歼于胡康谷地;同时由英军“钦迪队”空挺至英多、卡萨地区,切断日军交通;此时正是另派强力兵团奇袭夺取密支那的最有利时机。倘使同时再请蒋介石向印度增兵,并令远征军发动进攻,就更有必胜的把握。可惜,柏特诺仍坚持其先击18师团的方针,而未能接受我的上述意见,丧失了奇袭密支那的有利时机,殊堪叹惜!

三、用中美混合兵团奇袭密地那是一次大失策
  史迪威把美军5307团视为“宠儿”,对其寄望殷切,让他们倚新38师的掩护和支援,先后三次派他们迂回瓦鲁班、拉班,英开塘这几处敌后要地,赋予切断日军退路的任务。无奈该团原来并非野战建制部队,临时从各方凑集而成,成份复杂,均无实战经验,从来没有同日军交过锋,到印度后,只在占西英军远程突击队(“钦迪队”)训练中心,同我一道在那里接受了温格特所施与的三个月“森林远程突击战”的训练。其装备、编制完全同英国“钦迪队”一样。是一支轻装备、适于敌后进行突击战的特种部队。从5307团于3月7日至3月25日在瓦鲁班、拉班、英开塘的作战情况来看,这支深受史迪威看重的美军,实在缺乏独立作战的能力,更不宜使其担负奇袭密支那这样一种十分艰苦、复杂的战略任务。我从1942年3月11日开始,便与梅里尔朝夕相处,他是一位很有责任心、富于牺牲精神和进取心的优秀军官;学识渊博且勤于钻研,思维敏捷而且缜密,具有卓越的参谋运筹才能,却缺乏统兵打仗的实际经验,贸然让他指挥一师之众,独当一面地与狡诈多端且极顽强的日军周旋,这种选择,殊属欠当。尤其是不使用中国整建制师担任此种孤军深入敌后进行奇袭作战,而将中国军队两个师各抽出的一个团同5307团的各营混合编组,这是极大的失策。军队打胜仗的条件虽多,但万众一心、密切协同却很重要。中美两军素不相识,临时混编在一起,打起仗来能够齐心协力、密切协调吗?让美军的营长指挥中国的团长,这本身就损害了中国军人的尊严和民族自尊心,在这种状况下, 又何从谈中美军队的合作呢?这种混合编组,固然是柏特诺个人骄横自是轻视中国军队的积习的总暴露,是他惯于弄权却很无能、且无责任心的具体表现,但是史迪威竟受其影响,任其所为,亦有失察之嫌。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奇袭密支那的部队,总以选择有实战经验、较为英勇善战的整建制的师来担任为宜。当时尚未投入战斗的第14、新30和第50师都具备上述条件,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师去奇袭密支那,就不难断定:绝对不至于会造成那种旷日持久攻坚作战、伤亡惨重的结局。从5月25日至6月25日,柏特诺接替麦卡门少将指挥密支那的攻城战的情况来看,柏特诺显然是很低能的指挥官,徒使中美官兵招致众多伤亡,却无寸进。直到郑洞国负责指挥作战,由韦瑟尔斯任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后,中美军队在郑洞国指挥下,采取坑道作业,加强步炮和陆空协同,逐步跃进的战法,战斗方有起色,终于攻克密支那。

四、造成密支那久攻方克的主要原因
  奇袭密支那之战结果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这固然是计划奇袭密支那之战的总设计师柏特诺所未曾料到的问题,同时也是他指挥这一战役时所不愿看见的现实。这正好表明柏特诺的战争思维不够缜密,其实战经验也太欠缺,且过于自信,因而不能广征博采、集思广益、有以致之。究其造成密支那一役经过79天的血战,付出了重大牺牲后,方能攻克的主要原因,有如下诸端:
  1.奇袭未能与围城阻援同步进行,给予敌以逐次获援的机会
  中美联合兵团代理指挥官亨特上校,因受到总部要求他尽快袭占西机场的指示的影响,就没有等待K、M两纵队全部到达,便以刚刚接近密支那西郊的H纵队中的第150团袭占西机场,另以美军第一营占领跑马地渡口,以为只要能利用机场使增援兵团和物资可以源源空运前来,占领密支那全城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结果就没有采取围城阻援的措施,以致日军的增援部队得以陆续从瓦拉、孟拱、胡康和八莫方面进入密支那,使守城日军由1000人猛增到5000人之多。
  2.美军一向有集体轮休的惯例,期限一到,正在作战的部队也必须撤出火线,到后方休整。5307团按例到5月7日就应予以休整。总部且已承诺于占领密支那西机场后使其休整。但史迪威却违例弃诺,仍令该部继续作战,遂引起该部官兵普遍不满和厌战。结果不但纪律松弛指挥失灵,而且士气低落,出现“怠战“现象,使史迪威的威信大降,有一美军战士曾试图射杀史迪威以泄愤。幸该美军战士终于良心发现,且慑于军法军纪之严威,而自主地放弃了刺杀史迪威的罪恶邪念,从而使史迪威未遭劫难。
  3.未能针对密支那地形平坦,日军工事坚固、隐蔽良好且惯用急袭火力、侧防火力和狙击火力的特点,从一开始就未能采取后来郑洞国所用的那种坑道进攻,步步推进的战法,以致重复我军在淞沪战役中的错误,招致重大伤亡,却屡攻不克。
  4.空军未向地面作战部队派出携带电台的联络员随进攻部队行动,指导空军的轰炸射击。炮兵也未向前线部队派出前方观测员,随进攻部队行动,以“诱导弹幕”掩护进攻部队运动,及时准确地摧毁日军侧防火力点和坚固的机枪阵地。
  5.中美军队每次进攻,都疏忽了对敌情地形的侦察,而且疏于进攻的火力准备和步炮、陆空协同作战的准备,每每是仓促出击,并受“限令”的约束,因而常常是勇敢有余,而巧战则不足,遂致伤亡累累,却无寸进。
  6.既然决定以奇袭战术夺取密支那,首要的条件是“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如神兵天降,一战而克”。因此,必须利用各种侦察手段,摸清敌情和地形选择使敌不容易察觉的进军路线,制订切实可行的奇袭计划,并进行必要的沙盘兵棋或地图兵棋上的演练,使主要干部通晓敌情,地形和奇袭战之实施要领。但是,梅里尔准将指挥(临出发前因梅里尔心脏病发作,入院治疗,改由亨特上校指挥)的中美联合突击兵团(通称梅里尔支队)却仅凭空中照相图和威廉·拉芬上尉从当地土人处探听的消息,便选定由大奈河东的太克里,经波盖卡,南阳卡翻越海拔2057米的巴当彭山进入沙劳卡阳河谷,经升尼接近密支那西机场和北机场。岂知日军第114联队长丸山大佐,鉴于美军埃夫列上校率领的克钦别动队,一直在孙布拉蚌、葡萄一带活动(以营救驼峰失事飞行员为主要任务),早已派其第2大队在瓦扎(密支那北方78公里处),担任搜索警戒,当梅里尔支队由金尼逊上校指挥的K纵队于5月6日行经雷托旁时与日军一交火,便使奇袭密支那之行动便完全暴露。遂导致奇袭战变为持久攻坚战。当史迪威同意柏特诺,梅里尔选定上进军路线时,我提出应尽量避开在瓦扎的日军,将路线南移。惜未被接受。

注  释
①【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646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②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缅甸作战》下册,第75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天津市政协译)。
③【日】服部卓四部:《大东亚战争全史》第3册,第1082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④郭荣赵:《中美战时合作之悲剧》第126页,台湾中国研究中心出版社,1979年版。
⑤《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史迪威资料》,第46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中国社科院近史所中华民国史组编)。
⑥【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431、458、496、530,商务图书馆,1984年版。

CopyRight©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电子邮件:cn-yzj@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