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简介】 历史战役】 【历史人物】 【抚今忆昔】 【援助老兵】 【图片集】 【留言板】 【远征军忠魂馆】 【返回首页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缅甸战役

>> 返 回

王 楚 英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坚强先锋和东方主要战场,对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贡献极大。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成为敌我力争的重要战略据点,英军统帅韦维尔坚持殖民主义偏见“宁愿让日军侵缅,也不想为守住缅甸而欠中国的情份”,他怕中国军队会赖在缅甸不走,便拒绝中国军队适时入缅,从而三次丧失了中英军队在缅甸战胜日军的机会,使中国军队在缅甸打了胜仗反而败退。
  二、中美英对收复缅甸的不同态度,使史迪威的收复缅甸计划,迭遭英国阻挠,屡议屡挫,迁延年余,使敌坐大,英军受挫,直到开罗会议达成了在孟加拉湾和仰光登陆的协议。德黑兰会议一结束,英国马上弃信,坚决取消缅南作战的“海盗”计划。使反攻缅北作战整整推迟了一年,胜利姗姗来迟,使中国军队蒙受了重大损失,教训极深。
  三、一个不能独立自主,处处受制于盟友的战争,虽获胜利,却不无遗憾。对缅甸之战尤当深深反思:夺取战争的胜利固然非常非常重要,而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则是最重要前提。

正  文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奋起,举国一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以劣势的装备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同拥有现代化武器、残暴成性、不可一世的日军血战四年有半,歼灭了众多的日军有生力量,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国力资源,栓住了日军总兵力51个师团中的37个师团,紧紧地束缚着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迫使其不得不放弃“北进”的企图,同时迟滞了他们的“南进”步伐,给予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有力的支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举世同钦,功垂史册。
  1941年12月7日,日本经过长期的策划和周密的准备,悍然偷袭珍珠港,同时对关岛、威克岛、吉尔伯特群岛、菲律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发动疯狂的进攻,并以武力强行占领泰国,置重兵于缅泰边境,积极地筹备入侵缅甸,从而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次日,日本方对英美宣战。英美两国政府遂于当天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9日,中国政府对日、德、意三国正式宣战。接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二十多个反法西斯国家相继对日本侵略者及其同伙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空前的规模,中、美、英、荷、澳五国随即在早已形成的ABCD阵线基础上结成共同对日作战的军事联盟体制,中英两国则于1941年12月23日在重庆签订了《中美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的抗日战争,也由长期孤军奋战的状态,进而成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的主要战场,肩负着同盟国共同对日作战的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受到盟国高度重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虽仍坚持“欧洲第一、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但他们基于对日作战的需要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却力主援助中国,使其能坚持抗战,困住日军,进而成为发动对日本进攻的基地;并使中国最终能向日本作出有效的决定性进攻,以彻底打败日本。而连接仰光和昆明的滇缅公路,是中国当时唯一的陆上国际通道,被视为中国战场的“生命线”。中美英三国便决定尽力保住缅甸和滇缅路,粉碎日军对缅甸的进犯。日本则为了实现“切断援华路线、压迫中国屈服和促使印度脱离英国”的战略目标,就执意要夺取缅甸,东犯昆明,西取印度。这样,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一个关系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缅甸战场。同时由中美英联军在缅甸战场谱写了一篇同日军血战经年、大获全胜的壮烈史诗。
我先是侯腾的助手,后任史迪威的联络参谋,亲身经历了1942年开始的保卫缅甸到后来反攻缅甸、胜利会师的全过程,是两大缅甸战役的目击者。欣逢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特对缅甸战役作回顾与评析式的追述,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缅甸战场的战略地位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200公里,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北与我国相邻,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接壤,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它控制着由马六甲入印度洋水域之要冲;且为陆上通往中国和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门户,同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在地理上构成了唇齿相依、互为屏障的密切关系;是日军东犯昆明、北趋重庆和西取印度、与德国会师中东的必由之路;也是盟国的北翼基地和联系中国的唯一的陆上走廊;谁据有缅甸,谁就可以控制南亚次大陆和东印度洋,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敌我双方都力图据有缅甸,并竭力确保。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虽然由于兵力不足,未能在进攻菲律宾、香港、马来亚等地的同时进攻缅甸,而只以第15军入侵泰国, 陈兵缅泰边境,积极作进攻缅甸的准备;但在日本大本营向南方军下达的作战计划中,却已将缅甸列为必须攻占的目标。前日本陆军大佐服部卓四郎(当时任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作战课长)在所著《大东亚战争全史》第2册第472页上写道:“缅甸作为南方重要地区的北翼据点,不仅具有必须确保的战略地位,而且还具有对中国方面来说切断援蒋公路,对印度方面来说促进其脱离英国的重大的政略意义。所以大本营从开战伊始就迫切希望进行缅甸全域作战。”
  英美两国为了集中力量先在欧洲打败德国和意大利,故在东方对日作战中就必须依靠中国来困住大量的日军,以减轻日军对他们的压力;同时要以中国为基地对日本发动空中和地面攻势,还要积极加强中国的军事力量,能对日本作出决定性的进攻。为此,就必须确保滇缅路畅通无阻,以便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提供必需的物资。这样,美英两国就特别重视缅甸的战略地位,而决心尽力加以防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就多次指出了缅甸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步骤以防止缅甸陷落。1942年1月20日,他在给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文中讲道:“作为一个战备目标,我认为使滇缅公路畅通无阻要比保持新加坡更为重要。”⑴次日,又电伊斯梅将军明确指出:“如果缅甸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当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新加坡一旦沦陷,科里几多尔必将相继沦陷,这将使印度大大震惊;只有强大部队的来到和缅甸方面战事的成功才能把印度支持下来⑵。”23日,他在给东南亚战区总司令韦维尔的电报中说:“我对你拒绝中国帮助防守缅甸和滇缅公路的理由,依然困惑不解。……缅甸似有遭受蹂躏的严重危险。当我们想起中国人在孤立无援而武装恶劣的情况下,坚持抗日已经多久,当我们看到他们在日本人手下过着什么样的艰难的日子,我就不能了解我们为什么不欢迎中国人的援助。⑶”丘吉尔如此重视缅甸的安全,固然是由于英国也需要有一个坚持抗战、能牢牢地栓住日军的中国战场,但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缅甸的安危将直接影响印度的安危;而印度正是英国皇冠上的宝石和英帝国的生命线,所以他要确保缅甸。
  珍珠港事件,使美国朝野大为震动,群情鼎沸,强烈要求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惩罚。美国国会和军方则主张把战略重点移向亚洲太平洋地区。但是,罗斯福从美国切身利益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着想,仍然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他看到中国在孤立无援而又武器窳劣的情况下,同日军浴血奋战了四年多,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消耗了日本的大量国力,已使日本深陷在侵华战争的泥淖之中。他坚信,只要给中国以有效的援助,中国就能坚持抗战,进一步消耗日本的有生力量和战争资源,牢牢栓住侵华日军,给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对日作战以有力的支援;并能以中国为基地和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对日本发动决定性的进攻。因此,罗斯福特别重视缅甸和滇缅路的安全。他为此一再致电澳大利亚柯廷总理,请其接受丘吉尔的请求尽速派兵援缅。他恺切指出:“为了我们的两翼,我们必须战斗到底——一翼以澳大利亚为基地,另一翼以缅甸、印度和中国为基地。……如果缅甸失守,依我看来,我方整个的局势包括澳大利亚在内,将面临严重的危险。……我要求你重新考虑你的决定,并命令此刻正在开回澳大利亚的一个师以最大速度前往支援英军在缅甸作战。”⑷他又在给丘吉尔的电报中重申:“我认为,澳大利亚和缅甸这两个主要基地都是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坚守到底的,而今天主要的威胁在缅甸,即左翼;至于澳大利亚,即右翼,我确信,我们能够安全地守住它。”⑸在保卫缅甸战役全过程中,罗斯福除因美国兵力不足未能向缅甸派出地面部队外,他在其他方面为保卫缅甸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包括促成中英军事联盟。

(二)打了胜仗反而败退的缅甸保卫战
  1940年7月18日,英国屈服于日本的压力,背信弃义,把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路予以封锁,使中国陷入困境,中英关系顿时冷漠。嗣因日军南侵日亟,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严重威胁,它也要利用中国拖住日本以迟滞其“南进”。遂于10月间重新开放滇缅路,并派遣支持中国抗战的邓尼思少将来华任武官。在邓尼思的积极推动下,1941年春,以商震、林蔚为首的中国军事考察团由邓尼思陪同赴印度、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实地考察,策定了中英共同防御缅甸的构想,形成了美英中荷四国联合抗日的体制(通称ABCD阵线)。中英关系有所改善。中国为对付日军北犯昆明和入侵缅甸,即向云南大事调集军队,并在昆明设立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由林蔚任团长(笔者当时是林蔚的机要参谋)。另成立昆明防守司令部由杜聿明任司令。中英军事合作正在酝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事宜正在筹划,均由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主持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第15军即以55和33师团部署在泰缅边境,紧张地进行着侵缅的准备。而当时在缅甸只有新编成的英缅第1师和几个守备队约1.5万人,另有作战飞机37架。用这么一点兵力守卫缅甸,显然是难以获胜的。这时,向缅甸增派援军和调中国远征军入缅布防,积极加强战备,已成为保卫缅甸的当务之急。1941年12月10日,邓尼思和美国军事代表团长马格鲁德,相继晋见蒋介石请求派中国军队入缅备战。蒋于15日向第5、6两军下达入缅作战动员令,并派侯腾为驻缅军事代表,带着我和相关人员随邓尼思飞缅,筹备中国军队入缅事宜。同时致电印度英军统帅韦维尔:“如有充分计划,愿以精兵8万援缅。”不料,韦维尔竟拒绝接受。23日,由蒋介石建议、经罗斯福、丘吉尔促成的东亚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召开。韦维尔出席会议并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从而正式结成了中英军事同盟。但是韦维尔却坚持殖民主义者的偏见,在同何应钦讨论中英联军防御缅甸方案时又一次拒绝中国军队入缅;加之在仰光发生了美国“塔尔萨号”货轮运给中国的物资被英国夺走的事件(通称“塔尔萨号”事件),何应钦愤然宣告:停止中英合作,撤回驻缅机构和人员,储存仰光物资全部退交美国接收。中英关系又趋紧张。罗斯福对此深感忧虑,当面请丘吉尔设法平息蒋介石的愤怒。并说,大敌当前,任何妨碍中英同盟的事都是很危险的。经美国斡旋,韦维尔只同意让93师派1个团进驻景东。
  此时,韦维尔对在泰国的日军第15军情况一无所知,主观地认为日军将会向掸邦进攻,夺取腊戍、曼德勒,以遮断滇缅路,故将第1师和93师都布置在景东至兰柯、乐可,毛奇一带,只派第2旅和第5守备队在毛淡棉、土瓦一带警戒。当我随侯腾和邓尼思于16日在仰光会晤缅甸英军司令胡敦面交《中英联军缅南会战计划》⑹及有关附件,同他商议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时,韦维尔竟然电告胡敦说:“马来战事正酣,日军无力攻缅,缅南会战缓议。中国军暂勿入缅,可派1团至景东。可由中国派人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协助英军作战,缉捕缅奸,由英军负责后勤供给。”这样就使中国军队首次丧失了在缅甸打败日军的有利战机,也使英军因而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导致其在缅南和锡当河的惨败。
  1942年1月初,英印17师由印度来援。担任毛淡棉及其南方的防务。2月下旬又调澳大利亚第63旅和英装甲第7旅援缅,至此,防卫缅甸的英军达4万余人,坦克159辆,飞机约百架,山野炮160门。另有中国的1个师。
  日军对缅作战的方针是,首先摧毁缅南英国空军基地,然后袭取毛淡棉、仰光,摧毁中英合作据点,再增加兵力击破中英联军,占领全缅,加强对中国和印度的压迫。1941年12月22日,日军飞机频繁出击,英军飞机半数被毁,缅南机场全部破坏。23日美空军志愿队25架飞机升空作战,一举击落日机39架,英军士气为之一振。
  1942年1月4日,日军冲支队⑺越境犯缅,该师团主力则从麦索入缅。其先头部分别于13、15、20日在帕罗土、密沙、密亚华迪遭我华侨志愿队伏击,毙其队长星光少佐以下146人、生俘37人。
  19日英军放弃土瓦,31日毛淡棉陷敌,2月4日再陷巴安,23日英17师在锡当河东岸莫克贝林被敌33.55 两师团包围,苦战难脱,处境危殆。我与派生少校亲率装甲车58辆和华侨志愿队480名战士,在大炮猛轰中,将敌击退8公里,使17师师长史密斯得以率官兵3328人突围生还。3月3日敌33.55师团渡锡当河西犯勃固。
  3月5日亚历山大来缅,6日下令放弃仰光,英军向卑谬附近集结。3月8日敌占仰光,英1师的1、2两旅仍在同古、佩冈地区,17师正向卑谬转移,英军总部移驻梅苗。英军历时三月的缅南作战以失败告终。惟我华侨志愿队却三战三捷,予敌迎头痛击。
  土瓦、毛淡棉相继失守后,韦维尔忽于2月24日来缅视察。他一反常态,向中国紧急求援。我5、6两军被急调入缅。但韦维尔却将英军汽车调去抢修印缅公路,竟不向入缅的中国军队提供交通工具和粮食燃料,致使6、5两军分别在2月16日、27日由滇西出发,其先头部队却迟至3月8日方抵雷列姆、同古之线。这时仰光已失,中英联军正面临着守缅还是弃缅的抉择关键时刻。11日,史迪威以中国战区参谋长名义来缅指挥中国军队,我被指名调去做他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他接受杜聿明的建议,决定举行同古攻势。收复仰光。17日,蒋介石批准此项计划,但要求英军坚守卑谬。可是,韦维尔却决定弃缅保印。我从英军17师副参谋长安德森处获悉,早在仰光失守前,韦维尔已电告帝国参谋总长布鲁克说缅甸难保,印度将危,应弃缅保印;让中国军去同日军厮杀,给印度构成屏障。安德森⑻还认为,韦维尔改变常态,调中国军入缅 ,目的是想在世人面前由中国承担缅战失败责任。史迪威“认为亚历山大一定得到伦敦的命令,要他只象征性抵抗一下就撤出缅甸。”罗斯福特使约翰逊则报告说“英国人宁愿放弃缅甸,也不愿为保守缅甸而欠中国的情。⑼”这些已被事实验证。中国则一直怀疑英国的诚意。中英之间已是同床异梦,对保守缅甸的态度就大相径庭。因而一直没有建立联军统帅,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和正规的后勤保障,更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处处被动,临时应付。结果使中国军队就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不利的条件、错误的指挥下”被分割地逐次投入战斗,犯了兵家“ 逐次使用不充分兵力”的大忌。虽然,由于中国官兵作战英勇,战地指挥适当,先后取得“泰缅边境伏击战” “同古保卫战”,“耶得谢、平满纳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攻克东技”的胜利,重创日军。誉满中外。使日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 中将惊呼“敌军抵抗坚强又善战夜战,使我军损失重大”。在同古被200师击毙的55师团骑兵联队副队长横田大佐,其日记中写道:“南进以来,我军所向无敌,敌军望风披靡,惟同古之战遇劲敌矣。劲敌者中国军是也。”无奈,英方处处掣肘,既无空中支援,又乏协同作战,更缺后勤保障;特别是英军常常不告而退。日军队遂乘虚而入,我军每每腹背受敌,终于无法扭转局势,不得不撤出缅甸,使国际交通受阻,部队蒙受损失。及今思之,犹感沉痛和愤慨!
  现概略追述保卫缅甸战役中从同古保卫战到退出缅甸的过程如下:
  1942年3月8日,戴安澜率200师及第5军骑兵团、工兵团赶到同古接防。他针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特点,采取“深沟高垒、坑道串通;广设埋伏,多用奇袭;诱敌深入,近距急袭;利用夜暗,短程突击”等战术手段,在近距离与敌决斗,以夜战、近战取胜。从18至29日的12天中,同日军55师团、56师团(3月28日投入战斗)及两个坦克团、3个重炮团,在同古附近日夜激战,打退日军20多次进攻,毙伤敌大佐以下4千多人,毁伤其坦克7辆、装甲车16辆、大炮37门,缴获枪炮1500余件,生俘40多人。虽未实现收复仰光的战略目标,却给了日军极沉重的打击,大挫敌焰,振奋盟军士气,其战略意义十分明显。嗣以弹尽粮绝,奉命于30日凌晨,全师安全撤出,不仅无一损失,且使敌军未曾发觉。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在《缅甸攻略战》上册64页写道:“200师意志始终旺盛、担任撤退收容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人确实十分英勇,军司令官饭田中将及其部下,对其勇敢均表称赞”⑽。同古之战堪称防御战和敌前撤退战斗中最成功的范例。
  从3月30日至4月16日,廖耀湘率新22师9000余人抗击着日军18、55两个师团,数万之众达18天之久,在耶得谢至平满纳间百余公里的地区内,分段设防,逐次抵抗,迟滞敌人,掩护主力,以伤亡500人的代价,换取歼敌5千余的战果,并缴获大批武器、马匹、车辆和弹药,造成了一次以少胜多、以弱敌强较为成功的逐次抵抗的战例。
  同古撤退前,中国远征军⑾已决定实施平满纳会战。4月上旬200师、96师正在新22师掩护下集中于平满纳附近,积极准备会战。其时66军业已入缅,新38师戍守曼德勒,新28师集结于梅苗、腊戍之间,日军55、18师团此时正被我22师阻止于斯瓦附近。如能及时集中第5军和第66军全力在平满纳与敌18、55师团决战,足可取胜。怎奈英军于4月6日放弃阿兰谬后,4月12日又放弃萨斯瓦、东墩支、新榜卫,使平满纳地区第5军右侧背大受威胁。14日,英军又放弃空军基地马圭和战略要地新甸,15日,英缅第1军军长斯利姆下令炸毁仁安羌油田,招致日33师团连夜扑向仁安羌,将英缅1师和装7旅围住。迫使我军只得放弃平满纳会战,并星夜派新38师赴仁安羌救援被困的英军。孙立人率所部击破围困仁安羌的日军33师团,激战一昼夜,歼敌2千余人,敌弃尸1200余具而逃,救出英一师7千余人,又从日军俘虏营中救出英美军文人员500余人,另有马千余匹,汽车3百多辆,世称“仁安羌大捷”,顿时轰动英伦三岛。
  东线,日军56师团自4月5日起对雅多、土昌、毛奇、我55师进攻。17日占南帕、保拉克。20日南莫康、乐河、昔胜失守。23日和榜、黑河、东枝陷敌。林杜⑿惊呼:“腊戍南门洞开,我军处境甚危。”即调200师东进,25日克复东枝。日军却乘汽车奔袭。25日陷雷列姆、旁克吐。28日占南沧、西保。29日占腊戍。滇路顿遭切断。
  西线,英军19日仁安羌脱险后,拔腿就跑,25日其先头通过甘高、梦内瓦,全军向印度急退。新38师变成了英军的后卫。东、西线均已崩溃,中路我军被迫后撤。25日夜皎克西会议决定:林蔚率66军及炮、装、汽、卫部队退回国境,第5军及新38师向密支那转移,200师向景东转进。因日军于5月3、8两日已分占八莫、密支那,96师遂经葡萄突围回国。杜聿明率22师爬野人山入印,该部1万3千人,只生还了4千多人,损失惨重,沿途尸横遍野。新38师经榜宾渡亲敦江于5月下旬抵英帕尔。罗卓英、史迪威循英军退路于15日抵英帕尔。200师、新28师、新29师先后分经南坎畹町间道返国。第6军残部渡萨尔温江回滇。戴安澜师长、胡义宾副师长和团长凌则民、柳树人、副团长刘杰等先后壮烈殉国。保卫缅甸战役虽以我军退出缅甸的败局告终,但纵观战役的全程,却是先胜而后败,使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士气大挫,损失严重。日军虽占有缅甸全境,却不敢乘胜越境深入追击。是役,日军死伤两万余人,英军损失两万多人,中国远征自然减员和作战伤亡共四万人,损失惨重。⒀

(三)反攻缅甸与中国战区、太平洋战区对日作战的关系和中、美、英三国对反攻缅甸的不同态度
  前已述及,缅甸是盟国同中国保持联系的纽带,是中国赖以获得物资的孔道。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后,美国虽然及时开辟并扩大了中印空运,但因自然条件限制,空运量一直不多,每月仅数百吨,有时仅十余吨,而且飞机时有损毁。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抗日作战和准备反攻的需要。而美国当时的对日作战方针是,一方面从太平洋上发动海空攻势,夺回日占岛屿;同时,以中国为基地对日本发动空袭,摧毁其国内的港口、机场和工业,并遮断其向南洋的海上通道,进而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用美械装备训练90个陆军师⒁和相当数量的空军联队,俾能对日本发动有效的决定性进攻,使美军在太平洋上进攻容易,减少美军争夺岛屿中的阻力和损伤。因此,为尽快使中国转入反攻,就必须首先收复缅甸。而且收复缅甸作战,将直接对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作战,产生有效的支援和策应。史迪威一再说道:“胜利、胜利、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时间、时间就是盟军的生命;我们在缅甸多坚持一天,在菲律宾、在西南太平洋上的盟军就能多活一天”。⒂马歇尔、麦克阿瑟、金海军上将都对反攻缅甸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也讲了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引述。总之,反攻缅甸,既是中国反攻的前提条件,又是太平洋上反攻作战必要的侧翼行动,关系着亚太地区反攻作战的全局,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攻缅甸作战,有如开辟亚洲大陆的第二战场。美国是从缅甸失守那天起就力主迅速收复缅甸。中国则希望尽快收复仰光和全缅。英国却不然,他既不愿意中国成为大国,同英帝国平起平坐,更不想看到中国军队再次入缅,播下“反英亲华”的种子,促进亚洲人的团结。所以,英国对反攻缅甸,不但态度消极,而且多方阻挠,以致反攻缅甸作战,前后磋商了一年有半计划屡定屡变,范围日见缩小,行动步步推迟,徒使日军坐大,战机一再错过。最后虽然迟至1943年冬发动了反攻缅甸作战,并且由于中美健儿骁勇善战,中美军官指挥得法,陆空协同和步战炮协同、友邻协同、前后方协同都很适切,特别是后勤保证工作十分周到,而且及时,因而大获全胜,全歼了日军号称“精锐之师”的18、56两个师团和第2、49、53师团各一部,打通了中印公路,加速了中国反攻和摧毁日本抵抗、促其无条件投降的进程。不过,由于英国对反攻缅甸不合作态度,就导致反攻缅甸战役虽然作用很大,其胜利却来得过迟,使盟军付出许多无谓的牺牲,胜利的代价过于高昂。只要我们对往事加以回顾,便会从反攻缅甸由计划到实施的漫长、曲折痛苦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感到沉痛。教训很深。

(四)反攻缅甸作战经过及其得失评析
  史迪威认为军人的目标就是胜利,退出缅甸是个奇耻大辱。他在退出缅甸时,就决心收复缅甸。1942年7月18日,他提出“三面夹攻收复缅甸”计划。29日,提出西南太平洋反攻计划。经与蒋介石、韦维尔、马歇尔商议,复经卡萨布兰卡、华盛顿、魁北克、开罗各次会议之研讨,先后策定过“安纳吉姆”、“茶碟”、“锦标保持人”、“泰山”“海盗”等项计划。但史迪威求战心切,遂不顾蒋介石、蒙巴顿的反对,断然于1943年10月发动了反攻缅甸作战。由于韦维尔的坚持,反攻的目标却只限于夺取密支那、入莫;进攻路线限于缅北的胡康河谷⒃;进攻部队全由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担任,英国只派温格特的远程突击队⒄协力;根本没有收复缅甸、夺取仰光的意图,只是打通中印公路,接通油管。
  史迪威为反攻缅甸,在印度建立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22师,新38师,1944年又调入30、50、14三个师)和兰姆伽训练中心,另在云南建立远征军和昆明训练中心。同时建立列多基地和驻印军、远征军的后勤。
  1943年10月以112团由印缅边境的大加铺向新平洋和大洛、于邦、宁便一线进攻,掩护筑路,时日军18师团搜索联队占有大洛、于邦、宁便各地,与我112团接触后,又调56联队来援,激战经月,我克于邦,歼敌一营,造成首捷。揭开了反攻缅甸战役的胜利序幕。
  1944年元旦,史迪威亲临新平洋,指挥新22、新38两师并力进攻,先后在大洛、太白岬全歼敌冈田大队7百余人和藤井支队千余人,史亲赴阵地授奖颁勋。随即挥师南下,以新22师由正面进攻,新38师附5307团,作远距离迂回。另派66团第1营随战车营绕攻瓦拉本(孟关南方要地)。3月5日新22师克孟关。8日战车营攻占库宁卡。9日113团克瓦拉班。新22师于15日占丁高沙坎,肃清胡康河谷之敌,敌18师团长仅以身免,其关防座车被俘,歼敌两千余,在瓦拉本一处就发现敌尸7百余具。蒙巴顿闻讯亲临战地视察,并向中国官兵祝捷。宣称孟关大捷是盟军反攻缅甸的首次重大胜利。29日新22师、新38师克缅北天险坚布山和南方隘口沙杜渣,打开孟拱河谷大门。4月,日军攻英帕尔甚急我14师、50师赴援。史迪威决定分兵夺取孟拱、密支那。6月16日新22师攻克缅北重镇甘马因,20日新38师力克孟拱,歼敌6千余,俘获甚多,日18师已名存实亡,敌2、49、56、53师团各一部被歼。与此同时,由美军准将梅里尔指挥的中美联合突击兵团经过20多天秘密行军,于5月17日,突然袭取密支那机场和车站,敌惊为天降神兵。血战79天,8月3日完全占领密支那,歼敌少将指挥官水上源藏以下3千多人。密支那遂成为缅北空运基地,公路、油管也通到该地。然而,奇袭密支那之战,原可一战而克,却因选择进攻时机、行军路线、部队编组和指挥官,都明显失误。遂致一场奇袭战演变成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付出了伤亡数千人的沉重代价,直到新22师、新38师攻克甘马因和孟拱之后,方克密支那。这对于加速缅北和滇西反攻的胜利进程,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值得反思啊!
  驻印军扩张为新1军(孙立人)、新6军(廖耀湘)两军,郑洞国升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部队就地进行整补。
  英帕尔告急,英国再次求援,美国横施压力,我远征军(11和20集团军)在装备训练未完成情况下,于5月11日横渡怒江,发动反攻,激战数月,9月7日全歼松山敌大队长金光中佐以下3千余人。9月14日克腾冲,歼敌148联队长 藏重康美大佐以下3000多人。11月3日克龙陵,20日克芒市,12月1日克遮放。26日克畹町,使日军56全部和第2、49师团各一部损失惨重。1945年1月27日与驻印军在芒军胜利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
  10月,驻印军兵分两路南下,先后克八莫、南坎、芒友和瑞姑、锡本、密松等地,与远征军会师后,复克新维、腊戍、西保、南渡、孟岩。于3月30日与英36师在叫脉会师。胜利完成了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是役,日军第2师战死12.748人,49师战死8826人,第18师死20.393人,第56师战死17.895人。共计战死59.862人。反攻缅甸的胜利,不仅宏扬中华民族的威望,且直接解救英帕尔英军之困境,策应了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其功至大。


注  释
(1)【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4卷1分册第74页
(2)、(3)【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4卷1分册第79-80页上第191-192页
(4)、(5)【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第1分册第227-228页,第235页。
(6)《中英联军缅南会战计划》是驻滇参谋团遵蒋介石12月9日,密电在昆明策定,根蒋批准的。规定:集中英军主力和中国第5、第6两军于毛淡棉附近,乘日军兵力分散,予以各个击破。
(7)日军冲支队,以55师团112联队3大队为基干编成,早在1941年12月12日已到茜育苏三蓬一带活动、掩护其特务机关的侦察、破坏活动,于1942年1月4日开始越境入缅。
(8)安德森上校当时任英17师副参谋长,同笔者接触甚多。1943年在印度英国皇家远程突击学校任教务长,笔者在该校受训。1944年3月,他率英国远程突击第77队空降缅北卡沙、笔者在该旅任联络参谋,相处数月。此人对中国十分同情,思想比较开明,且勇于作战。
(9)【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404-405页(商务印馆1984年中文版)
(10)《中华民国史资料从稿》译稿“缅甸作战”上册第64页。中华书局出版。
(11)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3月12日,宣告设立第一路长官部由卫立煌任长官。卫因事未到职,由副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代。4月2日改派罗卓英继卫立煌为长官。罗于4月5日到职。
(12)4月20日南莫康失守,林蔚、杜聿明深感腊戍安全堪虞,建议:集中新22师、200师、新28师、新29师和第6军残部(可达6个师)举行东枝会战,击破日军56师团,确保东线安全,然后回师迎击中路之敌。但因史迪威受亚历山大的迷惑和鼓动,却主张以保英军为目的,举行曼德勒会战,以致日军56师团23日轻取东枝,遂大举北进,腊戍遂不守。
(13)第一次缅甸保卫战中、英军损失坦克百余辆汽车3百辆、火炮160余门,飞机150多架和大批物资。中国方面丢弃美援物资近10万吨,其中有百余架飞机配件、千辆汽车配件、汽桶数万桶。
(14)根据中美双方达成的协议和史迪威的建议:决定从1943年起分三批装备训练中国陆军作战部队,每批30个师。第一批于1943后8月完成,第二批1944年4月完成,第三批1944年底完成空军(从略)
(15)史迪威日记1942年4月16日在漂背对我们身边工作人员说,并载入他的日记。
(16)胡康河谷:缅甸克钦族语就是“死亡之谷”。按胡康即死亡之意。该地河流纵横,四周层峦叠嶂、崎岖无径、行动困难。且毒蛇猛兽遍地,毒虫恶水环生,历来视为绝地。杜聿明曾率部经此入印。官兵病死9千余人。杜仅幸免。
(17)温格特的远程突击队辖六个旅,拥有飞机百余架,对外称印度第三师,共四万余人,专门在敌后作战。
(18)《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册第216页。

CopyRight©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电子邮件:cn-yzj@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