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简介】 历史战役】 【历史人物】 【抚今忆昔】 【援助老兵】 【图片集】 【留言板】 【远征军忠魂馆】 【返回首页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 返 回

王 楚 英

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伟大的国民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早年志窥远大,性慕新奇,历访欧美,学富中西,既好“格致治平”之学,且崇“进化”“民约”之说,仰中华之汤武,慕美国之华盛顿。中法之战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献身革命,奔走呼吁,创建政党,策立主义,冒险犯难,一往无前,虽历十次失败和伦敦遇险而斗志益坚。辛亥之役卒覆满清专制,建立中华民国。认为专制已除,民国初建,民族民权二纲方达,民生主义亟待实行。遂决定并举政治与社会革命,以期毕其功于一役,在中华大地上建立民有、民治、民享、富强安乐的新中国。他为此而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尽瘁一生,献出了生命。他巍巍功烈,崇高精神和天下为公思想,将永垂青史!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求中国独立自由,合汉满蒙回诸族平等友爱地成为中华一族,联合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进世界于大同;同时实行民权主义的直接民权及权能分开,使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并实行民生主义,采取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及《实业计划》十大建设之举措,以建成国强民富、社会和谐、完全的三民主义国家。他的宏伟理想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各族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卓绝奋斗,今天不但实现了中山先生的生前宏愿,而且远远超过了他原来的构想。国人额手,举世同歌,中山先生有知,亦必含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要求大力构建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稳定有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伟大的国民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幼时聪明善悟,心性卓荦,“志窥远大,性慕新奇①”,胸怀仁爱,乐善好义,勇于扶弱济困,关心民众痛苦,常想着如何方能解除人民所受的苦难,使其永享安乐。在他那天真的童心里,已生出了“与民更始、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的心愿。为此他勤读儒书,探求“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思索着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人民勤劳勇敢,为什么会变成国弱民贫任由帝国主义宰割的惨状呢?怎样才能使中国也富强起来?12岁的孙中山读完了四书五经,引起了他对身边事物的思考,萌生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强烈要求彻底改变现实的念头。14岁赴檀香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②”。他在檀香山读了4年洋学堂,饶有兴趣且极其勤奋地学习了许多从未见闻过的新知识,如:英文、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世界史、文学……等等,使他眼界大开,心胸更加旷达,学识兼富中西。他知道的东西越多,求知欲和上进心就越强烈。
  18岁回香港继续就读于洋学堂,接着就专治中国经史之学,深入研读四书五经,因其概括了中国固有的正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哲学,强烈地吸引并激励着他,启迪了视野和思维,丰富了认识事物能力。如他所说:“于格致政事,亦常浏览③”。正是研究格物致知篇章的结果。认定程子所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知有未尽也。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切乎实际,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对于所谓治国平天下的“絜矩之道”和“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④”的警句,也极有兴趣,甚为赞赏。孙中山不但对孔孟的忠恕之道和仁义思想,情有独钟,而且完全继承了孔子所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⑤”这一人类最完美的政治思想,从而构成了他革命思想的核心。使他原本就很坚定、很强烈的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雄图宏愿,受到了很大的激励。此前,他看见香港的情形同他家乡香山的景况,判若天渊,便亟谋改良,曾向清政府官员甚至李鸿章上书,独具远见卓识地提出富强中国福利人民的大经大本之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不料清政府已病入膏肓,腐朽透顶,官员的地位越高越是腐败,他的建言便如泥牛入海了。1885年中法战后清政府竟被迫签订极其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孙中山“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⑥”奔走革命,组建政党。“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⑦”。继之先后完成了《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孙文学说·民权初步·实业计划》、《建国大纲》、《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等等重要著述,完善了孙中山思想体系,绘成了民有、民治、民享新中华的完备蓝图。孙中山思想,既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儒家政治与伦理思想的精髓,又吸收欧美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中合于中国人民需求并适应中国国情的有益部份,且兼有他的聪明睿智所独自创造的主张。它“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的需要。”极具现实性。对此,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说:“革命之名词,创于孔子,中国历史,汤武以后,革命之事实,已数见不鲜矣。其在欧洲,则十七、八世纪以后,革命风潮遂磅礴于世界。不独民主国惟然,即君主国之所以有立宪,亦革命之所赐也。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⑧”孙中山秉持天下为公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的公心;还有一颗以劳苦大众为怀矢志要消除他们的痛苦,为他们造就永恒安乐的仁心。为此他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生命虽然只活到60岁,但他的天下为公思想,他献身革命的忘我精神,他创建共和、振兴中华的巍巍功烈,则浩浩其天,昭昭青史!他不但是一位大智大仁的先觉者,而且是大勇无畏的先行者。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虽有10次起义失败和伦敦遇险的大挫,他却愈挫愈勇,且信心百倍地说:“革命事业,不但是在中国一定成功,就是无论那一国,只要革命发生以后,纵然一时不成功,或者失败几十次、几十年——像法国有80年,美国有8年,俄国有6年——革命到最后总是成功!就古今中外历史看来,一个国家由贫弱变到富强,由痛苦变成安乐,没有不是由革命而成功的。⑨”终于在辛亥之役推倒清廷,建立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开创中华民族共和政体新篇章。只因袁世凯窃国,军阀割据,列强扰攘,以致国无宁日。幸得中共力助,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武装,用以打倒军阀及其所依靠的帝国主义,遂积极筹组北伐,以图完成中国之统一。
  孙中山抱着和平统一中国的目标,应邀于1924年11月13日离粤北上,多次发表宣言和谈话,阐明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关乎国计民生的主张。12月4日抵达天津,因感风寒引发肝痛。31日扶病入京。翌年2月病情加重,神思时有不清。3月11日神志复苏后便用安详态度谆嘱诸同志:“务使国民会议早日开成,达到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之目的。”⑩最后还以不连不断的微弱语音反复说出“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心声。延至3月12日9时30分,尽瘁革命一生、推翻满清专制、创造中华民国、实现中华一族的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溘然辞世。天下为公以进大同,是他的未竟之志。也是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他的诞辰140周年,就是要完成他的这项崇高遗愿。

二、孙中山天下为公大同之治的蓝图
  孙中山以人民公仆之身,怀救国救民谋四万万人幸福之心,深入考察欧美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各国经过革命,获得国家独立、民族自由,并建立起民主政体,使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而由人民选举产生管理国家事务的政府和行政首长,实在是全国人民的公仆。但由于欧美各国在实现了国家共和、政治民主,完成了民族民权两大革命后,而关乎国计民生的土地和资本问题却未解决,都仍然是私人所有的。实际上是被少数人所占有。而广大的民众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方面,仍一无所有。对此孙中山指出:“像美国,本是资本主义的国家,表面是很富庶的,但是美国大多数人民还是毫无幸福可享,那些享幸福的只是少数资本家。美国哲学家轩利佐治说:‘现代的文明,好像尖锥入社会之中,在尖锥之上的社会,却升之使高,在尖锥之下的社会,便压之使低’。美国没有皇帝的专制,人民可以说是极平等自由,民权可算是极发达。但是只能说到民有、民治,还说不到民享。试看他们国内的平民,受资本家的压迫,穷人受富人的压制,什么煤油大王、钢铁大王,一人之富可以敌国,那般平民和劳动者连面包都找不到手,这是何等不平等的影象呢?” ⑩这就是社会问题。就必须用民生主义来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所以孙中山主张在实行民族、民权两大主义的同时,必须实行民生主义,“实行极完全的三民主义,以期“毕其功于一役”,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的大同之治。”“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⑾
  (一)以人为本 中华一族 为民所有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邦畿千里,惟民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以及“天下国家之九经: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⒁这些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不但对当时来讲是至理名言,而且对今天来说也是足资师法的。上述这些论述,归根结底就是孔子所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政者正也,为政在人”。⒂孙中山很赞赏孔子的上述论述,而且要身体力行之。
  他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就郑重昭告中外:“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平和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使世界渐趋于大同。”⒃他认为当国家处于皇帝专制统治时,那就是家天下,人民便成为奴隶。革命是救国救民的事,是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事。革命推翻了专制,建立共和民国,民国是公天下,民国的国民就成为国家的主人,大家是平等的。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民国之内的各民族也就成为亲如兄弟的一家人了。所以要集合各民族成为中华一族,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团结。这就要求民国的政府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行“絜矩之道”,举“九经”之政。并指出:“政治改革,五族一家(笔者注:应为“56族一家”)不分种族。现旗民生计困难,尚须妥筹,务使人能自立,成为伟大国民”⒃。随后又在《中国革命史》中写着:“余之民族主义,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民族主义对国内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发扬吾国固有之文化,且吸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驯致于大同。”⒄可见孙中山的民有思想,首在求中国之独立,使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友爱共处,合为中华一族,同时与世界诸民族平等、平和共处益增睦谊,并驾齐驱,以进大同世界。
  (二)选贤与能 与民更始 为民所治
  孙中山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对《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与进化”,以及古今中外的人文科学,都有深入的研究,认为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为求生而不断奋斗的真实记录。起初,人类为求存就得同天灾和猛兽拼命地不断搏斗。便涌现出一种人,他聪明,力气大,本领高,非常勇敢,爱护人群,并且自告奋勇地为着人群的安全和生活需要,带头领着大家去斗天斗地。由于在同天灾和猛兽的争斗中排除了大众的灾难,保全了人群的性命,并找到了谋生的方法。例如:上古时代的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以至神农氏和轩辕黄帝等,他教人们筑巢而居,以避风雨和野兽;钻木取火,开始熟食,改变了茹毛饮血的习惯;教民稼穑,种植食物以为生,织蓆制衣以蔽体,使人们的生存安全得到保障,生活方式大为改善,人们便对其敬之如神明,尊之为君王,心甘情愿供其役使,而且承命惟谨,人类的君权统治遂由此确立,从而代代相传。这些被人们拥戴而成为统领人群的君王的人,却仍秉持其原来善待人群的仁心,爱民如初,与民一体,安危与共,甘苦同享,继续努力为人民谋幸福,毫无自谋私利之欲,而有天下为公之志,并且择贤让位。相传到了唐尧、虞舜,更是天下大治,四方归心,以致孔子言必称尧舜。不幸的是,后来的君王却原欲未化,私心难纯,只图一已之私,罔顾人群之利,完全背弃先王择贤而让的遗制,独开天下为私、父子相授的恶例,进而奴役群众,甚于牛马,生杀予夺,威福自雄,蚩蚩之民,岂敢非议,专制流毒,自此益盛,在中国竟延续了两千多年。而圣贤明哲,皆以为天地生人,固当如是,遂成君臣主义,立为三纲之一,以束缚人心,此乃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能进化的根源。其中虽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又有“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民听”。“民为贵,君为轻。”“国以民为本”等著名言论,然此不过一隙之明,终莫挽狂流之势。故虽有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朱元璋、洪秀全等人起来造反,结果只不过是改朝换代,另外生出一个新的专制帝王而已,蚩蚩之民,仍被奴役,痛苦依旧。在欧美革命思潮的激励下和中国民众痛苦哀号的召唤中,大智、大仁、大勇的“草野小民”孙中山,毅然振臂高呼“推翻专制、创建民国”,辛亥之役卒覆清廷后,他指出:“现在的潮流,已经到了民权时代。要中国强盛,实行革命,便非提倡民权不可。”“所以发起革命的时候,便主张民权,决心建立一个共和国。”⒅只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较之欧美更为完善。孙中山说:“照现在世界上民权顶发达的国家讲,就最近100多年来,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种选举和被选举权。人民被选成议员之后,在议会中可以管国事,凡是国家的大事,都要议会通过才能执行。这种政体叫做‘代议政体’,即所谓‘议会政治’。……各国实行这种‘代议政体’都免不了流弊”。又说:“不要学欧美,步他们的后尘,是用我们的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要驾乎欧美之上。”⒆
  孙中山主张实行有别于欧美的直接民权“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由人民去管理政治”。同时实行“权能分开”,他说:“国民是主人,就是有权的人;政府是专门家,就是有能的人。”⒇又说:“在我们的计划之中,想造成的新国家,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开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手中,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他规定: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都是民权。说“人民有了这4个权,才算是充分的民权,能够行使这4个权,才算是彻底的直接民权。”“人民有了这4个大权来管理政府,要政府去做工夫,在政府之中要用什么方法呢?要政府有很完全的机关,去做很好的工夫,便要五权宪权。用五权宪法所组织的政府才是完全政府。”(21) 所谓五权宪法中的行政、司法、立法、 考试、监察五权,就是属于政府的治权。果能按照孙中山的主张在中国彻底清除封建专制的流毒,在全体国民中植根全民政治的理念,切实贯彻直接民权和权能分开,五权宪法的规划,选贤与能,与民更始,一个为民所治的全民民主的新中国,必驾乎欧美之上,而见重于世界。
  (三)物阜民安 止于至善 为民所享
  人类为求解决自己的生存,就要进行不间断的奋斗,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地进化。按照孙中山关于“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22)的定论,可以说生存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就是社会进化的重心,民生也就是历史的重心。所以孙中山于“满洲政府已去,共和政府已成,民族、民权之二大纲已达目的”(23)时,便急于实行民生主义,以求举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改变中国国弱民穷、经济衰微、科学落后的颓势。遂采取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即: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方法,并从“社会与工业之改良、运输与交通事业收归国有、直接征税、分配之社会化”(24)四个方面推动社会经济进化;更“以国家之力,发达天然实利,防资本家之专制。”“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25)以造福于四万万中国人民,使中国一跃而与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共进世界于大同之境地。孙中山鉴于当时中国国内外形势和国人心态的实际情况,深感唤起民众,振奋人心,实为实行民生主义、建设中华之首务。明确指出:“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其成功必较革命之破坏事业为尤速尤易也。” (26)遂在《行易知难》一文中,以饮食、用钱、作文和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事为证,揭示“能知能行、不知亦行,有志竟成”的真谛,激励国人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发奋图强,努力实行他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实业计划,以底于成。并在建国大纲中提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27)还要共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把中国变成安乐国家的育与乐问题”(28)之解决。
  另于《实业计划》里规划了十大建设:
  1、交通开发:铁路10万哩,公路100万哩,电话、电报、无线电遍全国,修浚江河,新开运河,治理江河湖泊。
  2、开辟沿海沿江河巨港、商埠城市和造船厂。
  3、建铁路中心终点及港商地、新街市、公共设施。
  4、水力之发展与农田水利之建设。
  5、冶金、建筑材料和纺织、机械、化学工业之建设。
  6、矿业之发展。
  7、农业、渔业、畜牧业之发展。
  8、蒙古新疆之建设。
  9、广造森林。
  10、西北地区之开发,及移民东北青海与蒙、疆、藏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在规划东南、东北、西北、中央四大铁路系统,以之与南方、东方、北方三大新建深水港口及其他沿海和江河港口商埠相连,构成水陆交通网络的同时,还规划建设高原铁路系统,把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富有宝藏和农牧资源之地,连成一体,使火车从拉萨出发,直通成都、大理、车里、亚东、于阗、诺和、来吉雅令、提郎宗等处以至全国和中印、中尼边境。这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构想,对发展西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实业计划》极具现实可行性,更值得今人借鉴。
  综上所述,足见孙中山天下为公、大同之治的思想,包括着政治建设、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而集结为民有、民治、民享之结果,达到精神与物质高度文明的境界,使中国经过小康社会而进于大同社会,并造福于全人类。

CopyRight©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电子邮件:cn-yzj@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