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共话远征 > 正文

大笔写新篇重续故人情--纪史迪威将军(二)
2014-01-17 10:25 中国远征军网

  为了尽快赢得缅甸战役的胜利,史迪威于1944 年3月28日上午飞抵重庆,下午5点会见蒋介石,提出从云南出动中国远征军配合作战。30日,史迪威不顾“可恶的路途,讨厌的天气,颠簸得像一片树叶”,飞回缅甸前线。
 
  1944年4月14日,在美国方面敦促下,蒋介石授权何应钦下令中国远征军出动。全副美械装备、乘坐美军橡皮艇的中国远征军从5月10日起在100里战线上强渡怒江。
 
  5月17日,美军远程突击队经过在100英尺高的山地丛林中6000英里艰难的隐蔽行军,出敌不意攻占了缅北军事重镇密支那城西机场。史迪威第二天就飞临正在激战中的密支那视察战况。接下来是与死守密支那城的日军艰苦作战时期。不断的雨天使得运输机无法运送增援部队。中美联军伤亡惨重,美军远程突击队第二营只剩下了12人⋯⋯
 
  6月29日,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与美军远程突击队及配合作战的英军远程突击队攻占缅北重镇孟拱。30日,美国陆军部决定,因史迪威克服重重困难(包括盟友的冷落)在缅甸组建了一支有战斗力的中国部队而晋升他为四星上将———当时美军中只有三军参谋长马歇尔、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欧洲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和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是四星上将。
 
  这时,滇缅敌我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盟军在亚太战场节节胜利。在中国国内战场,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损兵百万、失地千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战场捷报频传,世所瞩目。这使史迪威将军在深感失望的时候,又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此时,戴维斯、谢伟思等美国驻华外交官纷纷向他提出建议,联合共产党部队对日作战。这些报告引起了罗斯福总统的重视。经过与重庆国民政府的反复交涉,经罗斯福总统同意,史迪威将军向延安派出了以助手包瑞德上校为首的美军观察组。
 
  美军观察组( 又名“ 迪克西使团” ) 于1944年7月!22日- 8月7日,分两批到达延安。他们在史迪威将军的统一指挥下,与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机关建立了正式的军事联系。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正式接触和合作的历史。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开始工作以后,一些美国高级军官和国务院观察员陆续来到延安作短期访问。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史迪威被召回国内。特别是在1944年11月,为了促成国共两党的联合,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帕特里克·赫尔利少将来到延安,与毛泽东就改组国民政府,成立包括各抗日党派和无党派政治团体在内联合政府问题达成《五点协议》。
 
  史迪威将军虽然没有亲身前往延安,但派往延安的都是他所信任的助手,因而他们观察得出的结论也让史迪威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着一支真正抗日、真正关心中国存亡的队伍,因此他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人保持着敬意和友好之情。他曾在重庆会见宋庆龄女士,经过宋庆龄的工作,史迪威同意让从印度飞来的美军飞机帮助保卫中国同盟将药品及救灾物资运往延安和解放区,并从他管辖的军用仓库里拨出一些药品和物资送给八路军和新四军。他坚决主张与八路军合作抗日,并不惜因此而开罪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一些高官。在他被召回国离开重庆的前一日(1944年10月20日),他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勋章,而向在延安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去告别电,对没能与共产党军队一道作战表示非常失望。10月23日,朱德总司令托包瑞德向史迪威将军赠送了一部影集。史迪威就这样带着失望和希望离开了战时陪都重庆。
 
  1946年10月12日. 史迪威将军在美国病逝,终年63岁。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电史迪威夫人,沉痛悼念史迪威将军。
 
  1946年10月14日, 《新华日报》就史迪威的辞世发表了短评《史迪威将军与中国》,给予史迪威以恰如其分的高度评价。
 
 
  友好新篇
 
  应该说重庆于史迪威既是伤心地,也是他人生成就巅峰所在地———他在这里建立的卓越功勋得到美国政府、中国人民的承认,他在这里晋升为美国屈指可数的四星上将,他在这里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而且注定将在他辞世半个多世纪后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但正像他带着遗憾,甚至愤懑离开当时的陪都一样,历史在这之后的差不多40年,其进程画着波浪式、螺旋式的曲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为政治偏见的原因、世界格局的原因,美国对共产党中国采取封锁的政策,史迪威和当年与他观点一致的同事友人在国内也遭到审查。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卷起,中国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世界也在重新认识中国,并审视往昔的历史。80年代中期,作为西南重镇的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挖掘陪都历史资源,促进重庆对外开放。根据这一精神,重庆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以客观的务实的态度回顾重庆历史,把目光投向在中美关系史上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自始至终表现出公正、积极、友好态度的史迪威将军。以此为出发点,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展开了系统的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指导的行动,在扩大开放,促进交流,树立开放形象,推动经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是1998年,组织了有国内外专家参加的都市国际化研讨会。此举更重大的意义还在于,开拓了一条民间接触之路,打破了因为北京春夏之交政治风波后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封锁。
 
  继此之后,重庆市外办不久策划并组织了第一次史迪威将军研讨会。那一次研讨会不仅对于史迪威将军所建立的历史功勋、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新审视和评价,而且和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一条不绝如缕的历史线索由此而接续上了。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