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抗日军民趣事
2013-03-26 10:19 中国远征军网
祝庆开
镶嵌在怒江峡谷东岸大山里的施甸县太平镇,位于滇缅公路过境线650 公里处,距惠通桥30 公里。地貌呈南北走向,东高西低,中部是一片丘陵地带。1942 年5 月5 日,日寇入侵怒江以西地区,践踏疆土,占我河山,鱼肉人民,这里成为滇西抗日战场的前线。
我在采访滇西抗日支前系列人物时,家住施甸县太平镇太平村秧田边村民小组,今年已83 岁的蒋大琴老大妈(已故蒋汝安之女),给我讲述了60多年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后方医院军民生活趣事。她家至今还收藏着当年美国盟军医务人员送的食品罐头铁皮罐子和一个用于装弹药的大木箱。虽然铁皮罐子锈迹斑斑,大木箱四周的棱角早已磨损,变得圆滑光亮,但是印在上面的英文字母仍然清晰可见。
蒋大琴生于1927 年农历6 月,一身滇西农村妇女的打扮,短领斜挂角打结纽扣衣裳,戴一顶银灰色毛线编织的梳妆帽,额头刻满了深深的皱纹。60 多年前,她还是一个十五六岁,出水芙蓉一般裹着(缠足)一双“三寸金莲”的大家闺秀,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残酷,也见证了滇西抗日后方医院的历史。
1942 年5 月5 日,日寇攻破国门,入侵怒江以西地区,到达惠通桥西岸,被中国远征军36 师阻击溃退,双方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在历时三年的滇西抗日战争中,先后有中国远征军第6 军新编39师,第54 军36 师,第71 军87 师、88 师、新编28师,第2 军和第8 军十多万抗日军队,驻守施甸县境90 多公里沿江防线。当时,中国远征军后方医院分布在楚雄、祥云、弥渡、永平、顺宁、思茅、下关、芒市、施甸、保山等地,美国盟军在施甸县的由旺、太平等地设立了野战医院战地救护所。
当年,秧田边开明绅士蒋金安、蒋汝安、蒋发安兄弟家的四合院,是本地居民住房建筑中较好,且宽阔的一幢瓦屋楼房,共32 格,其中主房24 格,耳房8 格。据那自菊(已故蒋金安的遗孀)老人回忆说,她生于1913 年农历9 月,17 岁那年结婚,时逢农历冬月,结婚四个月后开始备料动工建盖四合院。按时间推算,蒋姓家族的四合院,应该于1930年前后修建,至今已有70 多年的历史。
1942 年5 月5 日,日寇入侵怒江以西地区到达惠通桥。为了躲避战乱,蒋金安和蒋发安家携带家眷搬到东蚌村的小水井居住,她们家仍然住在四合院。隔了几天,美国盟军的医务人员就来了,到四合院里来驻扎,她父亲叫全家人搬出四合院,到外边的铸犁头房居住,将四合院所有房屋腾出来给美国盟军作野战医院战地救护所使用(后来为中国远征军第五卫生大队的后方医院)。其后,参加滇西抗日作战身负重伤的抗日战士,就从前线不断地转送到这里来进行抢救治疗。
当时,驻扎在四合院里的美国盟军医务人员带着随行翻译,双方经翻译交流沟通。时间久了,相处得很好。蒋大琴父亲除了会铸犁头,还会杀牛宰猪。美国盟军医务人员经常把牛杀了,用牛血煮稀饭给身负重伤的抗日战士吃以补身体。她父亲的一手屠宰好艺,恰好派上用场,每逢杀牛宰猪,就负责帮他们料理。为了答谢,盟军医务人员把牛、猪的肝脏送给她家。
日子长了,她们家和驻扎在四合院里的美国盟军医务人员成了和睦相处的“邻居”。一天,医务人员问她父亲,可不可以让母亲帮他们洗衣服,开给钱呢。她父亲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就答应帮他们洗衣服。因她母亲裹着小脚(缠足),要走路到离四合院一华里外南边的小河边去洗,往来不便,便叫她母亲坐着小车去,洗完后又去接回来。有一次,她母亲洗衣服时,发现一件衣裳的兜里装着一条十字架金项链,洗完衣服回来就把项链交给父亲还给他们。那些美国盟军医务人员十分感激,说她们家品德高尚,不仅不收给洗衣服的劳动报酬,就连捡得贵重的物品也不要。
蒋大琴说,美国盟军的医务人员还经常开着车子到小河边去拉水回来给她们家用。只要她和母亲上山里去背柴,盟军医务人员就叫母子俩一起坐着车子去,有时还帮她们把找得的干柴拉回来。
驻扎在四合院里的美国盟军医务人员,很少吃大米饭,以鱼罐头、鸡肉罐头、红豆罐头及军用压缩饼干等为主食。蒋大琴说,因她父母经常帮他们做事,又不要付给的劳动报酬,就送给她们家一些食品罐头以作酬谢,使她们家得以品尝到来自异国的洋食品。她家至今还收藏着的铁皮罐子,就是当年驻扎在四合院里的美国盟军医务人员送给她家的食品罐头盒子。
蒋大琴说,那年中秋节,母亲特意做了一个大大的小麦面粑粑(月饼),当明镜般的皓月从东方升起,父亲在四合院天井中央摆放了一张桌子,把粑粑端进四合院,摆上糕点及水果,邀请美国盟军医务人员与他们一起过中秋节。那些美国医生吃了她母亲做的粑粑后,伸出大拇指连声喊到“OK!OK!”,称赞她母亲做的饼味美可口。为了抗击日寇,不远万里,从太平洋西岸来到中国云南施甸太平的美国盟军医务人员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朴实热情及和蔼亲切。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蒋姓家族的这幢四合院里,抢救过几千名抗日战士伤病员,战争激烈时,一次住过500 多人。滇西抗战胜利后,蒋姓家族的这幢四合院,成为民国时期在当地设置的镇公所驻地。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四合院为太平区委员会驻地,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1 年4 月10 日、12 日,由于发生了5.2 级、5.9 级强烈地震,致使四合院房屋四分之三的墙体倒塌,建筑屋架受损,成为危房难以修复。历经风雨沧桑70 余年的蒋姓家族四合院,于2003 年1 月被拆除,重新作了规划,投资15 万元在四合院原址修建了集镇文化广场,规划出了绿化带,铺上了绿色草坪,栽上了棕树等,成为人们休闲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好地方。
文章来源《云南档案》2010年12期,作者单位:云南省施甸县太平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