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远征军寻访记:血色腾冲 记忆历史的人
2013-04-07 14:01 中国远征军网
腾冲,古称腾越,它久远的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这里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六百年前南京人屯垦戍边的移民之地。三百年前徐霞客,寻游四方,在此留下数篇记录其风俗民情的腾越游记。南明王朝流落至此,唱响了自己的挽歌。传教士马嘉理事件,把这座城,搅进近代史的风云。再近前一些,就是60多年前的远征军……在腾冲,没有哪一段历史比得上这段抗战史来得那么风云激荡,以至于你造访国殇墓园也好,还是随便与当地人聊天,都会感到,这座城市,那与日军焦土作战的硝烟战火,似乎还挥之不去。腾冲的城市底色,因此是血色的,而那无尽的追忆与叙述,都又在印证《指环王》一句台词:“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又变成了神话。”
1944年8月27日的云南腾冲。美国摄影师正在拍摄腾冲街道战的情景。(图片选自《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
1944年腾冲战役中,第20集团军第36师第106团团长谷宾上校(左)和36师师长李志鹏少将在用望远镜观察战情。
腾冲战役胜利后,附属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的联络官,与集团军司令霍揆彰将军握手道别。
中国将领部署进攻:张纯少将、顾葆裕少将和刘召东少将在前线指挥部的帐篷中部署进攻,这里是日军占据的古老城池——腾冲,已被远征军包围。
国殇墓园张问德像,他曾为腾冲抗战时期县长,写过著名的《答田岛书》,很大地鼓舞了士气。
腾冲国殇墓园小团坡烈士碑。
1942年5月,日军攻占这座城市,腾冲陷入长达两年的沧陷区统治。作为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被截断,抗战的大后方,转而成为最前方。1944年,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兴亡的滇西抗战大反攻开始,腾冲战役、松山战役,成为这场反攻中决定胜败的关键之战。打腾冲,面对的是日军两年构筑起的坚固堡垒,连有500年历史的厚城墙,都成了天然屏障。远征军在飞虎队战机的侧翼之下,一寸一寸地攻克。城内的百姓悉已逃出,此时回家有望,都站在四周的山上观战,看穿草鞋的叫花子远征军,扛一场武器充足的阔气仗,一座城,就在这种戏剧化的氛围中被收复,但同样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腾冲的国殇墓园, 1945年7月7日对外开放,那里长眠着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9618名英灵,墓园“文革”中被毁,八十年代重建,算是与这个国家一样历尽沧桑。所幸,修复的小团坡烈士碑,还留有3346块碑,它们以坡顶纪念塔为中心,呈六个等分。每个等分代表一个师,有名有姓有番号,对于他们,就算是和昔日的战友又重聚一起。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生命之躯,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役中捐出。说出这个数字,心中都不免有些疼。墓碑留下了很多故事,有些甚至是历史悬念,好几任墓园管理所的馆长,都是这些答案的寻找者,年长日久,他们现在也成为远征军历史的研究专家。而与墓园朝夕相处,他们一肚子藏的,还有墓园后来的种种变迁。
2013年3月,我和云南作家范稳一起追寻远征军的记忆,选择的第一座城市,是腾冲,所去的第一个地点,就是这座墓园。进得大门,已是下午,暖暖的阳光透过树阴洒在墓碑上,留下斑驳印迹。那一刻,人,像走回了1944年的腾冲。
但墓园不是凝固体,它其实在不断生长。几十年中,总有新的纪念碑在这里陆续落成,还伴随着新的故事。我在这里,听到的最近一个感人故事,是2011年,这里举办远征军忠魂归国活动,从异国找到的19具烈士遗骨被迎到墓园,一时间竟是风雨大作。诗人于坚为新立的远征军纪念碑留下碑文,最后几句是:“怀者来归,青山葳蕤,告彼诸神,佑我忠魂。在天为乾,在地为坤,永志不忘,民族昆仑。”我在这块碑文前伫立良久,反复体会,真是说得不能再好,道尽了墓园之于后世,存在的全部意义。
以墓园为起点,我们开始在这座城里走访记忆这段历史的人。尽管事前也做过功课,随行还带着章东磐为滇西远征军历史所做的田野考察笔记《父亲的战场》做参考,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作家范稳从保山过来与我汇合,一见面就在遗憾,保山的远征军老兵张子文只聊过一次,还想接着聊,人却已离世。这样的情形在腾冲也不断发生:腾冲被官方机构列入名册的腾冲抗战老兵数,是48个。但我们找到其中一位知情人,他在这名册上找半天,只找到零星几个,也就是现在还脑子清晰,能开口回忆的人。
但这已经是小有收获。对于我们,能采访到与滇西抗战相关的人,是一次接近历史的机会,这历史,不仅包括他们曾经的战争,而且包括战后,他们所走的长长的人生。很多的老兵让我感慨的是,他们愿意极尽篇幅,讲述当年滇西抗战中的细枝末节,而对后来的磨难,他们手一挥,只道一句:一言难尽。
其实了解了一位老兵后来的经历,就大致能推想其它人的。区别只在于,冲击的大还是小。所有参与过滇西抗战的老兵,都熟悉一个历史称谓,“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正是这个帽子,压得他们很多年抬不起头。抗战胜利50年纪念,有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正式提到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他们终于可以开口说话,挺起胸作人。
一份迟来的荣耀与尊敬,还来自在滇西,活跃的一支新的“远征军”,由志愿者与历史研究者组成,他们密切关注着已入晚境的老兵,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有些人还远赴缅甸,寻找远征军遗骨,继续探寻这段多年被隐没的历史。
而我们所采访到腾冲老兵,似乎还有另一种精气神值得钦佩。八十多岁的老兵,现在还像上班族一样上班,每天在办公室面对的,是一大堆历史资料,他们要编攥他们曾经的历史;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写了一封信给上面领导,不是为自己的命运申诉,而是呼吁当年的云南驿机场、机窝,应该保存下来,作为滇西抗战史的见证。
腾冲和中国许多城市一样,正经历着市场经济化的转型。许多良田,如今已经在房地产商的盘算之中。昔日的古城又有“石城”之称,石城始于1445年建,1448年竣工落成。建城者以南征将士15000人为主,材质取自当地的火山石。当时“城形方整,周围七里三分。城墙厚一丈八尺。四门各阔丈四尺,高二丈六尺,深七丈,广十二丈。门各有楼,各高四丈有奇,广六丈四尽。重檐三滴,面开三间,转五五垣,二十八楹。城塘四面连雉,有阁楼,有守门,每门十三间,门扇包以铁,也称铁城。”
如今,傲人的火山石城城墙,在那场战争中荡之无存。新城说来也和大多数城市没什么两样,但腾冲这些老人,却活得和这些无关。即使编书出版,脑子里也从来没有版税的概念。他们几乎都是贴钱出书,而出版社和他们签的协议书上,只能见到:纸张费、审校费之类冷冰冰的数字。
对于他们的回忆,严谨的历史学者总在提醒,一个人的记忆未必准确,多少还会受到叙述人立场视角、文化所限,但是我仍然想把此次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忠实记录下来。
因为在我们后边的追访者,或许未必再有机会,见得到他们。
文章来源《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