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中国的后门(五)
2013-08-01 14:09 中国远征军网
滇缅公路,中国的后门
“Burma Road, Back Door to China”
——(副标题)如同古代的长城那样,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修建的这条山地现代公路(滇缅公路)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40年11月
作者:Frank Outram 和G. E. Fane
本文插图为Outram拍摄
翻译:戈叔亚

照片19: 长途客车在雨季泥泞松软的公路上挣扎
从长途客车上卸下来的私人手提箱放在路上到处都是,看起来可能是客车负荷太重吃不消了,现在要抛弃一些货物以减轻重量。后面是一长串的货车停放在公路上等待着公路的畅通,这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有时是50多辆货车队其中有5-6辆车一下子陷入泥潭,这就需要所有司机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把解决问题。
中国茶和中国浴盆
茶端来了,我们噘嘴吸吮着。实际上我口渴的要命,恨不得一下子把茶水倒在嘴里,然后再要。但是不能这样,林博士热情地询问我们的身体和旅行的情况时,我们只能保持镇静,只是吸吮得稍微快一点。我们谈论着公路、战争和国际政治局势;这是我们已经无法顾及礼节尽情地喝茶,同伴告诉我,每人还要10杯茶水。
一会儿,林博士才开始询问我们还需要什么,我们马上问是否可以沐浴。然后我们被分配到了墙上贴着白纸的浴室,我的帆布浴缸里已经有了水,热气蒸腾着。
房间的窗户也是用白纸遮盖着,就好像是日本房屋的百叶窗,上面有一些用手指掏开的小洞,可以窥探我们带着沉默的威严的滑稽动作。
沐浴后,我们又和主人喝茶。用筷子吃饭后,我们谈论第二天我们前往大理的行程。
我并不是特别迫不及待地巴望着看到路边的湄公河,在缅甸就听说这里实际并不怎么样。去看一看雨季冲坏的中国的公路吧,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雨季来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如果公路在我们前后塌方,那么我们可能就要在路上陷入困境。雨季山路被洪水冲坏是常常发生的,一直要到雨季过去以后才好。
出来天气一直很好;我们不能光坐在这里讨论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必须走,林博士也同意我们的意见。在两天之内我们要到达昆明才行。
保山的倾盆大雨
但是到了晚上,天空仿佛裂开了,我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电闪雷鸣,狂风驱赶着暴雨在保山平原肆虐。
阳光不时还是可以穿透浓雾,我凝视着潮湿的大地,看着打着呵欠的大车司机在打绑腿准备上路。
林博士劝告我们再等一天,听一听天气预告怎么说。昨天晚上可以说就是雨季的开始。我们很失望,只好听从劝告。
保山,和无数中国城镇一样,有用于防卫的城墙和四个大门。保山的城墙有20英尺高和差不多同样的厚,城北落座在一个小山下,而这座小山的一半也在城墙内。早餐后,我们向小山进发。
路上我们买了一些茶叶。制作茶叶要用沸腾的新鲜干净水浸泡。真正中国人品茶时,要用有盖子的茶杯,喝茶时要闻茶叶的香味。无论是糖牛奶一概不用加进去。
我们买的茶叶是很便宜的。而在保山最好的茶叶也是可以买到的,价格一磅也是值许多钱的,这样的茶叶普通老百姓买不起。
商店里除了本地产品,也有美国欧洲都商品,比如香烟、镜子、剪刀、钟、珠子和牛奶罐头。
我们路过一个兵营,那里有许多身穿蓝色军装的士兵在一个沙石操场做体操。他们做的军事体操好像很复杂,包含有一连串古怪滑稽的动作。有人告诉我们这是中国武术,所有的动作都是固定的套路。这种体操好像更多是历练心智而不是体力。它要求精力高度集中才能完成一长串奇怪的动作。我想拍摄照片,但是这是不允许的。军队禁止采访拍摄。
山顶上有一座玉皇大帝的道教庙宇,进入大殿的入口金壁辉煌,意味着“距离天很近”。我们的注意力被另外的一个景象吸引;有四个中国形象的雕塑。翻译告诉我们这是“肃静”。他要我们看右边,这个人物非常不同!他解释说:“龙飞凤舞”。他要我们看左边写的汉字——“所有的神仙都在腾云驾雾。”
大殿旁边一间不大的房间里面有一群色彩艳丽的众神灿烂辉煌,我拍摄了他们。中间坐着的是神Wuff,这是最老的神,形象非常威猛,前额上还有一只眼睛。
(照片20-21-22)
照片20:在保山大殿外面守夜的众神
Wuff,右边有黑色胡须的人物,是一个主要的神。他有威猛的面孔,只有一只眼睛在他的前额上。供人跪拜的垫子和插着燃烧的炷香的盘子放在路边。还有一个这样的盘子放在桌子上。

照片21:小镇完全簇拥在广阔的Chenanso(原文如此,即现在的龙陵东北的怒江西岸一带 译者住) 峡谷的梯田之中
赤脚的工人在龙陵和怒江之间肥沃的土地上进行排涝工作。和他们舒适的土基房屋以及周围美丽的环境相比,他们到滇缅公路上干活是很不愉快的(637-643)。所以派遣军队来说服他们为公路的建设提供劳力是非常必须的。

照片22:托盐挑夫在禄丰路边抽烟小歇
他们旁边大块的锅盐上有云南税务局的封条。汽车运输不得不中断时,人力或者马帮就出现在滇缅公路上。这样的运输大部分都是四川丝绸,这条路可以到达印度。遇到车队时,马帮中的许多骡马会显得惊惶失措。
文章转载自新浪博客“戈叔亚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e1cca01018w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