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202位阵亡远征军魂归忠烈祠
2013-07-09 09:00 中国远征军网
当时的报纸报道仁安羌大捷。历史学者戈叔亚 供图
昨日,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仁安羌202位阵亡将士灵位安放仪式在湖南衡阳南岳忠烈祠举行。中国远征军113团团长刘放吾之子刘伟民(前左二)手扶灵位牌。新华社供图
档案
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距仰光约450公里,是一个小镇,但却是缅甸的大油田。
日军占领仰光后进攻仁安羌,英军陷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其时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的主力刚到仁安羌,英军遂向中国军队告急求援。刘放吾率该师第113团发起突袭,击退日军,不过该团亦付出沉重代价,三营长张琦等200余名官兵战死。
中国军队以不足千人的兵力,救出英缅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官兵7000多人,还救出了被日军俘去的美籍记者和传教士500余人,轰动全球。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次胜仗,被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我回到了亲爱的祖国,我撤回了它温暖的腹部。”诗人海男在作品中这样描述中国远征军将士出征后的愿望,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回家之路却无比艰辛漫长。
自2011年9月13日19位远征军抗日将士骨灰从缅甸迎回安放在腾冲国殇墓园后,昨日中国远征军仁安羌战役202位阵亡将士总灵位在衡阳南岳忠烈祠举行隆重的安放仪式。
从缅甸仰光飞抵昆明,到暂存的重庆华岩寺,再到昨日湖南,这些多数是湘籍的阵亡将士终于“撤回”祖国的腹地,尽管只是一个灵位,但是他们终于走完魂归故里的最后一程。
这条回家的路,他们走了71年,但却是20万牺牲的中国远征军中,最先回家的灵位。
71年 回到了亲爱的祖国
参照世界各国惯例,应该有一个国家级的中心祭祀地。抗战胜利后,南岳忠烈祠正是作为中国抗战阵亡将士的“中心祭祀地”来构建的,它地处当时中日两军相持最久、牺牲最大的湖南战场,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当时分散掩埋忠骨,零散设置祭祀设施。南岳忠烈祠和腾冲国殇墓园都具有国家级公墓的色彩,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均在这两地题过词。
2011年9月13日,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与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努力,将19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从缅甸迎送回国,并安放在腾冲国殇墓园。此举“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第一步”。
昨日,中国远征军仁安羌战役202位阵亡将士总灵位安放在了湖南衡阳南岳忠烈祠。
英烈归乡 战友迎接
已是耄耋之年的谭荣胜昨日早早来到忠烈祠,等着迎接他远方归来的战友。
71年前,刚满16岁的湖南小伙谭荣胜随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新一军赴缅甸与日军作战,其所在部队正是新38师113团。113团取得仁安羌大捷,但202名年轻战友也在那场战争中和谭荣胜永别。202人,意味着远征军第113团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埋骨仁安羌。
谭荣胜回忆,仁安羌是油田,河里的水都不能喝的。行军三天三夜才到达,去的时候,英军投降的小白旗都准备好了。仁安羌路都晒化了,公路不洒水都不能走,中国士兵穿着草鞋,脚上全是泡。
同时,仁安羌大捷阵亡官兵中职位最高的新38师第113团3营营长张琦的后人十分激动。
张琦的遗体曾在转运回国途中,沉入伊洛瓦底江。张琦的独女张锦兰一生思念父亲,计划过几次想去缅甸却未能成行。如今,张锦兰已过世,她的丈夫、张琦的女婿杨德规身体亦欠佳,未能前往忠烈祠迎接英雄归来,但在家备酒备菜,祭奠归乡的英烈们。
阵亡将士大多是湖南人
昨日护送仁安羌大捷阵亡将士总灵位的是113团团长刘放吾之子刘伟民,当他和志愿者们一道抬着高1.2米、重达40公斤用花梨木制作的灵位出现在广场时,现场佩戴菊花的志愿者慢慢加入迎灵队伍,大家在《满江红》的音乐声中沿花岗岩台阶拾级而上,沿途还有群众面对写有“仁安羌大捷202位阵亡将士”灵位的牌匾敬军礼。
“ 灵位到达忠烈祠的享堂时,那真是历史性的一刻。”策划参与此事的中国远征军网负责人舒莺说。
今年1月13日,由重庆公益组织“中国远征军网”发起,海峡两岸华人共建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仁安羌落成。纪念碑就建在501高地上,也是当年战况最激烈、牺牲最惨重的地方。也就在纪念碑落成之际,在仁安羌祭奠过的总灵位从缅甸接回祖国。
据舒莺介绍,选在昨日安放远征军总灵位,考虑到一方面恰逢抗战爆发纪念日,另一方面昨日还是忠烈祠落成70周年纪念日——南岳忠烈祠是当年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建造的大规模烈士祠墓陵园,“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就供奉在忠烈祠内。
刘伟民还在致辞中说,由于仁安羌大捷的阵亡将士大多是湖南人,将灵位安放在忠烈祠可谓叶落归根。
鸣鼓、击钟、吹号 一样不少
安放完总灵位后,大家在忠烈祠的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鸣鼓、击钟、吹号一样不少,完全是国礼的形式来表达对英雄的赞誉,志愿者也是自发穿上隆重的服装。”舒莺说。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也是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将军的长孙,在昨日祭奠抗战阵亡将士时表示,“目前还有许多幸存下来的抗战老兵,在生活上需要得到切实照顾。关爱和呵护这些抗战老兵是社会的良心,也是历史的责任。”
灵位的回国路 是场爱心接力
从曼德勒到昆明
总灵位是在中国远征军另一个重要的驻扎地点曼德勒制作的。
当时中国远征军网志愿者罗亮找到一家木制厂,开始建议是按标准制作的,大概是80厘米高。结果木制厂老板是华侨,并且他有先辈是中国远征军,老板说常规的规格太小配不上这些烈士,愿意免费提高标准制作。
最后这位老板选用了缅甸上等木材花梨木,免费制作了这个1.2米高、重达40公斤的灵位。另一位华侨则免费提供了柚木制作的木箱。
按照当地风俗,志愿者分别在曼德勒和仁安羌做了两场法事。此后,又按照当地风俗,一位华侨免费将灵位运送到几百公里之外的仰光。在华侨杨安贵的帮助下,灵位暂时供奉在当地观音寺,等待仁安羌大捷纪念碑落成典礼举行之后再护送回国。
据参加纪念碑落成典礼的二战历史学者戈叔亚介绍,1月15日灵位准备启程回国,但在仰光机场由于箱体超长超重无法运输,一位华侨值班经理得知是中国远征军仁安羌战役202位阵亡将士的总灵位后,立即进行协调,终于免费将总灵位包装箱送上了飞机。
从昆明到重庆
抵达昆明时,由于灵位和箱体总重量重达96公斤,已经超过了东航70公斤的限重,因此无法托运。
一直在“老兵回家”公益活动中给予大力支持的昆明长水机场再次助力,东方航空值班经理王姚想了很多办法,将总灵位从沉重的柚木木箱中取出,然后再重新用比较轻的材料进行包装,终于解决了超重问题。
15日23时,搭载总灵位的飞机抵达重庆。当得知灵位要暂存在重庆华岩寺时,3位远征军老兵亲自赶来向战友敬上时隔70年的军礼。
“华岩寺在抗战时期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政府很多祭祀活动都在里面举行,灵位暂存在那里是非常合适的。当时我去念了悼文,那文章写得很好,我都感动得念不顺畅,结结巴巴的才念完。”戈叔亚回忆说。 (刘霞)
文章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