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抗战老兵余学陶投笔从戎赴印保卫“抗日生命线”
2014-05-20 09:08 中国远征军网

  日前,在渭源路南口的一个家属院里,记者来到了余学陶老先生的家。1944年,正在上高二的余学陶投笔从戎,远赴印度保卫“抗日生命线”。去年,92岁高龄的余学陶书写“抗战老兵光荣”遒劲大字,贴于书房,诉说着所有抗战老兵的心声。





 
  投笔从戎
 
  “战事很紧张,日本人打到了独山,紧逼重庆和成都,同学们,国家危难当头,大家应该把笔杆子换成枪杆子……”1944年7月,国家号召青年学生参军保卫祖国。
 
  1944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摆脱在亚洲战场上的不利战局,于4月发动了渝、湘、桂战役。11月底,日军从广西宜山兵分三路进犯贵州,抵达黔南重镇独山,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黔南事变”。
 
  “很多同学都报名了,大家都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能上战场杀鬼子。”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余学陶当即弃学报名参军。
 
  余学陶,1921年生,四川雅安市宝兴县人。一周后,余学陶和战友乘坐飞机前往昆明,飞机停歇一晚后前往印度汀江机场。
 
  保卫“抗日生命线”
 
  “去了印度才知道,让我们当宪兵,就是军队里管士兵的兵,编在驻印军宪兵独立第三营。”余学陶的任务是负责保卫史迪威公路,保障一线军备物资的运输。
 
  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东北部雷多终至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
 
  余学陶说:“那时候给前线运送的汽油比较多,整条路都有汽油味,我们时间长了也习惯了,说吃吃汽油也无妨,可以防治肺结核。”
 
  “因为这条道路要经过几个国家,而且我们当时保卫公路都是和美国人一起,所以三个月训练期间,除了练习枪法,还得学习国际法,要学会处理军队间的日常国际问题。”余学陶说,训练结束,每个人配备了一支卡宾枪,然后翻过野人山,保障野战医院的安全。
 
  余学陶说:“在野战医院有三个任务,保障野战医院安全;防御日本散兵的偷袭;管制我们自己的兵,不能让他们乱来。那时候很多士兵文化程度都比较低,经常会晚上花钱喝威士忌酒,不管不行。”
 
  两月后的1945年初,余学陶被调至保卫野人山两边的山路。又是两个月,余学陶被调至印度保卫公路。时间不久,抗战胜利,他返回印度雷多。
 
  “听到抗战胜利的那天,战友们都特别高兴,连部插了一个代表胜利的V字标。”抗战终于胜利,在印度的士兵都心急如焚地想回国,随即乘机返回上海,余学陶被分在汽车修理厂维持治安。1946年,余学陶又前往南京保卫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财产,年底复原后返回成都读高中,后来考上了华西协合大学,学习药学。
 
  老兵撰写书法“抗战老兵光荣”
 
  1951年,毕业后的余学陶被分配至西北军区军药处,几经周折,最终在省卫生厅防疫站实验室工作,1987年离休。余学陶17岁结婚,育有两儿两女。作为四川雅安人,1991年回乡探亲之后,余学陶再也没有回去过。
 
  “去年雅安地震,看到家乡很多人都惨死,真的很难受,看着电视就不由得流眼泪。好想再回老家。”每个人都有乡情,而在故乡遭受灾难之时,作为“游子”的余学陶也一样。
 
  如今,已经93岁的余学陶身体依然硬朗,甚至有时候自己做饭,喜欢练字,看书,下棋。
 
  去年,四川雅安关爱抗战老兵组织给余学陶寄来一张写着“抗战老兵光荣”的门牌,余学陶十分珍惜,激动地贴在门上。采访中,记者在余学陶家看到一幅写于半年前的书法“抗战老兵光荣”,六个代表了无数抗战老兵心声的遒劲大字让人震撼。
 
  余学陶的女儿余唯琪说:“我老爸现在特别喜欢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每次看着看着就流起眼泪,而每次都是像小孩子一样占着不让换台,我们只能去电脑上看了。”
 
  临走时,余学陶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依依不舍地说:“你们的这种关怀让我的晚年无比温暖,我以后的生活还会像抗战的时候一样有激情。”
 
文章来源《兰州晚报》(记者 张鹏伟 文/图)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