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的足迹 串起两岸共同记忆
2014-08-15 17:22 中国远征军网
16位台湾记者,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云南。在此之前,他们还未听说过惨烈的滇西抗战,中国远征军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名称。国殇墓园排列整齐的墓碑,松山纵横交错的战壕,远征军雕塑群里的娃娃兵阵群,无不让他们震撼。
尽管大量战争亲历者就生活在那里,但对于发生在大陆西南边陲的惨烈战争史,台湾一直知之甚少。35位来自两岸三地的记者重走70年前中国远征军回国之路,这才发现,对于那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彼此都还需加深认识。
自1993年以来,两岸三地记者联合采访团首次以抗战为主题进行报道。正如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叶克冬所说,发展源于合作,合作源于相知,相知源于情感,情感源于交流。这是一次成功的采访,也是两岸媒体人共同的追忆行动。
今日,就是8月15日。69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漫长而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了句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
对于曾经遗忘过的中国远征军历史,云南在宣传和保护方面的工作,比台湾要早得多。
中美建交后,与美国“飞虎队”相关联的中国远征军,也从沉寂多年的历史中被打捞出来。云南政府部门出版关于抗战的图书多达200余本,在全国居首。素有“极边第一城”的腾冲县,每年被抗战文化吸引的游客达百万人次。
相较于云南的热闹场景,远征军抗战史对海峡对岸的台湾却影响甚微,尽管大量的远征军老兵就生活在那里。
台湾东森电视台大陆采访处组长陈国元也在此次联合采访团之列。他的外公就是一位抗战老兵,但不愿提及那段历史,陈国元也没有刻意关注。和大多数台湾年轻人一样,他们更关注台湾的未来。
当台湾记者们走进腾冲国殇墓园的忠烈祠,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凝固了,“大家都没有想到,这里还完整保留着1945年前的模样,记录着当时血战腾冲的悲壮。”
台湾的中国远征军历史权威学者郭冠英曾直言,台湾对抗日历史谈得比较少,远征军的历史更是早已被淹没,“要向台湾同胞还原中国远征军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靠大陆发扬。”
走访“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后,台湾中评社赵家麟在博客中记下:“纪念塔建于1945年,至今保存完好的塔身,还留有蒋中正落款的‘民族之光’、霍揆彰‘还我河山’的石刻,以及战事纪略、阵亡战士名录。”
赵家麟还记得,孙立人在台湾被软禁后,不仅他率领的中国远征军不能提,就连他题字的石碑也要将名字凿弃。
不仅是上世纪70年代末修复的国殇墓园保持了原样,去年刚竣工的昆明圆通山“缅甸阵亡将士纪念碑”,也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顶端刻上国民党的徽章。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也让台湾媒体感受到特殊的亲近。
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在联合采访团启动仪式上说,发展源于合作,合作源于相知,相知源于情感,情感源于交流。两岸同胞同根同种,拥有共同的历史遗产和历史境遇,更有不可切割的共同利益。
为了加深两岸对共同历史记忆的了解,大陆方面也围绕抗战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2011年期间,40集大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登陆台湾,这是台湾第一次播出关于远征军滇西抗战的影视剧作品,反响热烈。自2012年开始,在腾冲举办的“远征军阵亡将士公祭活动”,也均邀请台湾高层参与。
2013年,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率200余人的参访团在中秋节飞抵台湾,第一站就是看望生活在那里的抗战老兵。
台湾的远征军老兵,一类是军官,一类是普通士兵。没有条件安家的普通士兵,由官方统一安排生活在各地的“荣民之家”,许多人至今无儿无女。“不论哪一类老兵,都能静静地安享晚年。”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陈凯生说。
从关注个体的角度看,相较于在台湾的抗战老兵生活平稳,在大陆的很多老兵曾经遭受过漫长的不公平待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到老兵的生存状况,民间志愿者们奔走呼吁,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积极有序推进对抗战老兵的关怀工作。
这次在云南接受联合采访的远征军老兵代表,没有任何人抱怨过什么。他们除了追忆战争的惨烈,均表示在政府和民间志愿者的共同关心下,目前的生活已没有后顾之忧。
老兵们更为关心的是两岸和平统一。90岁高龄的远征军老兵王惠生亲笔手书对联“两岸一家亲血浓于水,八年并肩战情重如山”,赠与采访团。
和其他台湾记者一样,陈凯生也是第一次来云南,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滇缅战役的惨烈。陈凯生过去也了解过一些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但当他亲眼看到保存完好的国殇墓园,险峻的松山战役遗址,震撼和感动溢于言表,“这次能亲自采访到曾和日军作战的老兵,他们都是活历史。我们会向台湾民众进行大力宣传。”
台湾《旺报》在对台报道中写道:安放于滇西抗战主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雕塑群,402座雕塑震撼人心。现场最令人揪心的,当属年仅14岁的李占宏雕像,战争当时他已有3年兵龄。连儿童兵都杀入战场,可见当时战况的惨烈。
“他们用生命和血肉夺回松山,用血和泪保护人民的安全。以前我们对8年抗战没有那么多的参与感,只有真正走进历史的那一刻,才发觉我是多么以这些老兵为荣。”台湾东森电视台大陆采访处组长陈国元诚恳地说。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成功的采访。采访团团长、国台办新闻局局长马晓光表示,通过新闻传播,必将进一步加深两岸对中国远征军历史的了解,增加同胞之间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正能量。
云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黄毅:首次讲述“忠魂归国”背后的故事
“我们常说青山处处埋忠骨。如果为国出征的将士在异国的疆土能够安息,我们就让他们长眠在异乡;但如果他们的墓地在异乡没有得到应有的看护,那我们就应该把他们接回祖国。”
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云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黄毅以“回家之路”为题的演讲,首次公开讲述了“忠魂归国”大型公益活动背后的故事。他不仅是远征军历史研究的专家,也是“忠魂归国”活动的直接推动者。“忠魂归国”活动从2011年开始,从缅甸迎回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的遗骸,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
对于出生在滇西德宏的黄毅来说,“远征军”是从小就接触的故事。来到保山后,他几度进出缅甸考察,发现日本人修建了大大小小的慰灵塔碑,而取得胜利的中国远征军牺牲将士墓地却无迹可寻。
将这些英灵迎回家的念头,开始在黄毅心中萌发。
如同历史赋予的使命一般,黄毅调任省委统战部主持工作,依旧和远征军密不可分。“当时国内没有先例,要不是他的支持,当时谁也不敢做这事。”二战历史学者戈叔亚每次提到黄毅都会说。
“忠魂归国”已连续三年在腾冲国殇墓园举行公祭仪式。每次活动,黄毅都会出席。
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金: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对云南很重要
联合采访团沿中国远征军反攻胜利回国之路,于8月12日上午抵达昆明,这也是此行最后一站。刚从鲁甸地震灾区回来的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金率相关人员会见了采访团,并高度评价了“追忆中国远征军”联合采访。
赵金向采访团介绍云南经贸文化特色时,两次提到鲁甸地震灾区。他说,港澳台媒体应加强合作,搭建好交流平台、桥梁和纽带。“这次在抗战救灾中,台湾3家媒体赶到灾区并及时把灾情讯息传达出去,使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为态势,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恢复重建 、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这3家台湾媒体记者,也都是提前准备参加“追忆中国远征军”联合采访团的媒体成员。地震发生后,他们在云南省台办的协助下前往灾区采访。
赵金指出,此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对于民族文化和云南发展十分重要。大家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陈凯生说,此行令人印象深刻。追忆了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抗战历史,再次缅怀了抗日先烈的爱国情怀。同时,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前往东南亚国家开展商贸活动,“此行也让我看到了云南作为枢纽地区的巨大潜力。”
文章来源:云南信息报 作者: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