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境内远征军遗迹被毁损殆尽 纪念碑无人祭奠
2014-08-19 15:18 中国远征军网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特派缅甸记者 梁千里)在缅采访时,法晚记者曾经试图寻找当年中国远征军留下的遗迹或者墓地,但当地华侨们告诉记者,这些遗迹都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损殆尽。
如今,只有在缅甸的东吁存留着一座正式的纪念碑(按:上世纪所修建纪念碑,缅北果敢还保留一座),由几名步入暮年的老兵后裔和学生倔强地守护。石碑无言,在风雨中见证了一段历史,只是它身后的那座中国远征军纪念馆,却仅作为自行车库房而已了。
▲同古城内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长期闲置的纪念馆成了自行车仓库
▲已故老兵杨伯方的学生陈其祥向记者讲述建馆经过
▲捐赠建馆的华侨名字被刻在墙壁上
探访 唯一正式纪念碑 如今藏身文化宫
东吁这个名字是当地华侨的写法,国内一些出版物称为“同古”、“东瓜”,当地人发音其实是“dongwu”,16世纪上半叶曾经在这里兴起了东吁王朝,并建立了统一的缅甸王国。
而对于当年的中国远征军来说,这里距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2年3月19日,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率所部在这里发动了一场战役,当时戴安澜将军曾立下遗书: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虽然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而主动撤退,但是200师仍然重创日军。在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里相关的史料显示,敌酋东条英机曾在日本议会上承认此役“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战”。
而今,当记者回访东吁,这里已经很难看出当年血战的痕迹。曾经是中国远征军墓地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所小学。尽管有很多华侨子女在这里生活,但是学校只教授缅文。
在小学旁边,穿过一个写有“文化宫”字样的牌坊,绕过一个院子,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座缅甸境内唯一的远征军正式纪念碑(按:缅甸境内现有同古、果敢、仁安羌和茅邦等四处前后所建纪念碑)。和想象中相去甚远,这座七八米高的纪念碑在院落里显得并不高大,所幸还算干净,碑前摆放着已经干枯的花圈,据说是上个月有人祭奠时所留。
石碑正面刻着“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一排大字,下方的一组小字已经斑驳难辨。
侧面则有文字记录了这块碑的历史,建于1951年,重建于1997年。
记者注意到,纪念碑原建和重建的日期,都是4月1日。
或许,在缅甸当地人看来,这就是一项愚人的工程,他们根本不懂中国人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碑,也不知道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而看守这里的华侨们,则始终坚持着这项愚人的事业,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段民族血泪历史的记录。
讲述 原址现已变小学 重建艰难靠捐赠
陈其祥是已故远征军老兵杨伯方的学生,今年已经70岁了。而这座碑是他老师在世时迁到这里来的。
据陈其祥回忆,原来的纪念碑就在远征军墓地里,当时主要是为了纪念东吁战役以及大反攻阵亡将士所立。
而在上世纪60年代,墓地被毁,随后在原址盖起了小学,远征军老兵的后裔们拜祭十分不便。
在经过与缅甸政府十年的申请、交涉之后,经过中国驻当地大使馆帮助,1997年这座碑被迁到了现在文化宫的里边。
迁建时,这里的建设几乎都靠附近华侨的捐赠,现在院子的围墙上还都留着捐赠者的名字。
陈其祥透露,之所以选址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避免当地人对此不理解,于是用文化宫作为一个掩护。
现状 石碑屡有祭扫 纪念馆成自行车仓库
尽管藏身一隅,但是这座纪念碑在华侨中的知名度很高,国内许多媒体、志愿者、作家也曾经到这里来探访,当地大使馆也会派人到这里来祭扫。如今这里已经成了缅甸境内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的一座“地标”。
但是纪念碑身后的中国远征军纪念馆则就相对没落了。记者探访时这座纪念馆大门紧锁,打开之后竟然堆满了各色自行车。看到门开着,还有当地缅甸工人往里送车。如果不是里边挂着的中国大使来访照片和一些纪念横幅,真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个纪念馆。
陈其祥告诉记者,本来这个纪念馆建好之后,他们是打算通过纪念远征军教授中文的,也曾经有过一些华侨子女来这里学习中文。但是随着这几年缅甸经济发 展,学生们的功课也非常多,和中国内地颇为相似的是,家长们会在周末为孩子们安排很多补习班。而中文在缅甸的课程里没有位置,于是也就慢慢没有孩子来学中 文了。
“我是做自行车生意的,就把我家做好的一些自行车放在这里边了!”陈其祥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了避免此处闲置。记者随机询问了一些进出的缅甸工人,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个纪念馆,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个自行车仓库而已。
“我们将来还是要在这里教中文的。”陈其祥坚信他们可以在这里传递远征军的精神。
文章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梁千里 图片摄影: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