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惠 泰松华柏春常在
2014-11-14 14:27 中国远征军网
王伯惠,1923年5月1日生于四川省盐亭县。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92年的人生时光中,刻录着时代多彩的变化。
十六岁的大学生
王伯惠自幼聪颖,3岁就识字读书,6岁入小学时直接跳至最高年级。初中毕业时,他才12岁。1936年,王伯惠考入全省最好的高中——省立成都中学,三年后又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北大、清华、南开在抗战期间联合成立的大学。因北大、南开均无工学院,王伯惠实际上考入了清华的土木工程系。)此时,他刚满16岁,尽管年纪小却成绩优异,物理、数学常得满分。大一暑假时,物理老师张文裕(英国剑桥大学毕业,新中国高等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找到王伯惠,劝他转到物理系。他答应了,几天后却接到母亲病逝的电报。返家奔丧中,王伯惠得了疟疾只好休学一年,再回学校已是1941年夏天。在同学们劝阻下,他仍留在土木工程系。
大学生活,紧张而有趣。课堂上,几乎天天考试。课后,又得去“抢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很小,只能容纳100多人。每天晚6点,学生们就在图书馆门前排起长队,7点一开门便蜂拥而入。西南联大的校风是自由民主。一次,王伯惠以笔名“黄博位”在学生们办的墙报上发表了一份犀利“建议”,要求适时请讲解文学的老师授课,调剂工学院的枯燥生活。第二天,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就打听“那个黄博位是谁呀?”王伯惠以为非挨训斥不可,嗫嚅地回答“就是我”,主任笑了笑,没说什么。大二时,为建设洱海发电站,王伯惠去大理搞测量,当地有一名景“苍山雪”(大理背倚点苍山,唐将李密曾发重兵攻打,全军覆灭,奸相杨国忠以捷上报,异乡枯骨无人安埋,只有点苍山上的白雪年年“哀悼”。)他即兴写下一首《菩萨蛮》:“一脉苍莽镇迤西,钟灵王气胜碧鸡。金岭雪初睛,横腰玉带云。巍巍千年峙,历尽兴亡事。是谁伴孤忠?满山雪映松。”
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紧密相连。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到三个月,日军占领了香港、新加坡、越南,进犯英国殖民地缅甸。此时,中国沿海一带已被日军占领,国际军援物资运输完全依靠滇缅公路,为保卫这条唯一的国际通道,1942年3月,中国派遣10万远征军赴缅作战。然而,远征军失利,缅甸全境沦陷。部分远征军撤抵印度重新装备整训,并改称中国驻印军。按盟军协议,中国负责补充兵源,英方提供给养、服装,美方提供军火、装备。1943年2月,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因中国驻印军各团、营都配有美军联络官,需要大量翻译,中国政府决定:征调国内各大学应届毕业生从军,做两年翻译。就这样,王伯惠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应征入伍赴缅作战
1944年1月的一天,王伯惠在工学院布告牌上看到驻印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发来的一封函电,大意是征求工学院15名毕业生赴军中担任翻译。他立即报名。
孙立人,1900年生于安徽,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学土木工程后转入弗吉尼亚军校学军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他曾率少数兵力从上万日军包围圈中解救出7000名英军,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帝国勋章和美国总统颁发的丰功勋章,被称为“东方的隆美尔”。由于西南联大工学院院长施嘉炀是孙立人同班同学,孙立人遂向西南联大工学院征要翻译。
1944年2月16日,王伯惠一行15人飞抵印度,接受十天军事训练后,赴密林深处的新38师指挥部面见到孙立人。这是他第一次见孙立人。只见孙立人身着一套暗黄色英式军服,面庞清瘦,脸有胡须,言语不多,除嘱咐打仗必须服从指挥和注意安全外,又征求大家有何意见。王伯惠说道:“我是学土木工程的,希望能做一些工程工作。”第二天,他就被分到工兵营,显然,孙立人同意了他的请求。
此时,驻印军正攻打孟关。孟关是缅甸北部重镇,由号称日军“常胜军团”的18师团固守。驻印军采取远程迂回至敌后的办法,突袭日军。日军溃败,遗尸757具,师团长田中新一逃走,师团关防印章被驻印军缴获。王伯惠将这枚印章拓印多份,分发各参战部队留作纪念。为庆贺胜利,随军的“鹰扬剧团”演出京戏《八大锤》犒劳大家。《八大锤》的剧情是岳家军大战金军,精彩的表演令大家掌声雷动。王伯惠大学期间没看过一部戏,却在前线看到如此高水平的京戏,格外惊喜。让他开怀的还有:曾立下誓言“不到孟关不刮胡子”的孙立人,这时也把胡子刮掉了。
工兵既要像步兵一样战斗又要像工人一样劳作,十分辛苦。一天,当地人前来报告:几名逃散的日军躲在附近的草丛里。王伯惠等人随同留守的一位排长立即前往抓捕。大家散成一个包围圈,一边放冲锋枪一边向前推进,结果,被困的日军引爆手榴弹自杀了。
1944年秋天,驻印军在收复了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密支那后,重新组编成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王伯惠调至新一军军部翻译室。一天,翻译室主任通知他:“军长想在密支那修建一座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墓址选在城郊一片树林里。军长要求你具体提出规划。”他马上着手制定方案,但因部队已南下八莫、军部必须跟进,公墓一事只好搁浅。
监建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墓
在八莫,王伯惠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八莫位于伊洛瓦底江畔,是滇缅公路由滇入缅第一大城市。日军据险顽抗,战斗十分激烈。相持数日后,日军在一个晚上偷偷撤去。后来,王伯惠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一百多名日军藏在江中大草垛下面,靠着口含露出水面的芦管换气,才顺流而下逃走。走进八莫,偌大一个城市,满地是死尸,没有一个活人,没有一处完整的房屋。
攻打八莫期间,孙立人就派人取道南下,占领了中缅边界重镇南坎。南坎位于瑞丽江边,江的对面就是中国云南,因此必须架设跨河大桥——贝雷吊桥。贝雷吊桥是英国工程师贝雷在二战期间设计的一种军用装配式钢桥,可由一岸向对岸推进。架设任务由美国两个工兵连负责,新一军派王伯惠前去学习和协助。由于所建吊桥的跨径超过规定限度,盟军特意从北非战场调来贝雷助手卡瑞上尉进行指导。卡瑞上尉亲切和善,还送给王伯惠一本《悬索式贝雷吊桥军用技术规范》。一个多月后,吊桥建成,王伯惠乘车过桥体验了一次“回国的喜悦”。事后,他写了一份修建贝雷吊桥的技术报告寄回母校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那本《悬索式贝雷吊桥军用技术规范》,他则于2010年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45年1月27日,新一军攻克芒友。同日,国内的滇西远征军攻克畹町。芒友和畹町是滇缅公路上缅、中两国的边界城市,相距28.3公里。第二天,新一军即与滇西远征军在芒友会师。会师典礼上,许多人都热泪盈眶,“打到东京去!”的口号声经久不息。随后,新一军攻克滇缅公路的终点腊戌,滇缅公路全线打通。紧接着,新一军与英国军队在乔梅会师,反攻缅甸战斗全部结束。缅甸之战,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作为主力参加的唯一一次国外战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第一次派兵出国御敌的战役,共歼灭日军18万。
1945年5月,新一军开始空运回国,前往广西。王伯惠被派往密支那机场作翻译,办理军运,直至7月最后一批伤病员运送完毕才起程回国。到达广州后,他被分配到军务处管理汽车和工兵器材,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密支那没有建成的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竟在广州得以修建。他奉命负责监建。
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由清华留美建筑师过元熙设计,征派600名日本战俘施工赎罪。每天早上,王伯惠和过元熙一起给战俘们讲解技术、安排任务。遗憾的是,1946年3月王伯惠随新一军调往东北。该公墓1947年9月建成,1993年被广州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来源《鞍山日报》(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