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远征军老兵岳子云:炸腾冲城墙 子弹从我头顶擦过
2014-12-08 19:13 中国远征军网
“当时,后面战友用机枪给我打掩护,我扛着炸药包往前冲。快冲到城墙时,一颗子弹从我头顶擦过,就差那么一点点。”“最后鬼子被打得只剩下很少的人了,还是不投降。正好上面分发了几个美军的火焰喷射器,我们就对着坑道猛烈喷火。里面的鬼子嗷嗷叫,全部被烧死了!后来统计,有30多个。”
在都江堰青城山下,有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每到赶场或聚会时间,当地小孩都会聚在老人家里。大家坐在院坝里,将老人围在中间,听他讲年轻时打仗的故事。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老人记忆力很好。回忆起打仗,他会手舞足蹈起来:“鬼子不投降,我们用美国人的火焰喷射器,对着他们藏着的碉堡喷,烧得他们哇哇叫。”“云南那边天气怪,天天下雨还特别大。”
讲故事的老人叫岳子云,虽然当地不少人知道他打过仗,但众多志愿者、研究者都不知道都江堰有这么一个远征军老兵。11月21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岳子云。
意外从军 充壮丁换来四石大米
1944年到1945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已接近尾声。但对灌县太平乡玉垒村(现都江堰青城山镇)村民岳子云来说,他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1944年,21岁的岳子云还是当地一个只知道种地的农民,从没想过要去打仗或做一番大事业。但他的命运,被严峻的现实改变了。
抗战持续到那时,中国的经济已濒临崩溃。当时岳家一共有3兄弟,岳子云是长子。虽然身在天府之国核心地带的都江堰灌区,但岳家的生活还是十分艰难,“很多时候只能吃糠。”
岳子云说,当时家里实在吃不起饭,“作为长子,当时有人要买壮丁,我就去了。”岳子云去充丁,给家人换了4石(以前的容量单位,10斗为1石)救命大米。就这样,岳子云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成了一名军人。
岳子云的故事,与此前华西都市报“最后的抗战老兵”系列报道中“弃笔从戎、弃政从戎”等激昂故事不同。但又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抗战期间四川大后方的真实情况。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损失巨大,面临严峻的兵源形势。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四川正式成为抗战大后方后,开始大力征召四川青壮年充军。
档案显示,抗战8年,四川实征壮丁2578810人。加上西康30938人,抗战期间,四川壮丁实征数为2609748人,居全国壮丁额第一位。如果再加上40万出川部队及5万多名从军的知识青年,四川的总征兵额,超过300万。
8年抗战,全国征兵总数1400多万,四川占了五分之一多,当时四川总人口不过4000多万。这就是说,在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人就有1个四川兵。四川子弟分布在前线各个部队中,以至于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
但在肯定抗战时期四川壮丁征集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急需兵源补充部队,时任政府竟将征集壮丁作为考核地方长官业绩标准之一,不少县长和保甲长疯狂地拉壮丁。加之军队下级长官对待壮丁的态度极为恶劣,壮丁被虐待至死的事情屡见不鲜,导致老百姓无不“谈兵色变”。
据史料记载,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开始后的抓壮丁中,确实允许有钱人家以赎买的方式获得免役证,从而“合法”地逃避兵役。也就是说,有钱人家可以花钱购买贫困人家的壮丁,顶替自家人去服兵役。在成都,一个黑市的壮丁可以卖5-10万法币,相当于5石白米或3头猪的价格。
岳子云说他以4石大米卖作壮丁的事情,可作为历史的一个实证。
入滇集训远征军装备没那么好
即便是充为壮丁,大部分老实巴交的四川青年农民并没有选择逃避,更不像某些记载中所指的逃兵众多,而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那场属于整个民族的战争。
1944年初春,来不及为家乡的田地播下种子,岳子云和灌县青年新兵一起步行来到成都新津机场。由于前线暂时告急、兵员紧缺,岳子云这些新兵被打包送进美军运输机,然后转运到云南驿机场。
据记载,在滇西祥云县下川坝的昆畹公路(史称史迪威公路)两侧,曾修筑了两个机场:云南驿机场和北屯机场。岳子云降落的云南驿机场,在抗战中起过重大作用。
到云南后,岳子云等人先在姚安县参加集训。随后,他被编入东北军53军130师工兵团,参加远征军的滇西反攻战。
“我们军长叫周福成,东北人。团长和营长也是东北人,我至今可以说出他们的姓名。”岳子云说,东北长官对待他们这些川军不歧视,大家都是一同集训,蓄积力量等待着痛击日本人。
这里,我们再回顾一下滇西反击战的历史。
滇缅公路连接中国与当时英国的属地缅甸,是1940年后外国援华的唯一通道。1942年5月,随着中国入缅甸作战远征军的全线败退,日军突入云南,腾冲沦陷,滇缅公路中断(11月16日“最后的抗战老兵”报道的方玉富,就经历了那场战役)。
第一次远征失败,中国一直想打通这条公路。1943年起,驻守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开始反攻缅甸。为配合行动,卫立煌发动了滇西反击战。滇西反击战中,中国远征军有两个集团军,宋希濂(后为黄杰)的第1集团军,下辖第6军、第7军;霍揆章的第20集团军,下辖第2军团以及岳子云所在的第53军。
对于远征军,不少文学作品都提及装备精良,几乎是美式装备,有德械师装备,钢盔、皮鞋、机枪一应俱全。
对此,亲历此战的岳子云摇着头说:“其他军队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看到的是,大家没有这么好的装备。我们都戴的是帆布帽,穿的是帆布鞋。”但岳子云也提到,部队的伙食和武器是有保证的,几乎每顿都可吃到美式罐头。
比起装备,更加昂扬的是灭敌的勇气和信心,“我们每天训练都要唱歌和喊口号,誓要全歼鬼子。”
血战腾冲 县城战后无一片完瓦
1944年5月10日至12日,远征军越过怒江,一部向腾越、龙陵方向推进,另一部向拉孟、平爱地区突击。
53军渡河顺利,116师攻击日军在唐雪的阵地。一天后,攻占了唐雪山。这时,中国驻印军开始攻击缅甸的密支那,日军很难调兵增援滇西。蒋介石下令攻占腾冲,与中国驻印军相呼应,以期早日打通中缅公路。
腾冲,日军在滇西的重要据点。城内有坚固的古城堡,城内来风山便于修筑工事,护城河与龙川江交流相连,形成有利屏障。腾八、腾龙、腾保3条公路交集于此,物产丰富,交通发达。该地俗语有云:“金腾冲,银保山。”日军藏仲康美的混成旅团在此据险扼守。
7月初,腾冲反攻战全面打响。53军116师、6军预备2师迫近腾冲城。为切断日军联系,中国军队破坏了腾八、腾龙两条公路。116师攻打来风山,构筑简单工事,步步为营,接近敌军据点,以3倍于敌的兵力,一鼓作气攻占来风山,日军残部退入腾冲古城堡。
8月上旬,53军、54军开始围攻腾冲。53军攻击东半城,54军攻击西半城。日军凭借坚固工事顽抗,中国军队伤亡很大。
随后,中国军队的攻击重点转到日军防守较为薄弱的南面城墙。116师先以重炮轰击,工兵团大显神威,炸破数处城墙。岳子云的主要工作是埋地雷、拉铁丝网和炸碉堡等。
岳子云说,他当时用炸药包去炸城墙时,差点牺牲。“当时,后面战友用机枪给我打掩护,我扛着炸药包往前冲。快冲到城墙时,一颗子弹从我头顶擦过,就差那么一点点。”
岳子云说,炸开缺口后,步兵顺着缺口攻入城里。日军疯狂反扑,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巷战,日本空军也前来助战。有一次,七八架日机飞来腾冲上空轰炸扫射,美军则飞来5个编队阻击。结果,日机被全部击落。这里的日本空军,从此销声匿迹。
9月24日,腾冲的日军大都被消灭,旅团长藏仲康美在东城门楼附近被击毙。但一些打红了眼的残余日军根本不投降,依托坑道和碉堡继续顽抗。“最后鬼子被打得只剩下很少的人了,还是不投降。”岳子云说,其实,中国军队也不准备接受这些鬼子的投降了。正好上面分发了几个美军的火焰喷射器,他们就对着坑道猛烈喷火。“里面的鬼子嗷嗷叫,全部被烧死了!后来统计,有30多个。”腾冲战役,是中国部队首次使用火焰喷射器。
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岳子云仍惊讶日本人顽强的战斗力。他回忆说:“日本人战斗力厉害,我们死的人比他们多。每次战斗开始,200多人冲上去,回来就只剩几个人。”
在腾冲县城,岳子云看到,经过激战后的腾冲一片狼藉,如同地狱,“找不到一处完整的瓦片,到处都是尸体。”
由于左集团军进攻受阻,53军临时调归左集团军指挥。53军挥师西向,与71军、2军一部以及200师配合作战,打败日军在遮放、黑山门的抵抗,向国境线挺进。日军退守畹町,与驻缅的部分日军会合,企图负隅顽抗。
左集团军继续发起攻击,53军主力渡过瑞丽江,向木遮进攻,中国驻印军前锋也日益逼近。日军下令总退却,残部撤往缅甸中部。1945年1月20日,中国军队攻克畹町,盘踞滇西4年的日本侵略者被全部驱逐。
1945年1月22日,53军与中国驻印军新1军取得联络。1月27日,53军与驻印度的新一军在芒友胜利会师。至此,中印公路全部打通,数以千计的载重汽车鱼贯驶入中国境内。
谈起这段战争经历,岳子云印象最深的是他拿着地雷探索器排地雷的情景。“我是工兵,一路上最主要的工作是去排雷。”当时他拿着美制地雷探索器到处排雷,“一有雷,那玩意儿就会响。”
抗战胜利后,岳子云所在的部队调往越南河内、海防、谅山、北宁、富寿等地,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4月,从越南河内撤回广州。6月,乘军舰北上秦皇岛登陆,驻防在秦皇岛和绥中等地。
回忆抗战 他希望不要忘记历史
1955年,岳子云回到家乡务家,在大队和生产队干过支部副书记、党小组长等,积极为集体为群众奔波做事。
采访中,当地镇政府干部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长期以来,岳子云生活困难,从不向国家伸手。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知道他的经历。当岳子云一家遇到困难时,亲戚朋友和家人都劝他去找政府。但岳子云总是说,他是一个共产党员,他应该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群众。
对于晚年生活,岳子云说:“经历那么多战斗,还有什么苦吃不下?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比起他们,我算是幸运中的幸运儿了。我不想给政府增添麻烦。垂老之年,讲这些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忘了那段艰难的抗战历史!”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解华福 记者:余行 实习生:杨尚智
老兵档案
姓名:岳子云年龄:91岁民族:汉族籍贯:灌县太平乡玉垒村(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职务:东北军53军130师工兵营士兵经历:参加了第二次滇缅战役、腾冲反攻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