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留缅远征军老兵刘召回:忘不了家乡的回锅肉味道
2015-03-30 09:58 中国远征军网


2015年3月19日,缅甸曼德勒,刘召回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
 
  口述实录
 
  “1937年上海来抗战,日本兵舰把守山海关。失了华北省、山西失一半,没过三天失了太原。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保家乡、为国家……”
 
  “很多人在我身边死了,地上全是血水,踩起就溅到裤子上。踩着战友们的鲜血,我所在的机枪连冲进了腾冲的城门。就在此时,一颗炸弹落在我旁边,翻起的土石把我埋了进去,只有头露在了外面。”
 
  “我记得家乡门前的那一口池塘。小时候,(池塘)里面好多鱼。我还记得回锅肉,吃起来好香……恐怕我这辈子,是再也吃不到了。”
 
  2015年3月19日下午4点,在缅甸曼德勒市郊的一个破旧居民小院中,华西都市报缅甸特派记者见到了刚刚从腊戍坐8个小时大巴赶到小儿子家的远征军老兵、93岁高龄的刘召回。
 
  “来了哇?欢迎,欢迎!”5年不见,刘召回的腿脚已不再利索,但他依旧蹒跚着迎出家门。即便在炎热异域生活了70多年,也永远改不了那一口地道的川东话。1941年,刚满18岁的刘召回志愿报名从军成为一名远征军士兵,随后入缅对日作战。刘召回说,他想不到这一离去居然就是70多年,家乡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回忆一生的颠沛流离,刘召回没有什么埋怨,只是简简单单地说:“这就是我的命。”
 
  他乡再见家乡人 老兵忍不住流泪
 
  我们在到曼德勒采访前,事先和刘召回的儿子取得过联系。得知刘召回仍住在缅北腊戍的大儿子家时,我们竭力反对老人坐大巴专程来看我们。因为缅甸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刘召回年事已高,我们担心他经受不了一路的奔波折腾。更重要的是,我们到访缅甸的这段时间,缅北正在发生武装冲突,由腊戍到曼德勒的公路正处在政府军与反政府军激烈交火的路段。因此,缅甸政府禁止外国人进入,我们不能前往腊戍采访。我们也很担心刘召回在赶来的路上遭遇什么意外。
 
  “听说是家乡的媒体,老头子哪里还劝得住?他说,你们从中国那么远都可以来,‘我坐几个小时的车,怎么又不可以?刘召回的大儿子刘先保说,别看老人平时和气,倔起来真有一股军人的劲。
 
  要求看我们手机里四川的新照片、要求听我们讲述四川的新变化,在与刘召回的交谈中,他不像我们以前采访的其他老兵,讲述太多战斗的过往,更不谈及如今生活的困苦,他最关心的,还是家乡的那些人和事。听着听着,刘召回不禁流下了眼泪。
 
  “我记得家乡门前的那一口池塘。小时候,(池塘)里面好多鱼。”“我还记得回锅肉,吃起来好香……”说着说着,他又讲起家乡的回锅肉味道,不住地咂着嘴,念叨着说:“恐怕我这辈子,是再也吃不到了。”
 
  壮怀激烈投军去 从此家乡梦里见
 
  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战胜回家。与当年300万出川抗日的川军士兵一样,刘召回也是抱着这个想法从军参战的。但他没想到的是,战胜日军后,他竟再也回不到岳池的老家了。
 
  刘召回的抗战,从1941年开始,那年他才刚刚18岁。“我是主动入伍的,不是被抓的壮丁。”采访中,刘召回一再强调这个细节。
 
  1941年,日军加快了侵华步伐,远在敌后的岳池县裕民镇陶家沟村的刘召回,也感受到了战争的临近。
 
  “1937年上海来抗战,日本兵舰把守山海关。失了华北省、山西失一半,没过三天失了太原。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保家乡、为国家……”刘召回至今仍能唱出当年在家乡传唱的这首从军报国歌。1941年,正是受这首歌曲的影响,刘召回与同村的冯冬娃儿、肖四娃儿、肖谷娃儿4人一齐报名从军。
 
  刘召回记得,他从军的那一天,4人好不光荣:穿着军装、挂着红花,在村子四处走了一圈。然后,在里三层外三层的乡亲欢送下,他们直接加入抗日的“中央军”。
 
  他们4个人不知道,只有刘召回一人,能活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刘召回更不知道,与父母和故乡的这一别,竟成了永别。从此,故乡的那山、那水、那人,在往后的几十年里,只有在梦里才能再见。
 
  当上重机枪射手 隔怒江对峙日军
 
  刘召回和一同参军的战友,在重庆编入新兵训练营。他说,每天都是高强度的装弹、射击、拼刺刀、挖战壕、编草鞋、急行军训练。随后,作为新兵,刘召回被编入中国军队第11集团军71军36师106团3营机枪3连当重机枪射手。
 
  刘召回所在连队装备的是美国援助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他用手比划着机枪有多长、发射时哒哒哒的射速有多快。更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他所在部队的长官是抗日名将宋希濂。
 
  很快,练兵多时的部队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刻。
 
  1941年,战争形势对中国极为不利。当年6月22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进攻苏联。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战略矛头转向太平洋。日军指挥部企图征服东南亚,然后从西部合围中国。
 
  1941年12月中旬,日军第15集团军一个先遣队攻入缅甸。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随即,日军兵锋迅速北上,以期掐断中国最后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进而威逼中国西南抗战大后方。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保卫抗战生命线、出兵缅甸,成为抗战的重中之重。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虽然给日军予以了沉重打击。但由于指挥不当,远征以失败告终。
 
  1942年,宋希濂将集团军预备队王牌的36师,也就是刘召回所在的部队放在了怒江东岸,据守天堑,抵抗日军入侵滇西。此后,远征军改为守势,滇西边境形成中日军队隔怒江对峙的局面。
 
  惨烈攻打腾冲城 踩着血水往前冲
 
  为打通中断的滇缅公路抗战生命线、收复被日军占领的滇西失地,以及策应中、英、印联军对缅北日军的反攻,1944年5月10日至12日,在云南的远征军越过怒江,一部向腾越、龙陵方向推进,另一部向拉孟、平爱地区突击。刘召回参加了攻打高黎贡山、解放腾冲等众多重要战役。
 
  刘召回说,他所在的部队攻打高黎贡山上的日军,山下炎热,山上有积雪。四川兵都会打草鞋,他穿的是自己编的草鞋。谁知,到了山上,被水打湿的草鞋结成了冰块,走都走不动。带上山的粮食不够吃,还被上级克扣,又不敢声张,只有吃生米喝雪水。
 
  与艰苦的生活条件相比,更可怕的敌人是躲在山头碉堡、居高据守的日军。“我们根本攻不上去,好多人冲到半山就被打死了。”刘召回说,“美国飞虎队的飞机这时帮了大忙,不是给我军空投弹药粮食,就是精确轰炸日军火力点,(日军火力点)一个个地都被炸哑了!”
 
  随后,刘召回参加了他人生中最惨烈的一次战斗—腾冲之战。刘召回说,处于热带雨林的滇西,到处都有参天大树,狡猾的日军伪装后躲在树上。只要远征军走近,树上的日军就放冷枪,很多人不明不白地死掉。
 
  攻城的战斗更加惨烈,“很多人在我身边死了,地上全是血水,踩起就溅到裤子上。”踩着战友们的鲜血,刘召回所在的机枪连冲进了腾冲的城门。
 
  就在此时,刘召回遭遇了日军的突然袭击,“一颗炸弹落在我旁边,翻起的土石把我埋了进去,只有头露在了外面。”奄奄一息的刘召回被卫生兵发现,几经抢救后,他活了过来。等他醒来时,腾冲已经光复几天了。
 
  历史记载,腾冲是滇西最早光复的县城,也是日本军队承认在亚洲战场惨遭3次“玉碎战”(另外两次分别为松山战役和密支那战役)中的一次。这一战,中国远征军伤亡军官1234人,士兵17075人。
 
  但历史没能记录下来的是,和刘召回一同出川的冯冬娃儿、肖四娃儿、肖谷娃儿,都死在了这一次次的抗战反攻路上。
 
  不愿继续打内战 流落缅甸几十年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刘召回正在腾冲养伤。
 
  战争结束,摆在他的面前有两条路可选:继续参军,面临的是打内战;可要回到家乡,身上却没有路费。
 
  刘召回和机枪连连长杨开源等几个战友商量后,刘召回悄悄脱下军装,留在腾冲,隐姓埋名起来。
 
  随后,他和当地的一名赵姓女子结了婚,生下一个女儿。相濡以沫的妻子去世后,只留下襁褓中的大女儿与他相伴。
 
  可是,除了会打机枪,刘召回根本没有其他什么谋生的本事。为养活女儿,刘召回在滇缅边界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帮别人砍柴、割谷子或干点力气活。最终,刘召回流落到缅甸的腊戍,一去就是几十年。
 
  在腊戍的日子里,刘召回的生活依旧困苦,一多半的时间在给别人打苦工—卖柴火、卸货。每天早上挑着担子到街上摆摊,卖些耳环、手链及1600元缅币(约合人民币11元)一双的鞋子,勉强维持生活。
 
  缅甸的关爱远征军志愿者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直到现在,刘召回的生活依旧十分贫苦,“他在滞缅远征军老兵中,条件仍算最不好的。”
 
  难忘华西都市报 曾经送他回过家
 
  “感谢孙春龙记者,感谢家乡华西都市报记者,圆了我回家的梦。”与刘召回交谈时,他不停地向我们敬礼,不时提到华西都市报记者小杨(杨涛)、小周(周海波)。“他们把我送回了家,我们回缅甸时,还一直把我送到机场。”
 
  2009年,在华西都市报记者和国内志愿者的帮助下,刘召回首次有机会回到老家探亲。其后,他又多次回到老家。刘召回的儿子刘先保说:“来回之间,让父亲有了精神寄托,因此特别感谢华西都市报的热情相助。”
 
  刘先保明显感受到,父亲每一次回到家乡,都更加眷恋家乡的生活。“可是,由于没有中国护照,不能在家乡长期待下去。父亲一次次老泪纵横地再别故乡。”
 
  “在缅甸生活的父亲是孤独的。”刘先保说,身处腊戍的父亲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除了家人,他难以融入当地的社会,因为,“让父亲魂牵梦绕的,永远是家乡的人和事。”
 
  留缅远征军后裔:留缅3000远征军 如今只剩15人
 
  赴缅甸采访前,我们曾准备了一个厚厚的在缅远征军名单。我们希望能在缅甸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采访到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
 
  “张富鳞走了有两三年,钟玉清走了3年多,韩天海也走了几年。”在缅甸曼德勒,对照着我们带去的名单,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缅甸华人王玉顺低声念着。每念到一个已走的老人,他就在这些名字下面划上一根横线。很快,名单上的人名几乎全部都划上了线。
 
  当读到一个名叫王之平的老兵名字时,王玉顺顿了顿,然后说道,这是他的父亲,2014年11月因病离世。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留缅远征军高达3000多人。不少老兵们期待着能有回到祖国的那一天,可时间却不给老兵,也不给志愿者这个机会。
 
  王玉顺说,如今在缅的远征军最多仅剩15人。缅甸的华人志愿者多次统计、梳理,刘召回可能是最后一名滞缅的川籍远征军老兵了。
 
  “其实,老兵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求个什么了,只求得到社会的认可。”王玉顺说,缅甸的远征军后人等志愿者,有事没事都会到这些老人家里去照应一番。
 
  此外,包括中国驻缅大使馆、国内一些公益组织,也经常定期给予远征军老兵一些帮助,如发放一定数量的慰问金等,过年时中国使馆工作人员进行探望。王玉顺说,留缅老兵们的生活,已比之前有了很大改善。/文史解读/
 
  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共10多万人。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后改派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由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兼总指挥。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中国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3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远征军被撤销。
 
 
  特别致谢:本次特别采访得到了孙春龙、王玉顺先生的大力帮助,特表致谢。
 
  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 余行 李逢春缅甸曼德勒摄影报道
 
  老兵档案
 
  姓名:刘召回
 
  年龄:93岁
 
  民族:汉族
 
  籍贯:岳池县裕民镇陶家沟村
 
  现居地:缅甸北部城市腊戍
 
  所在部队:中国军队第11集团军71军36师106团3营机枪3连
 
  作战经历:高黎贡山作战、腾冲反攻战等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