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公墓
2015-05-18 08:37 中国远征军网
由张其勇牵头筹款,主持重修的中国驻印远征军兰伽公墓,于1982年底竣工。
张其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钟小丰 摄)
●梅州日报 记者 曹优生 实 习 生 王东霞
在印度,有一座中国远征军公墓——中国驻印军兰伽公墓,未修整前,墓地残旧不堪,犹如废墟;修整后,墓地焕然一新,犹如“皇宫”,在这里安家的每位赴印远征军都有属于自己的“庭院”,承载其一生的辉煌。公墓得以重修,逝者得以安息,80岁的华侨张其勇功不可没。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张其勇从加拿大回到故乡,向记者忆述重修中国驻印军兰伽公墓往事。
偶然得知兰伽
有座远征军公墓
张其勇,1935年3月3日出生于印度,祖籍是梅县三乡。为了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他小时候被送回家乡读书,于1956年前往印度投奔叔父。
经过多年打拼,张其勇手头上有了点积蓄,加上叔父的帮助,1963年,他在加尔各答市开了一家皮革厂,6年后转行在印度中部的兰济市开了一家中餐馆,生意不错。张其勇回忆,当时,有一名当地军官前来餐厅吃饭,知道他是中国人,所以闲聊时就提起兰伽有一座葬有近千名中国抗日远征军将士遗骨的墓地,距离兰济市约一个小时车程。“刚开始,我并没把它放在心上,但后来又听不少人聊起这事,我便开始关注、搜集相关资料,想确认是否真有其事。”张其勇说,因为当时只知道抗日远征军到过缅甸,但没听说到过印度。
张其勇跑印度华侨联合会、问当地群众,找寻滞留的士兵……经过多方了解,不少华侨和当地群众都表示当时曾卖过物品给驻军,中国军人公墓确实存在。而张其勇也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942年至1943年期间,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确实在兰伽整训过新军。
墓园荒废刺痛热血华侨爱国心
“就在我找华侨和百姓了解公墓情况时,不少华侨无奈地说,起初,印度当局还认真管理,但自上世纪60年代后,他们就对此置之不理,任由荒废,也不让我们前去祭拜,以致成了荒废墓园。”张其勇觉得不能坐视不理,但由于这座公墓地处军事管制区,非印度籍人要经当地政府批准才能进入。于是,他多次托人前去疏通关系,1981年才得以获批进入兰伽公墓,前去祭拜30多年前在印度牺牲的抗日远征军。
说起第一次前往兰伽祭拜时的情形,张其勇心情有些沉重。“公墓占地约20多亩,正门门楼旁的多间房子早已破烂不堪,只有几根柱子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墓地内杂草丛生,根本找不到路,大多数墓碑已经倾倒破败,墓砖东倒西歪。” 眼看昔日抗战英雄的忠骸烈骨被“遗忘”在荒郊野外,连安身之处都没有,心情沉重的张其勇产生了重新整修墓地的念头。
修墓期间发现20多名梅州籍烈士
“兰伽公墓的重修首先要获得印度方面的批准。”张其勇说,与印度当局的沟通困难重重,但是经过近10个月的交涉谈判,最终获准重修。可是,拿到“许可证”后,经费却成了难题。张其勇便以当地侨领的身份,用侨团的名义提出筹款修建抗日远征军烈士公墓的倡议。倡议立即得到全印华侨的响应,筹措了善款100多万卢比。“当时,印度约有6万华侨,梅州籍人占了一半以上,他们捐款很踊跃。”张其勇自豪地说。
经过商议,兰伽公墓的整修款由印度华侨联合总会管理,当地印度人承包施工。张其勇主动承担了工程监工一职:“尽管很忙,但我几乎每天都到工地,因为我下决心要把这件事做好。”公墓里有850多座填穴,仅40多座有墓碑和姓名,其他的均是无名英雄,他们大多死于疟疾等疾病。“这40多座墓碑中来自梅州兴宁、五华、梅县的就有20多人,共有4名校官,不少尉官。”张其勇对公墓的情况记忆犹新。
经过8个多月的施工,工程于1982年底竣工,并在1983年2月14日举行了剪彩典礼。前远征军团长李定一前来主持公墓完工仪式时,一到墓园,便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随后祭拜每一名烈士。
松柏之举昭烈士伟绩示赤子情怀
重修后的兰伽公墓面貌焕然一新。记者从张其勇手中的照片上看到,公墓牌楼大门旁分建6间门房,周围围墙下已经植树成行。有道路直达墓地的中心纪念石碑,道路两旁是翠柏与花卉。两旁亦建有道路,并左右分建凉亭。“墓地中间的道路和两侧的柏树是我设计规划的,植下四季常青的柏树象征抗战烈士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而24棵柏树,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也代表一天的24小时。”张其勇说。
兰伽公墓修好后,张其勇每年都率领在印华侨到墓地进行公祭,直至1994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虽移居加拿大,但他一直心系兰伽公墓,“由于各种事务缠身,移居加拿大后就一直没回去祭拜过,但我一直关注公墓的情况。”张其勇说,今年9月,他计划邀上参与重修工作的华侨一起,前往兰伽公墓祭拜。此外,他还将再次前往位于印度阿萨姆邦的小镇利多的另一处中国远征军将士墓地祭拜,并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把该处的墓地迁葬到兰伽公墓。
新闻链接
印度为何有远征军公墓
为协同英军抵抗日军及保障后勤补给通道顺畅,中国在二次大战期间组成远征军,前往缅甸作战。1942年4月,孙立人将军率新38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绝,水源断绝,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命率部队星夜驰援,解除了7000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多人,史称“仁安羌大捷”。
不过,英军在仁安羌战役后,决定撤守缅甸,孙立人奉命掩护盟军撤退。由于日军强力反攻,远征军决定从缅甸撤退,杜聿明执行命令,从野人山撤回云南,但孙立人认为不可行,决定转往印度。远征军自此后分成两路,一部分退至中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部队,到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另一部分则由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撤至印度兰伽,整训新军。由此才有了这座“中国驻印军兰伽公墓”。
记者查阅资料也发现,兰伽公墓的由来至今仅少数华侨知情,由于亡者多为孤军,在印度无任何家眷,加尔各答地区不存在任何中国军人遗孤,且时隔数十年,当年未亡老兵不是转赴印度其他地方,就是返回中国大陆或台湾,难以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