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张第富:滇缅公路上闯出中国远征军
2015-07-28 14:22 中国远征军网
老兵档案:
姓名:张第富(曾用名:张武)
籍贯:江西安义
出生年月:1923年6月
入伍时间:1938年6月
现状:与女儿一起居住
记者 汤锦瑶
1941年12月,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与外国军队联合对抗日军,为加速日本法西斯溃败作出了重要贡献。家在江西南昌的张第富曾两度参加中国远征军,参加过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缅北滇西战役,还翻越过野人山,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近日,记者走近这位传奇人物,听他讲述70多年前抗敌的传奇故事。今年92岁高龄的张第富老人,耳聪目明,因为多年前患喉癌切除了声带,声音略为嘶哑,但精气神儿十足。记者怕老人说话太多影响身体,采访内容多为老人的女儿张莉芳代为转述。
1 躲战乱流离失所不满20岁参加第一次入缅抗战
1938年,日寇入侵江西九江马当,离马当不远的地方就是张第富所在的江西南昌安义县万家埠,那里也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张第富回忆,经常看到有很多伤兵从前线下来,被送进搭建在万家埠小学广场的临时医院。为了躲避战乱,张第富一家踏上了逃难之路。他们一路辗转到达湖南衡阳,暂时安定下来后便出去谋生。
1938年6月,张第富看到有学校招生,就报考了当时政府开办陆军军校的辎汽驾教二团,被安排在广西宜山县接受了6个月的培训。结业后,不满16岁的张第富又来到陆军军官交辎学校继续深造。
因交辎学校撤销,学生分流到交通学校和辎重兵学校,张第富学的是汽车驾驶被分到辎重兵学校。贵州龙里陆军军官辎重兵学校,简称辎校。“当时学校条件艰苦,住的竹子搭的棚屋。”张第富解释,他毕业时属于黄埔军校第16期学生。
1940年底,张第富学习期满,被分配到昆明市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后勤部辎汽暂编团四营十一连工作,主要工作是在滇缅公路上运送军需物资。
1942年2月中旬,张第富所属的抗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部第五集团军,参加了第一次入缅抗战。
2 运送军用物资穿梭在枪林弹雨下险丧命
1941年12月,张第富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到缅甸仰光接受美国援华抗日的汽车和物资。“当时我开的车可载10吨重量,从仰光到昆明担任物资运输,大多都是军用物资。”张第富回忆,那年是在仰光过的春节。“1942年1月份,日军入侵缅甸,用飞机轰炸了仰光、曼德勒、腊戌等多个城市。只要发现运输队,他们就会疯狂阻击,用机枪扫射、炮弹轰炸。”张第富说,跑了几十趟的线路变得危险重重,而自己每天都生活在枪林弹雨之下。“记得是2月下旬,有一次跟车队运送物资到腊戌,车刚停下警报就拉响了。”张第富说,这是日机又来偷袭了。大部分车辆都躲进树林,身为队长的张第富认为并不十分安全。他观察了一下四周的情况,发现不远处的山崖有一个凹进的弧度,正好形成天然的掩体,便命令车队开到山崖边隐藏。
飞机轰炸开始了,藏在树林里的汽车由于车窗玻璃反光,被日军发现,损失惨重。而藏在山崖边的汽车由于有山崖的遮掩,车辆无一受损,张第富拯救了整个车队。然而,张第富并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昆明—楚雄—下关—保山—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密支那—芭茅—腊戌—曼德勒—仰光。”张第富和战友每天用生命往返于滇缅公路上。“我们开过满是泥沙干枯的河底,有高坡上不去就用镐,用铲子挖出一条路来。”张第富每日奔波在绵延的山路上,不时有炮弹袭击,也曾翻过两次车,导致他的右小腿受伤,至今还是弯曲的。
3 断粮、疾病、恶劣环境部队被迫进入恐怖“野人山”
随着曼德勒会战又一次流产,远征军除了北上密支那已经无路可走,被迫丢弃全部现代化装备进入野人山。
野人山又名枯门岭,位于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原始森林,方圆数百公里,只有被称之为“野人”的科钦族人出没。原始森林险恶、无法沟通的原始野人的敌意,使中国远征军的精锐之师竟成为在野人山垂死挣扎的无力人群。野人山纵有野果、野兽,怎抵得住数万人的碌碌饥肠。“能吃的全吃了,但每天还是有人饿死在路上。”张第富说,除了饥饿,还有恶劣的天气环境和疾病。尽管70多年过去了,野人山给老人留下的印象至今就是两个字:绝望。
张第富回忆说:“野人山最可怕的不是野兽,而是蚊子。“那些白天藏在草丛中的形体几乎和蜻蜓一般大小的巨蚊,很多战友被叮咬后先是全身肿胀,直至被蚊毒麻醉昏迷中死去。”张第富说。艰难跋涉3个月后,张第富所在部队终于走出野人山。有资料显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了103000人,伤亡56480人,而其中绝大部分是折损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3年,张第富所在的部队改编为辎汽十七团。1944年7月,张第富再次加入远征军,参加收复滇西的战役。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松山之战。“我负责运送伤兵和阵亡将士遗体,运了好多,我心痛得哭了。”张第富说,后来作战部队改变策略,发动地方军队和老百姓挖地道直通松山。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日军浑然不觉,等到发现后,地道已挖到碉堡脚下。中国军队用火箭流弹猛攻,发起全面反攻。经过三天两夜的战斗,全歼日军。
4 身患咽喉癌9旬老兵以顽强意志战胜病魔
张第富介绍,自己毕业于黄埔军校,而家中的四个兄弟也先后就读于该校,一家人与黄埔军校渊源深厚。
张第富告诉记者,大伯的儿子、堂兄张第策是黄埔军校一期生,曾担任江西省空军学校教官;大伯的二儿子、堂兄张第铨,毕业时属于黄埔军校第15期,曾在重庆某部队做宣传工作;二伯的儿子、堂兄张第勇,毕业时属于黄埔第16期,大别山一战后回了老家。胞弟张第茂,1947年底随张第富从家乡出来,后报考了入伍生团随部队到台湾入读黄埔军校。
如今,张第策、张第铨、张第勇、张第茂四人都已去世,唯有他一人健在。
前些年,张第富被查出患有咽喉癌,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妥协,而且与其他病友一起和癌症抗争。“父亲经常跟病友讲,现在是和平年代,大家要好好地活着。”张第富的女儿张莉芳说,父亲顽强的生存意志战胜了病魔,还在2013年获得江西省癌症康复俱乐部颁发的“抗癌明星”荣誉称号。
转眼70多年过去了,但曾经的战火硝烟至今让老人仍历历在目。正是这些抗战老兵们留下的足迹,记录着他们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英勇战斗的经历。
文章来源《德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