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远征军战士张志远我入伍就是为了打日本
2015-10-20 08:40 中国远征军网


  90岁的远征军老兵张志远,当年在密支那丛林中被枪炮声震聋了耳朵,虽然思维很是流畅,但与人交流只能通过纸笔进行。
  
  说起参加抗战的经历,老人的情绪瞬间高亢起来,“我参军,就是为了打日本,日本投降,我就把枪扔了,扔大雨里头了。”
 
  150人的连队
 
  只回来30余人
 
  1925年,张志远出生在四川省永川县王坪乡,他念过几年书,也给地主家放过牛,18岁那年,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想参军,打日本人。他参加的是中国远征军,经云南保山出国,打日军。“我入伍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打日本人。到了部队才知道,我加入的是新六军,全部采用美军装备,从云南出国,我是坐飞机去的。”老人说。
 
  飞机降落在印度密支那,张志远的第一印象是湿热。“一下飞机,衣服、裤子全湿透了,这里全是森林,没有房子,没有路,我们行军,需要请当地人做向导,边走边开路。”
 
  这里是缅北重镇,也是当地的水陆交通枢纽,南连八莫,西通孟拱,北达孙布拉蚌和葡萄,东面通到甘拜迪的公路再向东延百里,便到腾冲,遍地丛林。作为战略要地,日军决心坚守密支那,他们在此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前后集结3000余兵力进行固守。
 
  刚上战场,张志远就受了伤。当时,他的武器是轻机枪,但死守的日军在森林里设下道道防线:地上有不断发出炮火的堡垒;把人和机枪一起绑在树上,借着密林的遮掩对中国军队进行扫射;森林里还布着密密麻麻的地雷……刚开始,军队挖下一米多深的地沟防御,没想到密支那多雨,沟里的水足有半人高。后来,大家用美军提供的火箭炮烧树林、炸碉堡,把汽油桶装满水在森林里滚,防地雷,就这样一米一米地往前推进。
 
  密支那战役,以奇袭开始,以消耗战结束,盟军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0余人,并迫使剩余的日军800人退出。战事惨烈,张志远所在的42团3营8连,150多官兵,最后只剩30多人。“其余的人都炸死了,班长、排长都死了,我虽然耳朵震聋了,腿也伤了,但活着回来了。”这位九旬老人感慨地说。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盟军获得战场主动权,“驼峰航线”不再经过危险的喜马拉雅山,还使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连成了一片。
 
  芷江受降后
 
  他在雨中扔了枪
 
  1944年冬,张志远乘飞机回国,到云南休整。因为腿部负伤,他被调到司令部,担任卫士班副班长。可战争并未结束,胸中豪气尚存,他还想上前线,打日军,就这样,他又上了前线,来到湖南芷江,这是他的最后一战。
 
  1945年8月,日本在芷江投降,张志远和战友们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时,正赶上一场大雨,他们拿着枪往大雨里扔,一边扔一边欢呼,“太好了,再也不用打仗了。”此时的张志远仿佛又变回王坪乡的淳朴青年,他想着,战争结束,终于能回家过好日子了。
 
  随后,他跟随部队乘坐飞机参加接收南京,到了机场,日军俘虏正在规规矩矩地排队交枪。部队中下了命令:在当地不许喝水,不许随便吃当地食物。主要为防范日本人下毒。后来,他又参加了接收上海,此时已近旧历新年,部队乘船来到东北,准备接收沈阳。下船的日子张志远记得清楚,正是除夕。
 
  经历过生死,他真的厌倦了战争。到沈阳后,张志远先被分配到新民训练新兵,后来被推荐到黄埔军校学习。厌战的他脱下军装,离开部队,在煤矿局当过工人,又到第一制材厂当工人,这位四川籍老兵,18岁离家,人生中最长的岁月,都生活在沈阳。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魏雯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