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曾经滇缅抗战 各自定居湄潭 新舟;如今志愿者牵线再聚首
2015-10-28 10:32 中国远征军网

70多年前,汪再祥和陈启荣同在一个部队参加抗战。70年后,两位90岁高龄老人在遵义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安排下,在遵义城区再次相聚。相隔70年再见面,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开怀大笑,激动不已!原来,前不久志愿者无意中发现,家住新蒲新区的抗战老兵汪再祥老人和家住湄潭县的抗战老兵陈启荣老人,参加抗战时居然在同一部队,这在遵义发现的150名抗战老兵中很少见,于是为两位老人安排了这次见面,同时为他们戴上了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汪再祥:身上至今留有弹片

汪再祥老人现居住在新舟,和老伴一起生活。尽管已93岁高龄,老人却精神矍铄。1922年,老人出生在遵义县新舟区绿塘河,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绥阳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汪再祥有了和同学一起上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的想法。 

1940年秋,得知遵义招兵站招收青年学生抗日的消息,汪再祥激动不已,他立即去找班主任夏都保,表达他想参军抗日的愿望。 

作为绥阳中学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军者,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慎重地宣布了这一消息,表彰了他的爱国精神。于是,年仅17岁的汪再祥参军救国,成为了一名军人。 

1942年,汪再祥分到了22师,从云南出境入缅与日军作战。他受命带手摇电机员和架设天线的5名士兵深入前沿阵地,收发长官部的作战命令和战地战报。当时,日寇从越南、泰国增派十五、十八两个师团向印缅进攻。战斗正激烈时,日寇的炮弹击中了野外作业的电台,3人当场牺牲,2人重伤。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汪再祥全身血肉模糊,战地医生用剪刀把他的衣服一块块剪下来,由于抱着随时需要通讯的无线电机器,汪再祥的胸口以及肚腹才躲过敌人的子弹,幸运地存活下来。如今,老人身体的多个部位还存留着敌人的弹片。 

伤病刚有好转,由于牵挂前方战友、战事,汪再祥向部队递交了提前出院的申请,长官部将其接回,并留在首脑机关做电台工作。 

陈启荣:飞越驼峰缅甸参战

陈启荣老人家住湄潭县农村,老人前几年摔了一跤,目前行走困难,但精神还好,记忆力也很好。 

1944年,陈启荣在湄潭中学(时称浙大附中)读初中一年级。当时,政府宣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决定组建10万知识青年大军开赴印度、缅甸,同反对日本侵略的国家联手作战,抗击日本侵略军,捍卫西边运输线。陈启荣和20名同学一起报名参军。 

他从昆明登上飞往印度的专用飞机,经过驼峰航线,到达印度汀江,分到新6军22师,留在司令部特务连。司令部绝不是享福的安乐窝,同前线一样紧张,不敢丝毫松懈和麻痹。一旦有人混进司令部进行破坏,造成的损失是不堪设想的。经常性的工作是接收和看护给养,如果飞机要来空投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得到通知后,必须迅速将白布按规定铺在地上作标志,以便机上工作人员准确空投,然后由司令部人员守卫,等待相关部门前来分配和搬运。为了便于指挥战事,上级决定把司令部从印度搬到缅甸境内,这就要翻越一座印缅之间的和平大山。经过整整7天的攀爬,部队终于翻过了和平山,赶到缅甸境内,那里由22师65团同美、英、缅军队联合作战,已经消灭了日本的王牌军18师团近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8年,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汪再详和陈启荣奉命飞赴南京马群镇,他们在途中相识。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启荣回到湄潭农村教书,直至1982年退休。 

同师战友:70年后遵义相聚

汪再祥和陈启荣同属新六军22师,新六军出身“王牌军”,由名将统领,再加上全部美式装备,当时常被人们议论“新六军出身名门之后,落地成虎”。新一军与新六军被称为“双子星座”,在印缅战场,“双子星座”大败日军。 

10月26日,两位老人在志愿者的安排下再次相见,非常激动。尽管都已年过九旬,两位老人思维清楚,记性好,很多战争细节都记得。汪再祥老人握着陈启荣老人的手,一起回忆他们新六军22师曾经的点滴。 

“我们新六军官兵服装全是罗斯福呢,美式皮靴。我们的兵,不敢一个人上街,怕遭扒军装,因为当时国内的兵,军装又旧又烂,军官服装都没有我们新六军士兵的军服好。我们的给养是每人每天三两肉,从云南用火车拉过来。”汪再详老人说,当年中国远征军有几万人牺牲在缅甸战场,如今能与22师的老战友陈启荣相见,特别高兴,希望都能多活几年,有再相聚的机会。 

文章来源:黔讯网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