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归何处:远征军遗骸归国受阻疑云调查
2015-11-18 14:48 中国远征军网
347位远征军将士的忠骨,仍屈身异国的狭促小屋,等待归宿。
11月5日,在缅甸密支那挖掘出的中国远征军遗骸,被当地华人组织扣留,至今已超10余日。国内一片哗然:是谁在阻拦忠骨归国?
搜狐新闻采访遗骸归国发起人孙春龙、阻拦方“缅甸密支那云南同乡会”会长高仲能,并走访多位远征军代表及后裔,还原出事件背后真相:阻拦方欲在密支那重建烈士墓园,并将其打造成“非常亮眼的景点”。
背后折射的问题值得深思:面对身处国家、党派与民族狭缝中的密支那华人,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消融历史的疏离、互增认同?
故国的亲人仍在等待,愿天国的英灵早日落叶归根。
没能接到遗骸的一行人,在远征军墓地遗址祭奠英灵
大江一侧,上演忠骨之争
两辆旧式大卡车,拦在放置347具远征军遗骸的小屋门前,也挡住了前来祭拜的人群。
“他们好不容易被找出来,又被关进小屋里。”人群中传出哭声,悲痛中带着不甘。
上世纪40年代,在二战中缅印战区,中国远征军三年多伤亡近20万。密支那意为“大江边”,是控制中缅边境以及云南大后方的要塞。1944年5月至8月,在这里,中国军队与占守日军殊死搏斗,歼敌2300余人,赢得了最终大反攻的主动权。
远征军中伤亡最为惨重的,是新一军第30师,共阵亡1044人。他们被葬在当地新一军修建的墓地。时过境迁,墓地屡遭破坏,遗址上已盖起民居和学校。多年来,当地施工建房常现遗骨,多被遗弃。客死异乡的忠魂难以安眠。
今年4月10日,由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下称龙越基金)主办的“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在这里启动。8月底,347具遗骸陆续发掘出土,经整理、装箱和编号,暂存在原墓地附近一间小屋内。
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原计划在11月5日运送这些遗骸归国,并举办隆重的迎接仪式——多年前,还是记者的他得知了中国远征军的故事。辞职后,他筹备成立民间机构龙越基金,发起如“老兵回家”等面向二战老兵的公益活动。为促成此次遗骸归国,基金会已调研4年时间。
不料,11月4日,变故突生——阻拦运走遗骸的那一幕发生了。11月6日,347具本应载着遗骸归国的棺木,从缅甸空空而归。
舆论的焦点指向了封锁小屋、扣留遗骸的组织——缅甸密支那云南同乡会(下称同乡会)。
同乡会是密支那华人圈影响最大的社团。事发前几天,该社团的会馆落成仪式上,云南省侨联党委书记还曾前往祝贺。据一位密支那华侨介绍,会长高仲能祖籍腾冲,是密支那地区华人富豪,热衷华人事业,并担任一所华人学校的校董,在中国也有店面和生意。
面对国内哗然,同乡会的回应是——责任在于主办方龙越基金。高会长声称自己也有苦衷:“真金不怕火来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云南、密支那的华人华侨,而非个人利益。”
一场关于忠骨去留的对峙,就此展开。
1995年,当地老华侨向缅甸政府陈情重建远征军墓园的申请书
“沟通不畅”背后的隐情
双方沟通不畅——舆论普遍将症结归因于此。
11月6日上午,同乡会发布声明,提出多条质疑。同一天下午,龙越基金召开新闻发布会,几乎进行了逐条回应。
同乡会认为,10月份龙越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并未告知他们,属于蔑视当地华人。
孙春龙回应,已尽力表达尊重。活动初期,他便带礼品去拜访过高会长。孙告诉搜狐新闻,向当地华人学校捐赠和8月底暂存遗骸时,对方都是积极的。
面对“理事长从4月起就没有亲自跟我们沟通过”的说法,孙春龙回答:“可能后期,我们一直在寻找遗骸,和他们对接的比较少。”
此外,同乡会还质疑基金会在某活动中存在严重财务问题。孙春龙则公开回应称,那实际是一次政府外包活动,龙越基金并非主办方。
在诸多问题上,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除沟通问题,似乎还存在其它隐情。
龙越基金称,双方并非合作关系,同乡会和龙越的归葬项目“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孙春龙表示,密支那的远征军,多为非云南籍的外省人,云南同乡会难以代表他们及后裔的意愿。
但同乡会11月9日发布的另一声明称,2011年就组成“远征军遗族联谊会”作为分支机构。有学者分析,同乡会在密支那影响力最大,加上与云南华人通婚等原因,外省老兵及后裔或许也要从中获得庇护。
搜狐新闻曾向几位远征军后裔及华侨求证此事,却未能获得明确答复。
龙越基金理事高飞称,11月1日曾邀请对方参加活动,遭拒。而高仲能的弟弟高仲品曾向媒体透露,当时基金会措辞强硬,令他们感觉“尊严受到伤害”。
据高飞回忆,临别时同乡会有人提出,想向他要一些钱来建纪念碑。他没有答应。
而最大的分歧在于:同乡会称9月份就决定将遗骸安葬在密支那,并告知龙越方。孙春龙则回应,确有人提出过“能否留下部分遗骸,以便在当地修建纪念碑”。不过,是以“非正式的其他途径”。
“我们觉得不合适——留哪些,不留哪些?便没有(和他们)正式谈过。”
同乡会长:将重建墓地打造“亮眼景点”
种种迹象表明,同乡会扣留遗骸,目的在于复建当地的远征军墓园和纪念碑。
在最初的质疑声明中,他们声称:原以为只是运走少量遗骸,但没料到龙越基金准备运走全部遗骸。“我等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致使英灵漂泊,不得安息”。
扣留事件发生后不久的4日上午,旅缅远征军后裔联谊会(龙越合作方)副会长王玉顺,曾以中间人身份调节。“我提出,孙春龙一行存在礼节上的不足,龙越同意将骸骨归国一事交给云南会馆(同乡会)来操作,并提供资金支持。”
同乡会并未同意,而是临时向缅甸官方提出反对意见和申请:想把遗骸保留在当地,建立一个花园式的墓园,“增加密支那的旅游、外汇收入”。
第二天,同乡会召开紧急会议。高仲品透露,会上认为,“远征军是当地历史资源,都拿走就没有了……没有任何条件可谈”、“拿回去有好处,在这里也有好处”。
11月9日,同乡会发文称:将组成“密支那中国远征军墓园重建委员会”:今后凡有关密城中国远征军任何意见或作法“均需与本会接洽协商”。如有中国政府相关单位之照会,本会定当经大会协商议决处理。
一位在缅人士分析,此举表面看来有所缓和,用外交辞令开辟舆论,“重点是稳坐地主之便拿下当地建墓主导权,动员多方来奉献”。
滇缅战史专家戈叔亚则认为,且不论此举是否有经济因素的考量,多年来当地华人确实有重建墓地的想法。五六十年代,缅方为报复盘踞缅甸的国民党军队,捣毁远征军墓地。当地华人目睹石碑被砸,遗骨被挖乱扔,但因自身难保,无能为力。
后来,密支那老华侨写请愿书,多次向缅方陈情重建墓地。虽获许可,但因“囊中羞涩”,未能动工。戈叔亚2011年就断言,寻找遗骨,定要考虑华侨华人的感情,因为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关注着墓地。
搜狐新闻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同乡会长高仲能的真实想法:此次是重建墓园的机遇。“我们要把远征军墓园,辉煌的建造起来……这是台湾、中国、美国、日本都应该来敬的地方。在大陆,提到远征军,没人不竖起大拇指。”
他还将其视作缓解当地局势、提升凝聚力的切入点,并报很高的期待。
“我想加上二战文物、密支那华人的奋斗史,结合缅甸政府、克钦族等等的文化内容,将来会变成非常亮眼的景点。”
知情者提供的一份文件显示,同乡会要求:今后凡有关密城远征军任何意见或做法,均需与本会接洽商谈
龙越基金:支持当地建陵,不碍遗骸归国
实际上当地复建陵园一事,孙春龙等人是支持的。
“我们很早就了解到,1995年艾元昌、杨子臣等老华侨写过重建墓园的申请书。”孙春龙介绍,“我们一直在帮助他们。去年年底,我们主动提出用募捐的方式,资助他们修建一个纪念碑,但缅甸政府没有批复。”
而高飞也表示:“我认为,高会长提出的融合多方文化的想法,非常好。有利于当地华侨和民族的内容,我们定是支持的。”
殊途同归,高飞相信此次事件,会如此前那些历史的隔阂一样,逐渐化解。
早期因信息闭塞,一些内战后退至缅甸的国军老兵,对大陆方面确实有些埋怨情绪,但终究血浓于水。“几年前,有少数遗骸回国,如艾元昌老人,非常高兴,感动得流泪。”
2008年,高飞曾在缅甸曼德勒一所华人学校,看到历史书上存在历史争议问题,便提议可否更换。半年后,在双方努力下,多所学校都更换了课本。
“只要双方愿意坐下来谈,一些具体诉求,我相信都可以决。”孙春龙说。
就一些争议,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建陵园、纪念碑,与英灵归国之间,没有任何矛盾”。孙春龙称,就连日本也是在当地建陵园,修了诸多纪念碑和墓地,“但是把遗骨都接回本国”。
“遗骸归故里,既符合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观念,也符合人性与亲情——这些远征军在国内的亲属,还在等待与家人相聚。”目前国内研究机构对遗骸的DNA,已完成56%。未来,龙越方面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为遗骸寻亲。
“据我们调研,除目前的347具遗骸外,密支那还有大约6000具中国远征军遗体。同乡会是否有能力,对遗骸做进一步的收敛和鉴定工作?”孙春龙说。
因此,孙春龙不认同将遗骸“留一部分,拿一部分”的折中做法。
而作为在缅华侨,王玉顺觉得应“两条腿走路”:国家方面,应由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出面,将已挖出土的尽快拿回国提振国民心;长远计划,是在海外建墓地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正面历史形像。“两者主旨并不矛盾,都在铭记先烈。”
同乡会确实较重视中国官方的态度——据知情人士称,此前的某次协调中,高会长提出,需要官方的批文。搜狐新闻曾求证此事,并未得到回复。
僵持之下,忠骨应归何处?龙越基金、英灵的遗骸和他们远在故乡的亲人,都还在等待,也只能等待。
文章来源:搜狐新闻 作者:刘畅 姚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