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滇缅公路:二战“中缅印”战场的壮丽史诗
2017-02-10 11:54 中国远征军网

滇缅公路,这是一方曾被遗忘的丛林战场,曾经书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缅、印、英、美等国付出鲜血与泪水的悲壮故事。矢志于为湮灭的历史拂去尘土,让更多的人记住这片土地,2002年11月,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委托,资深撰稿人多诺万·韦伯斯特从印度加尔各答启程,穿越缅甸境内的热带丛林,再度踏上这条早已荒芜,却是在二战期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公路。通过沿途极为艰苦的实地考察,多方探访当年的老兵以及修路者,韦伯斯特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就《滇缅公路:二战“中缅印”战场的壮丽史诗》,一部非同凡响的史诗故事。

在东方历史沙龙第80期中,当年陪同多诺万·韦伯斯特的朱靖江和军史作家余戈回顾了这段历史。以下为沙龙记录整理。

余戈,军史作家,《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著有《1944:腾冲之围》、《1944:松山战役笔记》。

朱靖江,《滇缅公路:二战“中缅印”战场的壮丽史诗》译者。 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曾于2000-2007年期间协调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华项目,与本书作者共同调研滇缅公路中国境内的抗战史实。现致力于中国民间影像口述史、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研究。

1

朱靖江:《滇缅公路》这本书,已经是大概在10年前发布的,而我和多诺万•韦伯斯特一起去走滇缅公路找到这条路,已经是在13年前的事儿了。

我某种意义上是业余爱好者,或者是业余的翻译者。因为一些偶然的机缘,进入到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情景当中,然后多少做了一点事儿。怎么来看,我在这个事儿里面,都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主角。为什么还要坚持和大家来做一个分享,我想可能也是有几方面的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谈我是怎么和这样一条道路联系在一起的。在2000年初的时候,国家地理当时的图片总监伊丽莎白,问我能不能协助拍摄。他们已经在缅甸派出一支小分队,是由一个作者、一个女摄影师玛瑞亚·斯坦德,这两个人组成的。他们当时已经在缅甸快走到中国境内,说能不能让我去缅甸接应他们。把他们从缅甸边境弄进中国,然后在中国这一边再走完中国这一条路。我当时对这条路其实确实还是一无所知。

所以,那个时候我就通过当时的云南博物馆馆长郭靖先生。他就跟我说,他正好和戈叔亚是云南师大历史系同学,让我去找戈叔亚。然后我去找戈叔亚,戈叔亚就抽出一张破纸条给我画了一条路线,说这条路线要从内地开始走,要途径哪些地方,在哪几个地方,你会找到什么人,这些人可能会告诉你什么东西,你会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到什么样的场景,包括还有很多的像松山的战袍,像庐江这边的芒市人这些碉堡,还有很多一些战争的遗迹,其实当时还在。包括那时候还有这条拿石头子铺出来的滇缅公路的老路,而且基本上还可以通行。

所以,大家就是在那么一张破纸条的带领之下走的。我揣着这张纸,参加了一个中缅边境一日游,跑到缅甸的那一边,然后立刻脱团,没有参加他们那些旅游活动,就在那边开始等着这两个美国人出现。然后我因为还在北大那边工作,所以拿着北大的工作证,这样的话,把这两个很奇怪的美国人从缅甸弄进中国,包括还有两个缅甸人跟大家在一起,我还动用了一些北大的关系。那个时候,两个美国记者,从缅甸跑到中国来,还是比较勇敢的事儿。

在瑞丽休整了以后,我们租了两个月车,就开始沿着滇缅公路,一站一站的走,路过了很多当时的战场,包括松山、惠通桥、腾冲,最后走到大路以后,基本上没有战争的遗迹,相对比较快到了昆明。当时从瑞丽走到昆明开车的话,我们大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可能一天就到了,高速公路撑死两天就到了。但当时我们还是努力地在走这条老路,试图和当地这些曾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人能够有一些直接的接触。

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荒芜英雄路》,这就是从我个人的视角,看我当年带和两个美国人一起走这条路的经历。

当时实际上多诺万•韦伯斯特写这本书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了,他同时又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资深撰稿人,所以这个时候,国家就资助他再走一趟,能够对沿途的历史和人物和一些事件再做一些追访。而且在他原来书的系统理念,包括他后来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里,中国这一块是不占重要地位的。他的大部分的笔墨也还是涉及东南亚和缅甸、印度那边。

那个摄影师很powerful——永远是摄影师比作者要强大,因为她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在哪儿停几天,待多久,其实作者说了不算,都是这些photographer他们说了算。玛瑞亚·斯坦德又是一个很女强人的人,实际上多诺万•韦伯斯特在这一路都很受她的摧残,老觉得被折腾的很痛苦。

到了中国境内以后,开始玛瑞亚·斯坦德觉得其实没什么好拍的,因为中国和缅甸的对比其实很鲜明,中国一进到瑞丽你就发现,完全是一个小香港,或者是一个发达的小城市,很多的边贸生意,有很多的四星级酒店,街道也很平整,一看就是有现代设施的城市。他们当时在缅甸的很长路线中很多天,是要骑着大象在丛林里钻,而且每天都要住帐篷,所以那个状况反差很大,他们觉得在这样一个很现代化的一个中国的环境里,基本上不可能再看到好东西了。

但是没想到的是,我们在一路的基本上每一站,不管是芒市,不管是在腾冲,或者是在松山脚下的村庄,总能够找到当年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兵。如果你在这个地方稍微的停下来和他们当地人探讨、聊天,这些老兵就都浮现了出来,像蘑菇一样都出来了。而且这些老兵里面,很多都不是云南本地上,很多都是跨越整个中国从北方一路打仗,有些可能是一路逃跑,最终他们的归宿落到了云南滇缅公路沿线。当然现在还有好多归宿在缅北。包括前一阵子很著名的事儿,本来要移他们的骨灰,移回来,但是因为当地人的干扰。当地人有他们诉求,最终没有做成。

这13年中,老兵们可能一大半都走掉了。那个时候,我就见到了,比如说一个河北人,老先生名字叫董启超(音),现在我还记得,当时80岁了。他是从卢沟桥就开始打,沿路的各种南京保卫战他也打过,湖南的长沙保卫战他也打过,一路打到了云南,或者说逃到了云南。在云南这个地方,他又重新开始加入了远征军,他当过炮兵,参加过松山的战争。所以,这些事迹,这些人的出现,包括这里面还有一个叫卢采运(音),腾冲的一个老兵,那也是算里面最有文化的一位了,今年好像参加阅兵,他也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人物。当时我们去的时候,他还没有这么光辉。

这些人的出现,对那些原来代表很鲜明的美国视角和拯救视角的美国作者和摄影师带来了一定的的震撼。特别是当我们爬上松山看那些坑道的时候,这些坑道到现在居然还保存下来。包括我们去腾冲的国殇墓园,那个时候正好看见几个年轻的女孩在那儿拿着刷子重新刷这些墓碑,然后女摄影师看着这些墓碑,大概拍了两三个小时。后来有一张墓碑的照片就发在了过国家地理。

这是我们一起走的这条路的一个简单的回顾。当时我们在路上的时候,在山上遇见了一个放羊的老头,叫卢绍昌(音),我现在还记得。他就是和我们说起来,这条路就是他们当年小的时候修的,他们当初怎么拿着簸箕什么的,锤子在这边敲石头,来修这条路,那位老先生也70多了。但是他一辈子没有走出过这条路,他就在他们村子周边活动。所以他也搞不清这个路,是通到哪儿,他说他当年年小的时候看到有大鼻子的美国人,跑不过去,结果没过多久就变成小鼻子的日本人,跑不过来。那个地方属于后来被沦陷掉了,惠通桥以南都被日本人占了。所以这条路对他来讲,就是很简单家门口一条路,但是这个人后来在我们这篇文章里,包括在多诺万他的文章里面,都会反复的提到。我觉得他其实代表了那个时候很多的中国普通人,他们其实并没有很宏大的国家的概念、民族的概念。但是他们就是用自己的双手,修成了这么一条路。而这条路到现在,其实我想已经越来越少的路段能够通车了。

2

余戈:过去美国和英国人写的中缅英战区的历史作品忽略我们中国人。朱先生把作者从瑞丽带到滇西以后,这段踏访使得这本书里头关于滇西这一块留下了许多笔墨,尤其是第十七章以后。当然和我们期待的滇西战场,可能篇幅还不够,但是我觉得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本书是宏观的,全景的,对我微观的研究也很有用。光一个松山战役我就写了50万字,腾冲战役写到了70多万字。我是把滇西战场分解开,每一个点,我具体到每一天、每一地。我是希望用一种微观的、全息摄影般的,最大像素的来呈现,因为我觉得中国人为付出了这段历史,我们自己首先应该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尤其是过去,我觉得历史上有一个欠账,在很长时段时间,我们连知道都不知道。然后,90年代初,首先是由邓贤的《大国之魂》,才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段事儿。之后,才陆陆续续由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些专题片。但是真正说,进行微观细致深入的研究,应该是近几年的事情。

大家知道松山战役里有一个特别关键的作战,就是松山子高地的爆破。当时我们中国远征军实在是没办法突破日军环形防御体系,最后想了一个很古老的方法,就是在地下挖洞工兵进行漫长的施工,花了将近20天时间,挖下以后,填进去3吨的炸药,然后把松山子高地整体颠覆,相当于人造火山。这一仗是关键性的,撕开了一个口子之后,后面只打了17天,就结束了。这个里头写到颠覆松山子高地,到底这一战炸死了多少日本人?所有的资料都没有,就这本书里头,作者多诺万他写到了,42名。

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很确凿的。他应该是从当时的美军顾问那里留下的记录看到这样一个具体数字。当时子高地最初兵力是70多人,将近80人。那么颠覆它的时候,它的兵连大概正好是损失了一半。而且在颠覆以后,在土里头挖出来五个活的,就是震昏了的,也记录了。

再就是松山收复之后,大家知道,松山收复是9月7号,9月19号发生了一个特别著名的历史事件,史迪威被蒋介石赶走了。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候,是在美国,他已经离开了。他就专门来发个电报祝贺松山胜利,然后同时希望很快能看到腾冲的胜利。这就是在9月7号到9月14号之间。这是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两个细节。

其实,我想通过一张照片和大家一起看一下:这个书描写的这段历史,在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时间两年,也就是1942年春天,这个战场的开季到1945年1月27号打通中印公路,就是这么一个时间。最后达成的目的,就是修通了一条路。

大家看这条路不是线性的。中间这部分开始出现了分叉,这个部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看这个是密支那,在缅北,然后从密支那往南,这是畹町,就是所谓终点,这段路,从密支那到腾冲,过去有一条古道,但是不是公路可以过的,这条路后来是把重新扩展成可以通路的公路。一般来讲,从东边印度的雷多开始,然后到昆明的西关,这一条路,被命名为中印公路或者说按史迪威命名的叫“史迪威”公路。

这个出现分叉的这部分来讲,是北段,这一个是南段。那么,在这之前,就是这本书命名的滇缅公路是什么概念?1938年龙云在国防部提议,要修一条这样的路。因为当时,考虑到我们最终可能把东南沿海的所有的拓展通道,都要封掉。这样要修一条通到东南亚的路,由印度作为我们接收世界给我们物质援助这样的一个机翼,然后从这个方向进行工作,这条路应该是挺未雨绸缪。那么,1938年开始动工,1939年就通车,这条路滇缅公路是从昆明西关,然后经过保山,这是楚雄,这是掇山。然后过来以后,这是龙陵,芒市,畹町。然后到缅甸这条路,就叫做滇缅公路。就是由咱们云南集中修建的,为什么修在这个地方呢?修在这个地方以后,就可以到缅甸境内一条铁路就衔接上了,就是从南缅甸仰光这条铁路正好修到这个地方。

从仰光运到这个地方以后,卸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拿汽车源源不断往云南境内运送。这是缅甸大致的态势图,大家看到,三个红色都是进攻的日军。日军是从泰国介绍,或者先把那个仰光占领以后,分三路,我们在中国军队应英国邀请,然后从中入缅。基本上缅甸的中部以二百师我们的先头部队在这儿,阻挡一下就够了。基本没陷住脚,然后撤退。大家注意看,日军非常强有力,我们基本上是只有在同古稍微抵抗了10天,后面基本上被人追着逃跑。这也是第一入缅甸的情况。

也就是说,随着日军的第一次入缅甸,占领整个缅甸,这条路已经断了。缅甸境内的铁路和公路没了,一直追到哪儿?追到了这个位置,大家看,有一个蓝色的河流,这就是怒江,南北流向,里边这条河流叫澜沧江,这条就叫怒江。怒江上面有一个回笼桥,这个回笼桥当时成为这边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就是日本追到这个地方以后,我们把这个桥炸掉了。怒江环境特别美,怒江是一个很深的峡谷的一条河路。日本部队,兵力并不多,大概只有三四千人,追到这个地方以后,当时怒江的流急,再加上下面之深,他要是继续进攻的话,桥炸断了,就很困难了。这样我们阻援部队及时赶到了对面,同时阻击,这样就在怒江形成了对峙。

这是抗战中的一个特别关键点,等于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当时日军独断了这个桥,他的主战部队一过去以后,首先就把保山拿下了。因为保山当时没有中央兵,只有龙云的外甥在那儿,而且只有一个旅,而且龙云的外甥根本就守不住,他自己已经开始在保山放火了,抢商人的东西了。所以云南很快丢掉。那么,很快,昆明这儿丢了以后,那很可能就直逼重庆,重庆有可能迁都,当时有迁都计划,迁都到西昌去。所以这个桥和这边历史还是很关键的,然后这边历史就在第一阶段,就算告一段落,然后就是第二阶阶段。

第二阶段就开始反攻。这个推动的的人就是史迪威,史迪威是这段历史,如果说第一贡献,就是他了。这边历史我觉得不管怎么样,我们觉得抒写这段历史,我们就不能忘记这么一个人物。这个人也是这个书里头核心的主人公,就是以他写的。大家可以看,以大概地图上这条蓝线为分界,这个战场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也就是我们国土上发生的,这个叫滇西的部分。发生在缅甸北部这部分,就叫缅甸部分,也就是滇缅,就是指这个意思。

这两个战场都是我们中国人,只不过这个部队,一般泛泛的称中国远征军,但是具体如果说专业一点,在咱们滇西这一部分,主角叫中国远征军。在缅北从雷多开始,进入缅北然后散攻日军这个部队叫中国驻印军。名称上有点区别,主要是基于一个很敏感外交的原因。因为在滇西来讲,这是我相对内地来讲,是我们的边关,我们叫远征,另外还要打出国门,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在朋友的地盘上,我们的军队借了朋友也就是盟军,英国的人民币,印度的地盘上,我们再叫远征的话,征到朋友地盘上不好。所以,叫驻在,所以叫中国驻印军,这是名称的含义。这两支部队,史迪威给它们分别命名为X军、Y军,“X+Y”这场战争就是打通这条路。那么会师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叫芒友这个位置,实现了会师。等于是说,双方各完成了一半任务,缅北中国驻印军完成的是在两个河谷,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扫荡日军18师团,滇西远征军是在滇西这一块相当于台湾大的这块沦陷地,歼灭日军56师团收复滇西。滇西战场的主要三个战场是腾冲、龙陵和松山,我的研究实际上在局限于这一块,我以三个点,也就是以松山、腾冲和龙陵完成一个三部曲这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我不准备再写。因为,缅甸这段历史,中国驻印军里面有大量的知识分子,还有美国人的记录也很完整,就是相对来讲史料丰富一点。就是对这段历史想遗忘也不太容易,但是滇西这一块,过去还是留下了东西相对来说少一点。所以说,我想还是带有强调性在抗战胜利70年这样一个当口,这个事情做完,我觉得对我来讲是一个量力而行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对这本书的一些了解,以及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和这段历史的一个关系。希望能跟大家建立起读这本书一个宏观的认识。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入门书,为什么?因为它是宏观,它是全景,如果说上来拿我那个书看,有时候可能会有一点,因为它写的太细,另外写的又是过于专业,人看来有点枯燥。如果说,你想看一个有全景图是怎么回事,而且这种全景图是一个权威作者,他把大全景中的要点他也都选的也比较好。另外朱先生的贡献,使它的镜头还没有那么偏薄,只盯在美英的这一面,还看到了我们中国人为战争的付出。我觉得相对来讲已经比较公允了,那么在这个书的基础之上,另外这个书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受美式的这种文笔训练,文字是非常漂亮的,它是一个带入感很强的。

由这个书做入门,这样就能对这段历史建立起一个宏观印象,然后再进入,这样头脑中就清晰,不会乱。如果再有可能,带上这本书,去一下滇西,去看。我相信,这段历史是和内地很多历史战争都不太一样的,它是经得起你落地的。比如说,内地抗战,一提起来,上海、淞沪啊,长沙会战、衡阳,你今天到现场去以后,你是唤不起那个历史感的,因为确确实实沧海桑田完全变样了。但是,在滇西,还是可以的,就是你可以看到战争留下的遗址、遗存,保存的面貌。另外,它特别风景秀丽,人文也有很特殊的一面。朱先生讲了,他第一次来给这个作者做导游,走过那些地方,确确实实非常值得一去。我觉得这是一个无论从你想深入了解,还是仅仅一次性的短暂了解,都应该去看一下的地方。

文章来源:东方历史沙龙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