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简介】 历史战役】 【历史人物】 【抚今忆昔】 【援助老兵】 【图片集】 【留言板】 【远征军忠魂馆】 【返回首页 

印 度 之 旅

>> 返 回

作者:戈叔亚

印度之旅(三)蓝姆迦驻印军墓地

我最大的遗憾
  蓝姆迦是中国的抗战中最大的海外秘密军事训练基地。尽管我两次来到这里考察,但是都非常不尽人意。原因就是印度绝对不对外开放他们在蓝姆迦的军事基地!如果在申请签证时写明是探访蓝姆迦营地,很有可能是拒签;偷偷来考察,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去年来时,本地司机在和蓝姆迦印度军营的卫兵交涉,说我们要寻找中国士兵的墓地。这样,我们就幸运地进去了。

第一次在一位熟悉这里情况的本地司机的带领下,以寻找中国军人墓地为由,说服了一个营地的守门的士兵开着车进去了。但是根本不敢下车拍摄而仅仅是在车上用小相机偷偷地拍摄,而且很快就被上前来盘问的军人赶了出去,他们说,中国军人墓地根本不在里面,还是在外面!我们呆在营地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那次我把我拍摄的照片给了三位驻印军老兵辨认,他们一直认为,那就是他们的蓝姆迦营地的营房。

2009年4月的这次考察我原本认为在印度朋友的带领下,可以堂堂正正考察和拍摄,结果没有想到情况更糟。甚至连司机和华侨朋友也不敢再以“寻找中国军人墓地”的理由再闯印军营地了。另外是帮助我们的印度商界的朋友无法打通有关的渠道,我们考察的日期又逢戒备森严的印度大选。这样使得我们仅仅只能在车辆行进的公路上,偷偷对着军营拍摄。

关于在资料上搜寻蓝姆迦营地的困难和第一次的寻访营地的情况,我已经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和我的博客上,所以就没有在上篇蓝姆迦的文章中重复了。

结果,上篇我写的考察蓝姆迦营地的文章贴出去以后,许多网友很失望,有些认为我是为了骗取更多的点击数量而用了“名不副实”、“哗众取宠”和“故弄玄虚”的题目。

对此,我对这些网友表示我深深的歉意。我两次寻访蓝姆迦营地都很不成功,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同时我也没有对我们看到的印军营房的情况和与老照片的比对进行再次的介绍。

为了平息网友的不满,我在这里再次进行一些说明。不过这样仍然可能遭致看过的网友的指责,说我总是絮絮叨叨而耽误他们的时间。

印度的蓝姆迦
  首先,印度叫做蓝姆迦(Ramgarh)的地方太多了。印度朋友阿龙说,Ramgarh(蓝姆迦)中的ram是住所的意思,garh是神的意思,古印度信奉众神,所以,现在印度叫做“蓝姆迦”的地方就太多了。

我们和许多老兵美国朋友经过查阅资料比对地图,最后终于锁定了兰契市(Ranchi)附近的“蓝姆迦”。在google earth卫星地图上,居然还标有“Ramgarh Base(蓝姆迦基地)”的字样。

已故俞允平老人和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杨毓瓖先生非常详细地和我说过蓝姆迦基地的情况,那里是土地干涸贫瘠的丘陵地带,树林灌木稀疏。基地非常庞大,有60平方英里。营地以团为单位,有的是平房,有的是帐篷,四周有围墙和铁丝网,每个营房都以第XX号营地(No.XX Camp)冠名(俞老人是第18号营地)。营区内有公路,营区外是蓝姆迦小镇和火车站。史迪威将军的孙子约翰·伊斯特布鲁克专门发来了蓝姆迦基地的示意图。最后我们分析,既然印度媒体只字不提这个基地战后的情况,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这里仍然是军事基地!现在看到沿途军营密布,说明我们的分析没有错误。

另外,蓝姆迦中国训练中心在当时就是一个秘密的基地。至今我甚至也没有从美国朋友那里得到过一张当年的营地的军事地图。现在的各种地图根本不显示蓝姆迦的详细情况,尽管google earth可以看到蓝姆迦(Ramgarh)的一些街道、公路和建筑,但是我无法利用过去的地图进行比较。

蓝姆迦营地新旧照片的比对
  在第一次考察印度之前,驻印军老兵杨毓瓖先生告诉我,当年他们的营房一部分是土木结构的,一部分是帐篷。他要我无论如何都要拍摄一些营房的照片拿回来给他看,他说,他们的营房很坚固,如果不是另建新房,营房是不会坍塌报废的。他说,他们的营地分布在公路和铁路的两边,营房的边缘还有一条河流,河流那边就是印度农村,晚上,河边常常传来印度老百姓的聚会的歌声。

图:现在的一个军营的大门口

图:当年中国军人在蓝姆迦

结果情况大家都知道了,去年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考察,尽管我们知道墓地不在印军营区的里面,但是我们仍然要雇请的当地司机到军营里面寻找,因为我们想看一看军营是不是当年远征军的营区。

司机通过和警卫交涉之后,我们进入了其中一个军营。我和小陈高兴地在车上窃窃私语不敢出声。军营里面非常庞大,院区内有是无数个都有围墙和重兵把守的一个又一个营区。透过围墙,我们看到了类似当年老照片上的砖木结构的老平房。

注意看老照片蓝姆迦军营和我两次在蓝姆迦拍摄的军营的营房,这样的建筑都是简易的公房结构,和印度传统的老百姓、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的西式建筑等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图:老兵辨认我们拍摄的蓝姆迦营房。左起 杨毓镶、戈叔亚、董钢、韦国良。

居住在昆明的驻印军老兵听说我们从印度回来了,几乎是奔走相告。他们派出还能走动的杨毓瓖、董钢和韦国良三位老人为代表,约我和他们见面,给他们做一个印度考察的报告。当看到我们拍摄的蓝姆迦印度军营时,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异常兴奋,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60多年前他们的营房!注意看营房的屋檐很大,那是因为印度酷热,房内没有任何电动的散热设备。平时大家都在屋檐下从事各种活动。





图:注意看,营房的屋檐很大,老兵说他们常常在屋檐下活动纳凉。

他们说,有一次,英国军官通知召集部队,他们要给中国的每一个士兵发放避孕和防止感染疾病的保险套。但是大家认为这是对中国道德操守的藐视,为了表示抗议,大家提出每一个人都不准去领保险套!!!他们记得的清清楚楚,那次讨论是否领取保险套的对策,就是在营房的这样的屋檐下进行的。

杨老先生两次都想和我们一道去蓝姆迦看一看他们生活战斗的营区,但是考虑的他八十多岁的高龄,我们都没有敢同意带着老人一同去。

这次在加尔各答,印度朋友交代了一位在兰契的他的朋友帮助我们走访营地,他反复交代给了酒店的司机如何带着我们进去。但是到了蓝姆迦,司机停下车来四处打听,结果仍然没有胆量带着我们“私闯”军营。我们只好仰天长叹。印度朋友尽到了他们的职责……

蓝姆迦小镇
  热闹非凡的蓝姆迦小镇。车顶上坐满了乘客,和我们在缅甸史迪威公路上看到的情形一样。

根据老兵回忆,当年的蓝姆迦小镇就是因为军营而兴起的,他们说在军营的外面,一些非常简单的印度人的窝棚就搭建在公路两边,主要是为军队承包一些建筑和杂活的商人和包工头的住房,还有一些小吃店,甚至还有山东华侨开的咖啡铺。现在山东人的店铺都彻底消失了。

而如今的蓝姆迦却异常活跃,人员众多,广告牌子鳞次栉比,各种大货车一辆接着一辆通过小镇。不过小镇的建筑看起来仍然比较简陋,没有高层楼房。现在仍然有火车通向蓝姆迦,而当年,中国士兵主要就是坐火车从阿萨姆通过加尔各答到达蓝姆迦军营的。从地图上看,这里有煤矿,沿途也可以看到偷运煤炭的单车队伍。我感觉,现在的蓝姆迦至少是一个交通要道。

小陈医生说,蓝姆迦现在的人口估计超过10万。

蓝姆迦中国驻印军墓地
  和不成功的探访军营正好相反,我们两次去探访中国驻印军墓地却都很成功。在蓝姆迦小镇的一处郊区,我们的车拐上了一条土路的岔道,路牌上面写着“The Military Areas(军事地区)”显示有一个墓地(Cemetery)。

岔道通向荒凉的稀少的灌木丘陵地带,四处空旷。行走了5-6公里后,远处看见孤零零地有一个有围墙的庭院,大约有两个足球场的面积。这就是我们千里来寻的中国远征军墓地。


大门的铁门紧锁,大门的招牌写着:

“中华民国驻印军公墓 何应钦题”

抗日远征饮丹心捐躯异域正义腾英灵有慰千秋颂

救国自卫洒碧血埋骨他乡浩气存忠魂得安万世钦

院内庄严肃穆,保护的较好。中央是纪念碑,上面写着“英灵赫奕”。两边有253座墓地。其中少部分都是墓志铭,书写着死者的名字、籍贯和部队番号。后面是灵堂,还有水井和门卫的房间。

墓碑上记录的烈士所在单位,有驻印军独立战场营、炮兵五团、炮兵三团、炮兵四团、驻印军总指挥部副官处、重炮十二团、三十师、新一军司令部、三十八师、军委会外事局等。有许多坟墓没有墓志铭。死亡原因都没有记录,死亡时间都是在1943-1945年间。我们估计,这些烈士可能是水土不服、各种疾病和事故死亡的,而不是战斗牺牲的。



图:新旧两张照片上的墓一模一样。


图:在墓地,印度记者也来了。就是他们报道了蓝姆迦中国军人墓地。

在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养子揭钧先生提供给我的战争照片中,有一张是炮五团第二补给连上士黄六溪的墓地,结果我们在这里真正看到了这位烈士的墓地。从老照片和实地对照,墓地一模一样,只是老照片这片墓地是在旷野中,没有围墙和庭园。

两次都是早上6点从兰契出发,赶到这里已经是中午最热的时刻了。我们在墓地里呆了很长的时间,仔细观看着每一个烈士的墓,阅读每一块墓碑上的文字。我们把手轻轻放在了被晒得滚烫的墓碑上,试图接收着烈士们从地下传递出来的信息。第一次来访回到昆明时,董纲老人说,当年他随着部队曾经到过这里扫墓。他说那时的确没有庭院和围墙,墓地就是在一片空旷稀疏的灌木荒地上。

实在热得耐不住了,我和贸促会的小范都跑到灵堂里休息,小范把一些卢比分发给了守墓人阿蒙,表达我们对他们的谢意。阿蒙和我是第二次见面,显得格外的亲切,他把我们给他的大票子和小陈医生换成了小票子,说是要平均分给守墓的每一个人。

而凤凰台的曲韵、小樊和小韩仍然顶着印度酷热拍摄,我看着他们被烤得几乎就要昏了过去。



图:墓园灵堂









图:没有墓碑的墓

据不完全的统计:1942年第一次远征缅甸时,战斗和撤退死亡人员到达五万,1943-1945年收复缅北战役中,驻印军阵亡的将士在一万五千到二万人之间。另外,在收复云南的战役中,中国远征军死亡的将士也有二万多人。几个数字加在一起接近十万人。

守墓人是附近农村里的几个农民,其中为我们开门的是一位壮实的中年汉子,他说墓地是台湾派人来组织当地人修缮的。现在台湾人每月发给他1600卢比(合320元人民币)的工资看护。

两次我们都和陈医生母子一同烧香,烧纸钱祭奠了烈士。

有关这座墓地的详细情况,请看加拿大一位华文报纸的记者捷克佳(Jack)博客的有关报道。他在下面的网址上,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这个墓地修建和以后修缮的情况。陈太太刘阿姨也和我们说到了这篇报道中的张其勇先生,他原来就是印度华侨,参加修缮墓地后他侨居加拿大了。

捷克佳(Jack)博客:http://blog.jackjia.com/?p=10841

蓝姆迦墓地全部墓碑上的名字如下,让我们记住这些永远不能回家的人!也记住这里还有更多的没有名字的墓穴。如果有网友知道其中烈士的名字,请及时和我们联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陈志文记录)

炮四团一营二连无线处军士 潘义球 广西修仁县

炮五团一营部级连 许伟业

中国驻印军炮四团 王叙昌

军士委员会外事局翻译官 胡家韶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 副官处 李应柏

炮五团第二补给连 上士 黄六溪

炮三团 第四连 五万发

炮五团一营营部下士 梁章举 胡超

中国驻印军 通信军士 冯荫德

陆军战车兵少校 杨进儒

驻印军战车训练班 副主任 唐铁成少将

陆军新编第三十师 山炮第一营第一连少校连长 王开圣

陆军新一军司令部 准尉 司书 焦涵强

中国驻印军 总指挥部 参谋处 少尉司书 史荣源

中国远征军 辎重汽车六团 工程连 蒋明荣

中国驻印军 战车保养第二连 上士 陈才

中国驻印军 战车保养第二连 下士 黄光明

中国驻印军 战车保养第二连 中士 周醒民

湖南湘潭 许泉明

陆军战车兵中尉 周建中

重炮第十二团 特务连 上等兵 李春才

中央军校 十四期 一总队 炮兵上尉 冯肇元

中华民国驻印军 新编三十八师 上校 参谋处长 杨立庭

中国远征军 新三十八师 驾驶军士 柳斌

四川射洪 胡清山

中国驻印军 三十八师 八十九团 倪君德

山东平度县 李殿臣

中国远征军 新三十八师 军官队 陆军上尉 翦斌奎

陆军军医 朱尧林

山东平度县 新河镇 东张家村 宿肇孔

印度老人的回忆和墓地旁边的印度农村
  这次我们去找守墓人阿蒙,特意采访了一位见到过中国蓝姆迦军训的士兵的印度老人,他就是阿蒙的父亲,有90多岁了。老人看起来干瘦矮小,但是精神还是特别好。当他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时,目光开始闪烁,马上叽叽咕咕地比划着说了起来。他和小陈医生使用印地语、然后小陈用英语告诉曲韵小樊,然后他们在再汉语告诉我和小韩……

尽管老人说得很多,当然我一句也听不懂,通过复杂的翻译,我仅仅知道老人说,那些年来了许多中国兵在这里训练,他们就住在路边现在印军的军营里。我们从公路的岔道进入墓地的空旷场地就是原来的训练场。有一次中国兵和美国人发生了矛盾,双方打了起来,好像还开枪了。后来那位肇事的士兵受到了处罚……

  守墓人阿蒙就住在附近的村子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了印度的农村。由于天气太热,野外几乎没有一个人,当然也就看不到农民在地里劳作的情形。印度大部分地方在雨季到来之前都非常旱,也没有看到庄稼生长的情况。人们都在村子里阴凉的地方闲聊,看到外国人,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但是他们并不围观喧哗。村子的小道上铺设着柏油,不时有微型车、摩托车和单车行驶。所有的女人穿着传统的印度服装,非常鲜艳。村里的房屋比较低矮,但是没有茅草房。

返回查看:印度之旅(一)                     返回查看:印度之旅(二)

(版权说明:本文经戈叔亚先生同意,授权中国远征军纪念网转载自戈叔亚先生 凤凰网博客,版权为戈叔亚先生所有。请勿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欲转载本文需征得戈叔亚先生同意方可。注:本文转载时照片略有删节。)

  
CopyRight©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渝ICP备07002624号 电子邮件:cn-yzj@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