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一个远征军老兵的返乡策划
2012-11-19 09:43 中国远征军网

一个远征军老兵的返乡策划

邱联远回到广东后受到当地隆重接待 供图

  他是广东籍远征军老兵,70年前,因为伤病滞留在了云南德宏。近日,因为网上的一段视频,邱联远被媒体发现。

  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成为了一个宣传的由头。在此类文化宣传方面非常欠缺的佛山,媒体、政府、民间组织等各方力量迅速介入,共同促成了老兵的返乡策划。邱联远,这个被忘却70年的异乡人,此刻忽然成为广东当地的一个时代符号,并吸引着无数眼球。

  老兵时隔42载终返乡

  前来迎接的族人、乡亲实在太多,热烈鼓掌的人群将中巴车围得水泄不通,从村口到村委会这段不到50米的路,足足开了5分钟。

  “家乡!我返来啦!”26日下午5时57分,当载着远征军老兵邱联远的中巴车驶到佛山顺德龙江南坑村口时,望着面目一新的村庄,邱联远喊出了这句话。

  前来迎接的族人、乡亲实在太多,热烈鼓掌的人群将中巴车围得水泄不通,从村口到村委会这段不到50米的路,足足开了5分钟。

  10分钟后,在热情的族人与乡亲的簇拥下,老人来到族人邱礼章家中,径直来到祖宗牌位前,上香磕头,认祖归宗,“各位先人,阿联返来啦!”

  “只要能返屋企,再累我都唔惊!”为了这次重聚,95岁高龄的邱联远历经了12小时的漫长旅途。但在他写满沧桑的脸上,此刻看到的只有兴奋与开心。

  此前,与顺德老家族人失去联系42年之久的邱联远,孤身一人生活在遥远的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昔马镇黄伞坡村一间四面透风的竹棚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志愿者拍摄的探访老人的视频被传上网。本月16日,老人的顺德乡音,通过电话传到了家乡。随后,在各方努力下,老兵邱联远的族人很快被找到,并通过打电话、看视频、认照片等方式确认了双方的亲缘关系。“我很想在有生之年返屋企睇睇!”为了实现老人的这个愿望,当地志愿者与顺德族人联动,最终促成老人返乡。

  网友下乡时发现老兵

  “老人讲粤语,在村里住了30多年了,能清楚地说出当年隶属部队的番号和首长的名字。这和以前发现的一些外省籍老兵情况类似。”

  邱联远被发现,颇富戏剧性。这一切,要从一个名叫侬正义的人说起。

  侬正义网名“滇西月”,系云南盈江县知名网友。在现实生活中,他是盈江县农业局的一名干部,平时有忙不完的公务,但闲暇时候,他始终在做着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寻找盈江县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

  今年5月13日,正在乡下做农业调查的侬正义突然接到一个小学老师的电话,对方说他回村照顾自己父亲的时候,听说邻村有一个老人,曾参加过远征军,周边人都知道他的事迹。如果老人仍健在的话,应该有90多岁了。

  听到这个消息,侬正义兴奋异常,当即联系老人所在村的一名熟人确认情况。经简单交谈,侬正义基本确定,老人就是远征军老兵。“他们说老人讲粤语,在村里住了30多年了,能清楚地说出当年隶属部队的番号和首长的名字。这和以前发现的一些外省籍老兵情况类似。”

  15日,处理完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后,侬正义和盈江网友“高山流水”一行乘车赶到昔马镇黄伞坡村老人的家中,并全程录了采访视频。

  深夜回到家后,侬正义便迫不及待地将视频上传到了网上。一天后,这段视频被佛山本地知名网友“胡祖信”在一个作家交流QQ群内无意之中看到,“老人一开口说话,我就听出这是正宗‘德语’”。

  16日下午2时38分,“胡祖信”通过微博发布了这段可能为顺德籍的抗战老兵视频,立即引起佛山日报等多家媒体及众多网友高度关注,先后被直接转发1430多次、评论500多条,如今累计转发已超过万次。

  媒体跟踪下的新生活

  电视台的记者开始对老人进行全程跟拍,拍摄他一天的生活。当天,老人一改往日的生活习惯——烧水做饭、在家休息,而是选择挨个去到村里的熟人家中,向他们报告自己的近况。

  17日下午,两名佛山本地媒体的记者,千里迢迢“杀到”了邱联远居住的小山村里。

  老人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闻风而来的媒体记者越来越多,电视台的、广播电台的、报社的,最多时,在老人简陋的小屋前聚集了20多名记者。他们长枪短炮地跟在老人身后,一举一动都不放过,甚至连他上厕所解手都有人跟着采访。

  奇怪的是,老人对此并不反感。曾有人问他:“这么多天一直有记者跟着,不嫌烦吗?”老人回答:“没事,他们来得越多越好。”

  24日上午,正在村民家吃早餐的老人,听说一会儿将有5名顺德电视台的记者赶到村里时,他当即撂下碗筷,赶回自己的破竹棚里候着,又是劈柴,又是烧水,敞开大门等待记者们的到来。电视台记者到来后,立即吸引来了大量的村民围观。老人拄着拐棍出门,和迎上前的记者握手拥抱。

  他们旁边,扛摄像机的人一边拍一边示意女编导调动老人的情绪,“爷爷,见到家乡人,你心里激动吗?”“激动,激动啊!”说完,老人嘤嘤地哭了起来。另外两名女记者见状,赶紧上前给了老人一个拥抱,三个人哭成了一团。此刻,围在门口观看的村妇都捂着嘴笑。

  第二天,电视台的记者开始对老人进行全程跟拍,拍摄他一天的生活。当天,老人一改往日的生活习惯——烧水做饭、在家休息,而是选择挨个去到村里的熟人家中,向他们报告自己的近况。“过几天我就要去广东了,来给你道别一下。”临了,老人还指着一直陪伴自己的两名女记者问熟人,“怎么样,我的孙女,漂亮吧?”一整天,老人似乎都不嫌累,不停地在村里游走。

  佛山顺德的宣传考量

  对佛山来说,发现这么一位具有光荣历史的老兵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因为佛山的经济已经足够发达,他们现在紧缺的,或许就是这样一些能够提高自己城市历史厚度的代表人物。

  老兵邱联远被发现的消息传回佛山后,老人祖籍所在地顺德龙江镇政府,立即派专人跟进此事,负责打理老人返乡的一切事宜。该负责人介绍,等老人回到佛山后,他们会在全镇范围内围绕老人进行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今找到一个活的抗日英雄,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对于老人回乡后生活的安排,龙江镇政府甚至下发了正式文件:鉴于远征军邱联远老兵的特殊性,龙江镇政府将对其作为“特例”进行帮扶,并将派人到当地探访慰问。如其愿意返回家乡居住,将协助其办理户口回迁手续,享受“新农保”医疗和“五保户”居家养老等低保生活保障待遇。

  根据目前的相关政策,这些补助包括90岁以上老人的津贴250元、低保补助350元,另外南坑村也会额外拨出补助,老人家一个月的收入将超过1000元。这将远远高于他在云南享受的60多元的低保费。

  “这些都要在老人家同意户籍转移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我们已和公安部门沟通,他们表示将一路绿灯!”龙江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不仅是政府,听闻老人回乡的消息后,龙江镇养老院也破例为老人预留了一个床位,而且顺德爱心人士表示愿意资助老人家在养老院的费用。

  “我们一定全力争取、协调,只要老人家愿意,就会让他在龙江颐养天年。”龙江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

  回家前的准备

  在医院里,95岁的远征军老兵一现身,“名人效应”立马显现,周围群众冲了上来,围着老人问这问那。而他就像明星开发布会一样,逐个回答“粉丝”的提问。

  因为回广东必须乘坐飞机,而老人已经95岁高龄,所以乘机之前必须做全身体检。

  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比自信的邱联远,对再次踏进自离开部队就再也没进去过的医院大门是一百个不情愿。但为了获得相关证明以便顺利登机,21日上午,归乡心切的他还是跟着志愿者踏进了盈江县人民医院的大门。

  在医院里,95岁的远征军老兵一现身,“名人效应”立马显现,周围群众冲了上来,围着老人问这问那。而他就像明星开发布会一样,逐个回答“粉丝”的提问。因为围观者众,竟造成医院楼层“交通堵塞”,最后不得不靠保安来维持秩序。

  第一项身体检查是抽血。得知老人是远征军老兵后,原本排着长队的人群,自动让出位置,让老人“插队”。而医生也是满怀崇敬之情,“您是远征军老兵啊,太伟大了!”由于过于兴奋,抽完血后,年轻护士竟忘了给老人压止血棉签,在医生提醒下,她才羞涩地给老人补上。

  随后的几项体检,也是一路绿灯,看病的人们都自动腾出位置,让老人先体检。

  临近中午12点,老人的体检终于结束。除有稍许的前列腺肿大和气管炎外,老人身体的各项健康指标均符合出行要求,符合登机条件。

  为了让老人体面地回家,盈江县志愿者还花了2000元为老人购买了全套名牌服装。这么昂贵的价格着实把一件衣服一穿几十年的老人吓了一跳,连声喊着“太贵了,太贵了”。

  解不开的乡愁

  是否再回来?老人已经纠结好多天了。他毕竟已经在云南生活了70多年,各方面都已适应。一旦回到炎热的广东,各方面必有诸多不便。最主要的是,离乡70多年,老家无论老人还是小孩,他都一个也不认识。

  25日,老人回乡的日子到了。清晨6时半,邱联远就起床了,比平常早了一个钟头。他说,一来因为前一晚不到10时就睡了,二来因为心情实在激动,无法睡得着。

  在族人帮助下,老人穿上了几天前志愿者帮忙置办的新衣裳、新皮鞋,精神矍铄。吃过早餐后,老人便一直与自发赶来的乡亲话别。

  很快,村里的景颇族乡亲身着节日盛装赶来了,在祝福歌声中,围着邱老载歌载舞,让老人家乐开了怀。昔马镇小学生鼓乐队也来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还送来了慰问金。

  9时整,在族人与乡亲的簇拥下,老人坐上盈江政府安排的专车。在热烈的鞭炮声中,车队缓缓驶出村口,老人透过车窗不断地挥手告别。欢送人群中,不少人眼眶红润、声音哽咽:“这次回去还回不回来了?”

  是否再回来?老人已经纠结好多天了。按理说顺德是他的老家,回家安享晚年再合适不过,这也是他的族人所希望的。但是,他毕竟已经在云南生活了70多年,各方面都已适应。一旦回到炎热的广东,各方面必有诸多不便,最主要的是,离乡70多年,老家无论老人还是小孩,他都一个也不认识。“所以这次我只回去几天,还是要回来的。”他这样回答问他的云南乡亲。

(文章来源《都市时报》记者 宋凯欣)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