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滇西抗战纪念馆:一个人的抗战纪念博物馆(一)
2014-05-04 10:03 中国远征军网


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堂三面墙上呈矩阵式排列的钢盔。正中的雕塑代表了抗战的主要力量
 
  用“心”收藏历史
 
  到腾冲,有两个地方值得且应该去——国殇墓园和与它毗邻的滇西抗战纪念馆。
 
  滇西抗战纪念馆2013年8月15日开馆,其前身是腾冲人段生馗于2005年在和顺古镇原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创办的滇缅抗战博物馆,2万多件藏品除了极少部分是朋友无偿捐赠,剩下的都是他自筹资金,从印度、缅甸和腾冲寻访购买得来。
 
  段生馗曾经有两个身份,游客眼中他是滇缅抗战博物馆馆长,当地人都知道他是腾冲农行的副行长。
 
  由政府投资的抗战纪念馆选址开建之初,段生馗对这个得来不易,占地26亩,即将有偿租赁自己所有藏品的纪念馆满怀期待。纪念馆外观结构选用了腾冲本地特有的“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制。花了10年时间收集的远征军名录被刻在纪念馆旁边一个水泥墙上。
 
  一进馆,迎面而来是三面墙上呈矩阵式排列的1300顶钢盔,气势恢弘,瞬间恍若看见隔着历史尘烟悲壮而行的1300名入缅远征军。这些不同制式的钢盔,是段生馗花了30多年时间、从老乡家里一顶一顶找回来的。他收藏的这些钢盔,足够武装一个团。
 
  段生馗还很善于用艺术再造、情景融入的方式布展。常用的手法是以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油画为背景,中间是硅胶,再配以大量真实的藏品文物,以及隆隆的炮声、飞机声的音效。这么做的好处是,历史不是冰冷的事实、枯燥的数字、乏味的讲述,而是鲜活的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展示,观展的人会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有几个艺术再造的细节很让人回味。在这段历史进入尾声时,有一个场景是这样布置的:一把日本刀和一支步枪组成一个代表“胜利”的英文“V”,旁边是一顶密密麻麻满是弹孔的残破钢盔。审查的时候,有人表示看不懂。段生馗解释说:“刀、枪的组合代表硝烟,钢盔代表为这场胜利献出青春和生命的所有远征军和盟军战士。”而相邻另一个场景,是不规则堆积的日军钢盔,“这代表日本侵略者的灭亡”。
 
  整个展览以一把钥匙做结语,这是从老馆沿用过来的。关于这把钥匙,有一个故事。“松山战役后,日军全部被歼灭,只有一个逃了出来,被老百姓俘获。为了保命,这个日本人自我介绍是日本地下军火库的保管员,而这把钥匙就是开军火库的。这个日本人成了战俘,但是军火库一直没有找到。”段生馗说,“村民们将这把钥匙连同这个故事一起卖给了我。我在松山收东西时,带着这把钥匙转了80多遍,却始终没有找到日本人所说的那个军火库。到底是日本人撒谎,还是被炮火遮掩了,钥匙是真的还是假的,不得而知。”
 
  “钥匙留了个悬念。表示还有更多和这段历史有关的藏品等待我去甄别、收藏。”
 
  孤傲坚守只为警示后人
 
  博物馆中的不少藏品,曾经是段生馗小时候和伙伴们玩打仗游戏的道具。“还记得我经常站在高处,身披美军军毯,手持残破的军用望远镜,手舞足蹈地指挥60多人的‘军队’,装备都是‘二战’时的军需‘物资’,‘下属’称我为‘馗司令’。”段生馗说,当时就有不下200件抗战遗留物品。
 
  后来同伴们各奔前程,段生馗曾想把所有的“装备”分发给每个人,但大家共同的意见是继续由他统一保管,兴许今后还能派上用场。
 
  上高中时,段生馗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收藏的介绍,虽然那时候流行的都是收藏邮票、烟标,但也足以让段生馗意识到自己收集的“二战”遗物也是一种收藏。从此,他开始有意识地到处搜寻各种战争遗物,开始是用东西换,也有老百姓主动送给他,后来就要用钱买了。
  
  真正开始了解隐藏在这些藏品背后的历史是在段生馗上大学时,随着知识面扩大,他有意识地选择和“二战”相关的书籍私下阅读研究,但是他能找到的所有中国近代史书籍里都没有关于滇缅抗战的内容,这和他儿时的记忆是完全相悖的。 
 
  尽管腾冲地处边境一隅,却是滇西抗战最为激烈的战地之一。腾冲是中国远征军收复的第一个县城,在战争中成为一片废墟。一位远征军的营长回忆说:“焦土抗战过后,腾冲每一片树叶上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弹孔,没有一栋房子可供临时避雨之用。”可见当年战况之惨烈。
 
  段生馗的家乡芒棒曾经就是战场,他的大伯段曰仁是国民党员,曾任当年腾冲著名的三支抗日游击队之一龙江游击队的队长。残暴的日本鬼子曾在段生馗的家乡龙江乡犯下滔天罪行:“他们死了不到三个人,却血洗了我们好几个村子,杀了200多人。”(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作者:李翊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