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山肚子”里的发射机房
2014-07-30 22:25 中国远征军网

 
发射机房铁门上方的五角星,是1949年后重新装修过的。本报记者 郭秋月摄
 
当时的发射台隐藏在群山当中。

  拐进昆明水泥厂左侧的一条简易公路,眼前是一座不高但雄伟的大山。要不是几根突兀的电线杆,没人会想去涉足,它不属于探险者想要征服的高处,也没有游客们向往的美景。
 
  谁都不会想到,这座山里隐藏着一座三层的钢筋水泥房,所有的建材全部来自国外。这就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广播电台—昆明广播电台普坪村发射机房旧址。
 
  在抗战广播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戴美政的带领下,昨日,发射机房旧址首次在媒体面前揭开神秘面纱。
 
  历史的画面,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再次重现。身处迷宫般的发射机房旧址内,似乎能感受到74年前的繁忙景象:外面是肆虐的炮火,里面是机器的轰鸣。这里传出的每一个电波,都可能慰藉历经战火磨难的心灵。
 
  厨房墙壁上的洞口通往发电机房
 
  戴美政站在公路上,指着面前的大山兴奋地说:“这里就是当时的发电机房!”众人纷纷张望,却找不出一点蛛丝马迹,戴美政有些得意地笑了:“这里肯定看不到啦,是建在山里的,隐蔽得非常好。”
 
  绕过围墙,走进敞开的大铁门,院子里堆满了各种杂物。一个妇女介绍说,这是他们老板的石材厂房。戴美政没有停留,径直往院子右上角的一间简易房子走去—那是石材厂的厨房。
 
  厨房的一面墙上多了块木板。同去的文物管理所负责人用手一拽,木板轰然倒下,后面是黑乎乎的一个洞口。戴美政探头看看,随后让大家将手电筒打开。大家小心翼翼跟在他的后面,沿着狭窄的楼梯往下走。
 
  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发电机房,顶部有7根横梁连接两翼墙体,底层有水泥立柱支撑楼层。戴美政介绍,该房间两层面积总计约120平方米,内室局部近年简单装修做杂物间使用过,但基本面貌未有大的改变。厨房的主人告诉记者,这个房间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抗战时期修建的防空洞。前几年,有人不小心从厨房门口掉进去摔伤,出口就被封住了。
 
  这么小的出口,怎么放进当时的发电器材呢?戴美政指着房间内一面凹进去的墙告诉大家,那里才是以前的大门,就面临外面的公路,“应该是机器全部运进来后才将大门封死,这样外面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当大家都在惊呼发电机房建筑雄伟时,戴美政笑笑说:“这不算什么,震撼的还在那边。”
 
  隐藏在“山肚子里”的发射机房
 
  戴美政口中的震撼,是指“山肚子里的秘密”—发射机房旧址。
 
  发射机房旧址位于发电机房的左边,外面已经被石材厂房包围。戴美政带着大家一直走到铁门前,他拿出手中的资料袋,高兴地说:“你们看,一点都没变,铁门上的红五角星都是一样的,这是1949年后重新装修过的。”
 
  作为抗战广播的研究者,戴美政早在2000年查找相关档案时,就知道当时的发射台建在昆明普坪村后山,“当时是全部用钢筋水泥建的,想着不会被破坏,但就一直没来找。”
 
  虽然没有动身寻找发射台旧址,但位于昆明人民西路94号潘家湾省广电局宿舍大院内的两层老楼,却在戴美政的呼吁推动下,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两层老楼,就是和普坪村发射台同时建设的播音室。
 
  “直到去年6月12号,那天刚好是端午节,我在家没事,就来到了普坪村后山找发射台旧址。我不找,现在就没人关注这些问题了。”戴美政有些失落地说。
 
  他在后山上绕了很多圈,询问当地村民,大家都不知道。最后发现有栋五六层高的房子,想上房顶看看,但这个请求被主人拒绝。戴美政反复解释,说自己只是想寻找抗战时期的广播电台旧址。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主人听后好奇地问:“你是不是要找石房子?在山肚子里的那个。”
  三尺厚的钢筋水泥 抵御敌机轰炸
 
  在楼房主人的指点下,戴美政来到了石材厂,果然找到了发电机房。当时他用手机光源往里看了看,确定这就是当年的建筑。
 
  “刚开始我以为这间房就是整个发射台的旧址,虽然觉得有些小,但又找不到其他建筑,就先汇报。后来我带着相关领导多次来察看,都没有其他发现。”戴美政回忆说。
 
  去年8月7号,戴美政和相关人员再次从这个小房间走出,有人意外发现了石材厂左上角的一道大铁门。推开铁门一看,里面别有洞天—原来这里才是当时的发射机房。
 
  发射机房有线路管道直通发电机房和后面的防空洞,曾经的整体建筑,因为出入口被封住而被迫孤立开来。当时为了抵御敌机轰炸,规定机房建筑用三尺厚的钢筋水泥,顶为弧形,虽遇五百磅重弹,可不致损坏。机房只有两头有门,两侧俱不开窗,几乎等同于地下室,这就必须要有换气设备及调温设备。
 
  昨日踏进发射机房旧址时,让大家惊奇的是,虽然长久无人使用,地板竟然都是干的,只有很少的地方有雨水渗入。机房内部很阴凉,楼顶上有不少长方形的口,戴美政介绍:那就是通风口。
 
  “发射台和潘家湾的播音室是同期建筑,也应该会申报成同样的保护级别。它的主体建筑保存非常完好,就是做个电台广播博物馆也是非常不错的地方。”戴美政高兴说。
 
  发射机房构造
 
  与发电机房相比,发射机房结构复杂,面积较大,初步测量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机房分为上下两层,底层在地下,各层现有大小房间数十间,左转右拐,犹如迷宫。
 
  正门进去后就是走道,走道过去是机房楼层大房间,即当年发射机主体设备安置处,单层面积约500平米。两道楼梯通往地下底层,分成多间设备室,最大一间约75平米,当年安置设备的长方形水泥墩、地脚螺丝仍然留存。
 
  发射机房内还有数条迂回曲折的狭窄走道,其中有阶梯走道向山体内高处延伸,出口处通往发电机房和防空掩体,现暂时封闭。半圆形拱顶上装有多个输电线铁架和绝缘瓷瓶,每个相距2-3米,应为当年输电线路旧物。
 
  发射机房正门顶部距发电机房十余米远,紧挨山坡还存有钢混结构长方形水池1座,池壁厚52厘米,面积约45平方米,应为当年所用的冷却水池。
 
  往事
 
  在昆筹设“强力广播电台”
 
  抗战时期,中国工矿业、商业、教育文化机关向西部大迁移。昆明地处西南边陲,且为国际交通路线之要隘,故决定为设置强力广播电台之据点。
 
  昆明电台的发射设备原筹划国内设计,但因抗战爆发,形势紧迫,国民政府决定,以广州装置未竣的英国产50千瓦中波发射机移设昆明。由于陆路运输不畅,只能取海路运至越南海防再转运云南。其间经历种种曲折,直到1940年2月,方将主要机件运至昆明,另外有7吨相关设备系从重庆经黔滇公路运入。
 
  要保护好这些来之不易的设备,当局多方踏勘,选定昆明西郊普坪村后山,两山夹峙之谷地为发射台地址,而播音室选定在昆明潘家湾。
 
  为抗战发挥重要宣传作用
 
  建好的昆明广播电台于1940年8月1日正式播音,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广播电台,直属重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相当时间、相当程度上取代重庆两台,为抗战发挥了重要宣传作用。
 
  1942年至1945年间,与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和反攻缅北、滇西的军事行动相配合,昆明广播电台播出了大量军事消息,并专门设置知识青年从军节目,西南联大校常委蒋梦麟等名家作广播演讲,动员爱国学生参加抗战。
 
  在日机频繁轰炸昆明的紧迫关头,按照对日空战要求,定时播出昆明广播电台呼号,为中国空军和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对日作战导航,保护昆明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高耸于滇缅公路旁的天线塔 如今也已消失
 
  目前,广播电台发射台旧址的其他建筑,如办公室、职员宿舍、材料室、子弟小学校舍、抽水机房、砖窑等,均已不存。同时消失的还有高耸的天线塔,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广播电台,其工事规模,现在只能遥想。
 
  据资料显示,当时的发射天线塔高185.32米,位于普坪村附近滇缅公路南侧。20世纪四五十年代,很远就能看到高耸于滇缅公路边的天线塔,堪称昆明西郊的标志性建筑。车辆行人从天线塔旁通过,印象长久难忘。
 
  新中国成立后,该台的发射机和天线塔后来移至昆钢平顶山,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东南亚广播的转播台。发射台旧址也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慢慢被遗忘在山体之中。

文章来源《云南信息报》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