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老兵行動

  援助老兵宣言:弘揚民族精神,喚醒被遺忘的良知,謹獻給昔日的英雄——遠征軍老兵。
  六十多年的風霜雨雪,曾經的勇士已經從當年的熱血青年變成白髮老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清貧中默默地走完或即將走完他們人生的最後路途,回首歷史,他們無怨無悔,儘管我們曾一度將他們遺忘,但戰士精神不會離去,當年反抗暴力反抗侵略的壯士們也不應該在歌舞喧囂的塵埃中悄然逝去。
  請原諒過去種種的遺忘與偏見,請原諒世人的疏忽。我們來的太晚了,許多當年的戰爭英雄已經無聲無息地離我們遠去,再想表達一點敬意和關懷都已不再成爲可能,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現在,讓我們行動起來,向現在健在人世、生活在偏遠山區的老英雄們進行互助,向英雄們表達我們的敬意和對他們的一點關愛,讓他們知道,如今有許許多多不相識的人在挂記他們、崇敬他們,將銘記他們爲歷史鑄造的功績。雖是微薄之力,但希望爲老英雄們的有生之年帶來被關注的、遲來的溫暖,讓他們感受到不被歷史遺忘的一絲心靈安慰。

轉自互助抗日老兵論壇資訊
● 雲南保山中興通訊公司員工互助滇西抗戰老兵活動,經過幾個月的醞釀,實地考察,協定,於2005年11月25日啓動,該公司在三年內將投入
100萬元互助保山市生活困難的抗戰老兵。。這是互助抗日老兵活動自2004年4月25日發起以來,迄今參加捐款人數和互助金額最多最高的一個企業。他們的加入,實際上解決了保山地區健在的288名老兵,生活窘困的現狀。也使得這項互助活動進入新階段和高潮期。

● 互助抗日老兵活動,之前的三個兄弟單位之一深圳民族先鋒網,因實際困難,互助活動難以繼續,互助名額借此將妥善轉到中興通訊公司員工互助活動中。

● 保山金水閣互助滇西抗戰老兵活動,活動執行之初得到一些朋友的支援,但絕大部分捐款來自楊建民先生個人,生意不景氣的時候,每月支付1萬的互助款梢顯吃力。所以,2006年1月起,金水閣互助老兵金額由每人每月100元變動爲每人每月50元。

● 自2006年1月起,保山288名老兵將每月得到150元的生活補助,合計金額:42,300元。

  1、〈北京互助活動〉名額100名,金額50元/人/月,每月支出小計:5000元。
  2、〈保山金水閣互助活動〉名額100名,金額50元/人/月,每月支出小計:5000元。
  3、〈中興通訊公司員工互助活動〉名額88名,金額150元/人/月,計:13,200元;名額200名,金額100元/人/月,計:20,000元;每月支出小計:33,200元。

歡迎、感動,向他們致敬!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參與幫助抗日老兵!


  健在抗日老兵實名錄——(雲南滇西部分)  作者:吳有春
  備註:一、此名單不含德宏州(不過,當時德巨集屬於少數民簇地區,落籍老兵極少);
  二、此爲2003年底之實況,此後又有哪幾位“不健在”已不得而知。在偏僻的山區,一個高齡老人的逝去,猶如秋後飄落的樹葉悄無聲息。

  吳大先,87歲,遠征軍第71軍28師師部上等兵,參加過松山、龍陵、芒市戰役。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小永村受鋪小組務農,喪偶,體弱多病,無固定收入。

  吳永朝,82歲,遠證軍第71軍保安營,防守惠通橋。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小永村受鋪小組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多數抱病在床,最大的渴望是能治治病。

  劉志聲,83歲,現居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板橋街。畢業於黃埔分校的滇西幹訓團,遠征軍第2軍9師27團團部指導室中尉。曾參加過收復象達、芒市和黑猛弄戰役。村人不知其參加過遠征軍,解放初任土改工作隊秘書、板橋街街長。自填表“遠征軍中尉”後,頓由“積極分子”成爲“專政物件”,長期監督改造,批鬥不斷。現每月480元生活費,多病行動困難。

  熊世超,83歲,原籍重慶,戰後落籍保山市隆陽區永昌鎮上水河24號。遠證軍第6軍36師直屬隊號兵,曾參加過騰沖遊擊和松山戰役,是首攻紅木樹2個幸存者之一。文革中挨批鬥,被疏散下放,重返鎮建築隊後一直住在簡陋偏棚,兩個兒子殘疾,兒媳無業,5人靠480元低保生活,但他很滿足。

  陳新林,又名陳群,85歲,原籍四川江津,遠征軍招待所上尉所長。因“舊軍官”妻受牽連,于文革期間投緬共領導的人民軍,1995年再婚落籍保山,無子女,現居隆陽區永昌鎮如意巷三川房産公司1-2-201。

  揚世雄,85歲,遠征軍第71軍軍務處中尉,參加過松山戰役。57年劃爲右派,只到1976年才結婚,從城關建築公司退休,月退休工資210元。現居保山市隆陽區永昌鎮如意巷14號。

  李明順,89歲,原籍湖南赤陽。遠征軍第2軍某部班長,曾參加過松山、龍陵、芒市戰役。保山市隆陽區辛街鄉辛街村南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崔繼榮,又名萬發崔,原籍河南,遠征軍第2軍某部班長,曾參加過緬北抗戰和松山戰役。現保山市隆陽區辛街鄉辛街村五組農民。

  吳正春,81歲,遠征軍第53軍某部士兵,曾參加過騰沖戰役。現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老寨農民,無固定收入。

  王殿才,88歲,原雲南24師3團3營10連排長,曾參加過松山戰役。現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羊邑村大寨子農民。身體極差,靠拐棍也只能行走數步,老伴90多歲,無固定收入,生活極困難。

  李文財,87歲,遠征軍第71軍87師261團2營5連士兵,曾參加松山、龍陵戰役並受過傷。現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鄉石梯村務農,無因定收入,生活困難。

  陳金劉,又名劉國強,88歲,原籍貴州定番縣,遠征軍某部士兵,隊伍至畹町準備入緬,聞日軍將入境即頓時潰散,後落籍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鄉石梯村至今。

  施炳安,78歲,原籍四川,遠征軍預備2師4團某部上等兵,曾在騰沖打遊擊,參加過騰沖戰役。現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左所村下施家小組務農,無固定收入,家境極爲貧寒。

  施全安,85歲,遠征軍第71軍保安營中士班長。現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左所村下施家小組務農,無固定收入,生活困難。

  餘興高,又名高啓先,78歲,遠征軍預備2師某部戰士,曾參加過騰沖戰役。河南起義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120團,赴朝作戰時任連長。1956年復員回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左所村上施家務農。每月補助70元,生活特別困難,房屋破敗得無法入住。

  張人能,94歲,原籍四川,遠征軍第2軍某部代理排長,曾參加過松山戰役。戰後落籍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一村務農,現已完全失聰、失憶,行動需人攙扶,生活不能自理,無固定收入,生活特困。

  張丙善,82歲,遠征軍第71軍保安營士兵。現在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一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孟存美,又名李有根,76歲,15歲從軍,遠征軍第71軍28師84團1營2連上等兵,在松山戰役中受傷離隊。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一村務農,獨自生活。

  張壽和,79歲,遠征軍第6軍預備2師某部上等到兵,曾參加過松山戰役。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一村務農,無固定收入,生活困難。

  張子文,87歲,畢業於黃埔軍校13期,遠征軍第71軍獨立炮營中校營長、中國遠征軍長官司令部中校參謀。抗戰勝利後脫離部隊到保山第一中學教英語。反右時成爲“一言不發的右派”,從此在獄中度過了20年。現居保山市第一中學宿舍。

  李儒,又名劉彬儒,85歲,原籍四川,原遠征軍第71軍排長,松山戰役負傷轉後方醫院治療,痊愈後落籍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一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家境清貧。

  張元稱,小名老四,84歲,昆明工業學校工程專業,抗戰爆發後改入軍校,畢業後任遠征軍第54軍某部炮連少校連長,參加過騰沖戰向。戰後回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鄭官村小板橋務農。長期以“歷史反革命”受到批鬥、管制。終生未婚,現靠侄兒侄女接濟生活。

  花中奇,81歲,遠征軍所屬龍潞遊擊隊戰士,怒江以西淪陷期間多半活動在龍陵、潞西一帶。戰後回鄉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一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李貴先,小名小三,78歲,遠征軍第16衛生大隊士兵,從事戰地搶運傷員工作。擡過傷員無數,記不清了。現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鄭官村小板橋務農。

  趙癸,小名老四,78歲,遠征軍橋梁破壞處中士警衛員,曾目睹了惠通橋炸毀。錦州起義不久回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鄭官村小板橋務農。歷次運動受批鬥,家屬子女受牽連,無固定收入,生活清苦。

  李成欽,小名自來,91歲,遠征軍第71軍88師直屬隊防毒連事務長,參加過松山戰役,左腳受傷。曾跟隨過李根源。現居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鄭官村何家莊,曾任過30多年會計。

  楊徐,又名徐定良,85歲,原籍四川同南縣,遠征軍第36師107團某連中士,參加過騰沖戰役。部隊撤走時因病留下,給人幫工,後落籍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鄭官村。

  王美成,小名祖華,81歲,遠征軍班長,參加過騰沖戰役,瓦甸戰鬥中受傷。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有德村八大營務農。喪偶,獨自在守山窩棚“安度晚年”,原來每年有200元報酬,近來已無分文。

  朱葛亮,97歲,原籍河南西花縣小豬莊,遠征軍某部重機槍連機槍手,參加過松山戰役。戰後落籍保山市隆陽區漢莊鎮中沙河務農。無固定收入,但生活免強可以。

  張金劉,又名王文生,84歲,原籍河南灰縣,遠征軍第53軍116師平車炮連戰士,參加過騰沖戰役。戰後落籍保山市隆陽區漢莊鎮沙河村務農。喪偶,有子女6個,生活不輕鬆。

  魏珍賢,又名魏光武,90歲,遠征軍第71軍36師某部班長,參加過海婆山、大塘子、齋公房和騰沖攻城戰鬥。戰後落籍保山,住隆陽區永昌鎮東門街1號。原先領15元退休工資,近些年已無。

  鄭海彬,87歲,原籍四川富順縣,遠征軍第71軍軍部運輸連士兵,參加過松山戰役。戰後落籍保山市隆陽區永昌鎮杏花村務農。和配偶子女關係不好,靠每月30元老年低保生活,多數每天只吃一頓飯。

  肖學成,81歲,滇軍第10軍44師84團2營戰士,駐守紅河,與入侵越南日軍對峙,在東北起義後編入第4野戰軍,參加過抗美援朝,脖子受傷。保山市隆陽區永昌鎮王官村務農,月有70元補助。

  李國成,84歲,原籍河南,遠征軍第71軍88師203團1營1連中尉排長,參加過松山、龍陵戰役。戰後落籍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楊三寨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生活十分艱難。

  張連,85歲,第60軍184師871團少尉偵察員,駐守紅河,曾到越南卡房、帕沙、遮蘭對日軍實施偵察。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蒲縹村務農。喪偶,跟小兒子生活,無固定收入,受兒媳虐待,想吃不得吃,有病不給看。

  楊慶昌,81歲,畢業于成都黃埔分校,教導隊上尉教員,參加過湖南衡陽戰役。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雙河村下仁河務農,文革受整,喪偶,每月領25元的統戰補貼,生活很巴緊。

  楊盈光,82歲,遠征軍36師123團戰士,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兩眼井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金大剛,78歲,遠征軍某部搜索連中尉,駐守雙虹橋渡口。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楊三寨務農,無固定收入,生活困難。

  王立國,87歲,遠征軍36師108團士兵,保山市隆陽區丙麻鄉穩魚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董文富,82歲,遠征軍第71軍保安營士兵,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磨掌村務農。

  盧應林,82歲,原籍貴州會水,遠征軍36師108團戰士。騰沖縣曲石鄉打苴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宋治邦,87歲,原籍湖南華容,遠征軍177醫院上尉軍醫。騰沖縣荷花鄉雨傘村務農。

  胡自坤,81歲,畢業於黃埔分校的滇西幹訓團,遠征軍預備2師5團1營2連任中尉指導員,參加過老草坡戰鬥、象鼻嶺戰鬥、來鳳山戰鬥和騰沖攻城戰役。受傷後回騰沖縣馬站鄉興隆村胡家灣,創辦“胡家小學”並任校長。肅反時判刑5年,從此失去工作。無固定收入,生活困難。

  趙家有,85歲,遠征軍預備2師某連上士班長,參加過騰沖戰役。騰沖縣馬站鄉保家村面街二社務農。文革中被揪批鬥。喪偶,無固定收入,單獨住,吃飯輪流到3個子女家,有病卻無錢治。

  徐有林,78歲,遠征軍預備2師5團下士。騰沖縣曲石鄉佑士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郭有進,80歲,遠征軍某部士兵。騰沖縣固東鎮順利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陸朝茂,80歲,遠征軍預備2師4團上士班長。騰沖縣曲石鄉大壩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張光華,84歲,原籍四川達縣,遠征軍預備2師4團2營機2連重機槍手,曾在騰沖打過遊擊,參加過騰沖收復戰役。打鷹山戰鬥中負重傷。落籍騰沖縣猴橋鎮箐口村黃金黃壩務農。被視作“國民黨殘渣餘餘孽”長期受歧視,老伴已故30多年。月有30元老年補助,年老多病,日子過得很窘迫。

  楊成濟,79歲,原籍貴州長子雲,遠征軍預備2師下士,戰後落籍保山市騰沖縣古永鄉膽紮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劉錫安,85歲,原籍貴州凱裏,遠征軍預備2師排長,戰後落籍騰沖縣界頭鄉永勝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毛德昌,80歲,遠征軍預備2師5團1營中士班長。騰沖縣界頭鄉永安村尹家寨務農,無固定收入。

  葉進才,85歲,原籍陝西紫陽,遠征軍36師108團上士。戰後落籍保山市騰沖縣界頭鄉黃家寨務農,無固定收入。

  胡國厚,85歲,原籍湖北襄樊,遠征軍第71軍新編28師某連上士。戰後落籍保山市騰沖縣界頭鄉橋頭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羅興明,84歲,原籍四川宜賓,遠征軍36師108團副班長。戰後落籍保山市騰沖縣界頭鄉永安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張品書,82歲,遠征軍預備2師5團2營4連機槍手,在騰沖打過遊擊,參加過寶鳳寺、雙河、老草坡戰鬥,負傷。騰沖縣馬站鄉三聯村大河一組農民。無固定收入,5口之家僅1個全勞力,生活十分艱辛。

  李大純,83歲,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分校,新3軍36團排長,抗日期間參加過長沙會戰,湖北通城戰役、江西贛北會戰、高(安)奉(新)戰役。頭顱至今留有深深的彈痕。1948年回騰沖參加縣自衛總隊,1949年底率常備分隊起義。解放後,政治遭遇不幸,身心備受磨難,失去工作,沒有收入。1979年雖然榮譽得到恢復,但只得過200元錢。面對人生的苦澀,他很樂觀開朗。現居騰沖縣騰越鎮白果巷36號。

  郭自益,83歲,騰沖淪陷後投大理幹訓團,一年後分到遠征軍第11集團軍司令部第二工作隊中尉隊員,派往滇康緬特別遊擊區參與中緬邊境一帶安全及與駐印軍的聯絡工作。現居住在騰沖縣騰越鎮光華西路222號一幢搖搖欲墜的臨街老屋內。左腿因意外事故炸斷高位截肢。面對老們患精神病,兒子、兒媳下崗,每月靠擺攤刻章及領取260元低保金,以不足千元維持6口之家生計,生活很艱辛。

  吳樹明,84歲,原籍四川潼南,遠征軍第71軍某部士兵。戰後落籍保山市騰沖縣滿邑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盧彩文,80歲,騰沖淪陷後與同村青年偷偷報考上黃埔軍校第19期滇西幹訓團,一年後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二科少尉參謀,派住騰沖從事收集日軍情報的工作。反攻前夕因身份暴露,調往芒市“別動隊”做先遣工作。戰後申請離隊回家教書。這段經歷,招至了多次的挨批鬥。現居騰沖縣騰越鎮觀音塘249號,靠每月1100元退休金,不時寫寫畫畫,他覺得晚年的生活是充實與滋潤的。

  許憲雲,80歲,遠征軍第11集團軍某部少尉,騰沖縣大董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李正禮,81歲,原籍騰沖,遠征軍第11集團軍某部中尉,現居住在德宏州梁河縣商業食品公司宿舍內。

  江春楷,83歲,原籍騰沖,遠征軍預備2師中尉,現居德宏州梁河縣河西鄉務農,無固定收入。

  張有統,80歲,當年進深山躲難遇打遊擊的預備2師,被接受參軍並送往黃埔分校滇西幹訓團受訓,一年後擔任遠征軍第71軍少尉特工派回騰沖收集敵情報。長期以來,他對鄉鄰以至父母都隱瞞了曾是遠征軍情報官的身份,因之也躲過了歷次運動受迫害之劫。爲此他很得意。現居騰沖縣小西鄉馬常村義恩巷59號的他,儘管還擺脫不了生活的艱辛,但他說,想想騰沖攻城時那些嘴上還嚼著飯就死去的士兵,我還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許本楨,82歲,黃埔軍校第19期滇西幹訓團畢業,遠征軍某部中尉。騰沖縣小西鄉務農,無固定收入。

  郭周賢,82歲,黃埔軍校第19期滇西幹訓團畢業,遠征軍某部上尉指導員。騰沖縣瑞滇鄉早坡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申拔群,82歲,原籍四川,遠征軍預備2師輜重營少尉副官。騰沖縣曲石鄉小壩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恩林,81歲,遠征軍第11集團軍政治部少尉隊員。騰沖縣小西鄉石牌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在景,85歲,黃埔軍校畢業,遠征軍第11集團軍學兵總隊4團1營1連少尉排長,曾隋同到過駐印遠征軍訓練基地蘭姆珈。現居騰沖縣騰越鎮環城南路4號,月退休金1400元。

  楊式政,81歲,黃埔軍校第19期滇西幹訓團畢業,遠征軍第11集團軍總總司令部參謀處少尉情報員,參加過瓦窯雙山戰鬥。騰沖縣小西鄉上馬常村務農。各次運動受整,無固定收入,面對窘迫生活卻充滿樂觀。

  黃泳裳,78歲,遠征軍第11集團軍直屬滇康緬遊擊隊中尉副官。住騰沖縣騰越鎮環城東路,無固定收入。

  潘發安,82歲,原籍貴州開陽,遠征軍第54軍198師594團上尉。戰後落籍騰沖縣打苴鄉新羅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譚定有,84歲,原籍貴陽,中國駐印新1軍某部下士,曾經歷緬甸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戰役。戰後落籍騰沖縣新華鄉龍井山務農,無固定收入。

  周成德,85歲,原籍四川南充,遠征軍預備2師某機槍連上士班長。戰後落籍騰沖縣新華鄉雙龍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肖之榮,81歲,原籍騰沖,遠征軍某部中尉。德宏州梁河縣河西鄉萬樂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鄧有發,81歲,原籍四川西陵,遠征軍駐印新6軍150團某連下士。騰沖縣新華鄉龍井山務農,無固定收入。

  羅澤華,84歲,原籍四川高縣,遠征軍駐印新1軍中尉。騰沖縣清鄉荊陳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蔣海生,92歲,原籍湘江溪口,遠征軍第53軍某部炮兵連中尉,參加過騰沖戰役。戰後落籍騰沖縣清水鄉三家村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楊進忠,77歲,遠征軍86師某連上士。騰沖縣團田鄉曼弄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李植,87歲,原籍四川崇慶縣,遠征軍預備2師4團衛生隊隊長、少校醫官。參加過“813戰役”,梁河蠻東戰鬥、來鳳山戰鬥、界頭鐵匠房戰鬥。戰後留騰沖行醫,現月有1100元的退休金。在騰沖縣騰越鎮廣仁巷118號院中,他的笑臉也如他那書法、盆景一樣燦爛,看不出曾被“地主狗腿子”、“右派”、“九種人”重壓的不幸。簷柱上有他草書的一副對聯:“念經拜懺能免災,難道閻王怕和尚?燒錢化紙降吉祥,可能菩薩是貪官!”令人尋味。

  龔成孝,84歲,第1集團軍某部上尉。1942年金秋,他曾帶領一個加強排,在南昌郊外生米街對搶糧日軍進行伏擊,日軍傷亡22人。家住騰沖縣鳳山,喪偶,無固定收入。

  許洪川,88歲,遠征軍新編39師參謀。在緬參加遠征軍200師,送戴安瀾將軍靈柩回國,派往潞江幫助土司組建遊擊隊,參加過紅木樹戰鬥、松山戰役,負過傷。騰沖縣和順鄉大莊村上莊務農。長期曾是專政物件,話不敢亂說,出工得扣政治工分,以至每次運動一來,就自覺卷好鋪蓋準備揪去批鬥。

  路珍樓,90歲,原籍山西高平,原遠征軍20集團軍少校軍醫。建國後曾任騰沖縣東方醫院門診部主任,1984年退休,現月退休工資412元。現居騰沖縣騰越鎮秀峰社區。

  周潤生,86歲,原籍江西豐成,遠征軍預備2師上尉軍醫。住騰沖縣騰越鎮三街,月退休工資350元。

  餘有光,83歲,遠征軍長官部直屬滇康緬遊擊隊中尉隊長。騰沖縣瑞滇鄉臘幸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餘春培,81歲,遠征軍36師中尉指導員。騰沖縣瑞滇鄉寸家寨務農,無固定收入。

  丁振國,89歲,遠征軍預備2師中尉排長。住騰沖縣騰越鎮一街,無固定收入。

  董根銓,84歲,1943年畢業於滇西幹訓團,遠征軍36師政治部少尉政工隊員。先後從事發動群衆和情報工作。住騰沖縣騰越鎮南門街55號。無固定收入,生活困難。

  李洪翺,82歲,遠征軍36師少尉排長。騰沖縣明光鄉鴉烏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恩忠,80歲,遠征軍11集團軍政工部少尉隊員。騰沖縣小西鄉石牌子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劉鳳蔣,90歲,原籍貴州安順,遠征軍第53軍警衛士兵。現居騰沖縣騰越鎮倪家堡,無固定收入。

  何祖筠,85歲,昆明黃埔第五分校18期畢業,遠征軍36師長4團偵察股中尉偵察員,參加過騰沖戰役。因病脫離部隊後,一直靠做小生意維生,日子十分拮据。現住騰沖縣騰越鎮五街忠勇路11號。

  張丙芝,女,82歲,遠征軍第71軍新編28師政治部少尉服務員,是滇西惟一健在的抗日女兵。家住騰沖縣騰越鎮文星社區。然而,上門採訪時,卻遭到了堅決拒絕:“我不願意見任何人,不願再談過去!”無論怎麽樣解釋,那扇一板之隔的門就是沒打開。原來,她從滇西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受訓期間,認識了後來的丈夫秦紫霞,此後兩人並肩參加過松山戰役。戰後她離開部隊回鄉任教。不想文革中雙雙遭迫害,一個到公路養護段管制勞動,一個在縣城拉板車,太多的磨難使她一度精神失常。從此不想再提過去。

  黃志超,78歲,遠征軍長官部直屬滇康緬遊擊隊中尉副官。現居騰沖縣騰越鎮環東路,無固定收入。

  羅國園,80歲,原籍貴州會水,遠征軍38師108團士兵。騰沖縣打苴鄉新樂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李玉安,82歲,原籍貴州開陽,遠征軍第54軍198師594團士兵。騰沖縣打苴鄉新東家,無固定收入。

  謝本城,87歲,原籍湖南新化,遠征軍第53軍36師二等兵。現居騰沖縣騰越鎮五街左所,無固定收入。

  李萬芳,78歲,原籍貴州清鎮,遠征軍36師108團機槍連少尉排長。騰沖縣界頭鄉大塘村單龍河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枝燦,83歲,遠征軍預備2師某連中尉。現居騰沖縣騰越鎮四街麥子田85號,無固定收入。

  謝羅周,84歲,原籍四川沐川縣,遠征軍36師108團團部中士副班長。界頭鄉永勝村尹家寨務農,無固定收入。

  廖紹康,82歲,原籍四川南充,遠征軍預備2師5團上士班長。騰沖縣曲石鄉雙龍村廖家寨務農,無固定收入。

  周有富,81歲,遠征軍預備2師4團2營上等到兵,參加過騰沖戰役。騰沖縣曲石鄉回街龍井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尹志連,82歲,遠征軍預備2師4團2營上等兵。騰沖縣曲石鄉青河村深溝務農,無固定收入。

  段開國,83歲,遠征軍預備2師4團3營士兵。騰沖縣固東鎮甸苴村白畝務農,無固定收入。

  謝大潘,77歲,遠征軍預備2師5團中尉指導員,參加過灰坡戰鬥、界頭戰鬥、寶鳳寺戰鬥和騰沖攻城戰役,頭部曾負傷。文革初,爲逃避造反派批鬥出走緬甸,1984年回到騰沖縣馬站鄉保家村西腳務農。現單獨住,吃飯輪流到3個子女家。

  董紹海,83歲,黃埔軍校第19期滇西幹訓團畢業,遠征軍少尉工作隊員。騰沖縣馬站鄉田邊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董明道,81歲,遠征軍36師戰地郵報工作隊員。騰沖縣馬站鄉田邊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陳貴文,99歲,原籍湖南安化,遠征軍預備2師上士班長。騰沖縣荷花鄉肖莊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周光永,又名周龍玉,別名周雲飛,76歲,遠征軍36師106團2營便衣隊上等兵。現居騰沖縣騰越鎮文星社區李家巷。1949年底隨部起義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2野4兵團。解放後歷次運動受迫害,直到1978年才得以甄別分配到糧食局工作。有意思的是,當年他的戰友以爲他犧牲了,早在60年前就在國殤墓園立下他的墓碑。

  張德三,83歲,原籍四川,遠征軍駐印新1軍總隊機槍連機槍手、排長。緬北沙河戰鬥中負傷被遺棄,傷癒隻身回到騰沖,卻差點當作漢奸被槍斃,解放後又多次當作國統特務受整。現雙目失明,耳聾腿癱,生活特困。住騰沖縣和順鄉大莊村下莊。

  左喜賢,83歲,原籍騰沖,遠征軍某部中尉。現居德宏州盈江縣芒允鄉西隊,無固定收入。

  段開乾,78歲,遠征軍預備2師中尉。騰沖縣上雲鄉趙家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黃應華,79歲,原籍騰沖,遠征軍第11集團軍某部中尉。現居德宏州盈江縣平原東路重陽巷46號,無固定收入。

  楊有仁,88歲,遠征軍士兵。騰沖縣界頭鄉中牌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李成興,77歲,原籍貴州,遠征軍預備2師上士。騰沖縣固東鄉甸佐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李會應,80歲,遠征軍預備2師4團1營少尉。騰沖縣固東鄉順利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蔣紹福,92歲,原籍貴州安順,遠征軍20集團軍53軍軍部部警衛營上等兵。騰沖縣倪家鋪務農。直到去年還在打豬草喂豬做家務,不慎閃著腰,今年動不起了。

  卜金倫,81歲,遠征軍預備2師4團2營上等兵,參加過騰沖戰役。騰沖縣曲石鄉回街山富村務農,無固定收入,現住在守山窩棚內,生活得很艱辛。

  王海彥,85歲,原籍河南,遠征軍第71軍87師261團1營3連士兵,參加過松山戰役。住址龍陵縣龍山鎮白塔馬路邊,無固定收入。

  付心德,106歲,原籍河南襄城,遠征軍第71軍第二野戰醫院中校軍醫。先後經歷過上海“8.13戰役”、武漢保衛戰、王吾太行戰役、松山戰役、龍陵戰役。戰後離隊留龍陵。但自1951年4月後,兩次判刑被關,財産沒收,當建築工22年,工資30元。原先25.5元的退休工資,已多年未曾領到,百歲老人仍不得不靠給人看病的微薄收入維生。他生活的“三不原則”是:不吃肉,不喝酒,不參加宴席。現居龍陵縣龍山鎮大寨95號,家境近乎原始的清貧。

  董啓超,又名董正洪,89歲,航空委員會運輸隊士兵。住龍陵縣龍山鎮上路四社40號,縣建築隊退休,民政月補助60元。

  伍集元,85歲,原籍江西上高縣,遠征軍第2軍9師25團1連準尉排長,曾在象達、芒市一帶多次參加戰鬥。抗戰勝利後不願打內戰留象達,住龍陵縣象達鄉象達街子。現年老體弱,3處戰傷常發作疼痛,可分文補助也沒有過。

  吳忠全,83歲,原籍貴州遵義,遠征軍戰士。龍陵縣象達鄉小米地村大硝河務農,無固定收入。

  黃永文,又名黃蓬,92歲,原籍四川,遠第2軍76師226團3營機槍3連1排排長。現居龍陵縣龍山鎮公路養護段住宅區,月退休工資914元。

  梅有輝,83歲,遠征軍第11集團軍所轄龍潞遊擊隊隊員。龍陵縣象達鄉象達街子務農。

  王朝興,77歲,原籍四川,遠征軍第71軍28師287團士兵。昌寧縣右甸鎮城坡大塘子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成華,76歲,遠征軍第71軍28師287團士兵。昌寧縣右甸鎮城坡北門外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林,75歲,遠征軍第71軍28師287團士兵。昌寧縣右甸鎮城坡張家坡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保才,76歲,遠征軍第71軍88師264團士兵。昌寧縣猛統鄉新慶上寨務農,無固定收入。

  吳德昌,81歲,遠征軍第11集團軍某部少校分隊長。昌甯縣溫泉鄉下六甲梅子村務農,月有70元補助。

  王國凡,77歲,遠征軍某運輸大隊3連士兵。昌寧縣漭水鄉共裕寨子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穆雲,83歲,遠征軍第71軍某部上尉連長。昌寧縣漭水鄉河尾後山務農,喪偶,無固定收入。

  納俊賢,86歲,遠征軍第2軍少校參謀。現居昌寧縣漭水鄉杞木林,月有教師退休工資1026元。

  梅正國,又名梅小元,78歲,獨立工兵2團3營8連上等兵,參加過松戰役。1947年隨部起義,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1縱任班長,1955年復員回昌甯縣翁堵鄉街下務農,月有70元補助。

  李光才,76歲,遠征軍上等兵。起義人員。昌甯縣翁堵鄉李家村務農,月有70元補助。

  李占文,80歲,第93軍20師1團衛生隊二等兵,在河口與入侵越南日軍對峙。1948年底被解放過來,參加過黑山阻擊戰、天津戰役。1955年回昌甯縣翁堵鄉立木村,任過28年村支部書記,文革受過批判。現月有70元補助。

  周朝先,80歲,第93軍士兵,駐防河口與日軍對峙。後爲被解放人員,復員回昌甯縣翁堵鄉阿背寨務農。現月有70元補助。

  楊金寬,78歲,遠征軍第71軍36師106團上士。施甸縣太平鄉田城樹水房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國其,75歲(12歲派夫到部隊後成爲戰士),遠征軍第71軍新編28師82團士兵。施甸縣太平鄉李山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董炳位,79歲,遠征軍第71軍36師士兵。施甸縣太平鄉地理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永仁,80歲,遠征軍第71軍新編28師82團士兵。現居施甸縣太平鄉地理村,月退休金300元。

  董趙朝,又名趙元劉,92歲,原籍四川三台縣,遠征軍第71軍36師106團上士。施甸縣太平鄉務農,無固定收入。

  楊邁春,82歲,遠征軍長官部直屬滇康緬遊擊隊少尉。現居施甸縣太平鄉太平村,月退休金400元。

  陛成棟,80歲,遠征軍第71軍36師107團少尉。現居施甸縣由旺鎮坡腳村,月退休金1000元。

  施正均,78歲,遠征軍第71軍某連士兵。施甸縣由旺鎮坡腳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施正興,79歲,第60軍182師546團3營士兵。施甸縣由旺鎮坡腳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鄭德國,86歲,航空特務團工作人員。施甸縣舊城鄉李果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李洪順,82歲,遠第71軍保安營1連中士班長,參加過松山戰役、黃草壩戰役。施甸縣擺榔鄉擺榔二社務農,無固定收入,生活極艱苦。

  王有趙,79歲,地方保安隊特務排班長,警衛專員李清國,多次跟其到對日作戰前線。施甸縣擺榔鄉下雞茨務農。

  張小祥,78歲,遠征軍士兵,在收復地守彈藥庫,沒參加過戰鬥。施甸縣擺榔鄉下雞茨務農。

  楊正國,81歲,遠征軍某炮兵團下士,參加打松山、龍陵、芒市,才兩年因耳聾就回家了。施甸縣擺榔鄉下雞茨務農。

  蔣有興,83歲,遠征軍第2軍9師某連士兵。施甸縣何元鄉王家莊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董應書,又名徐清印,80歲,遠征軍第71軍某連上士。施甸縣何元鄉組軍門村務農,無固定收入。

  張朝寬,78歲,滇西幹訓團畢業後,任遠征軍第6軍新39師117團8連少尉排長,參加過三關坡、張金山等多次戰鬥。1944年9月手、眼受傷,住院後傷癒回鄉任教。1957年劃爲右派,勞改4年。現居施甸縣甸陽鎮甸陽小學,退休金1070元。

  王樹勳,78歲,遠征軍第71軍直屬山炮營2連上士通訊員、美軍派駐71軍炮兵聯絡指揮部準尉。芒市戰鬥中負過傷。他原是支前民夫,在火線成了抗日軍人;又因一次偶然,被舒爾教官看上,到了美軍炮兵聯絡指揮部工作。舒爾上尉特別喜歡他,將他收爲義子。聯絡指揮部撤走時,舒爾上尉要帶他去美國讀書。因抛不開老實巴交的父親和3個不懂事小妹,舒爾的苦勸終沒能讓他邁出“走出國門”這步。兩人抹淚而別。不料,這竟成爲他“美國間諜”的鐵證,從此有寫不完的交待,接受不完的批鬥。政治上得到平反之後,身體卻不行了,只能寫寫回憶錄(寫有厚厚的4大本);當他靠拐杖也走不出施甸縣姚關鎮姚關村的居所時,感到這生最大遺憾是:後悔沒跟舒爾去美國讀書。

  (資料來源:互助抗日老兵論壇 互助抗日老兵QQ群號:724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