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援助老兵行动_中国远征军网

援助老兵行动

援助老兵行动


援助老兵宣言:弘扬民族精神,唤醒被遗忘的良知,谨献给昔日的英雄——远征军老兵。
  六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曾经的勇士已经从当年的热血青年变成白发老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清贫中默默地走完或即将走完他们人生的最后路途,回首历史,他们无怨无悔,尽管我们曾一度将他们遗忘,但战士精神不会离去,当年反抗暴力反抗侵略的壮士们也不应该在歌舞喧嚣的尘埃中悄然逝去。
  请原谅过去种种的遗忘与偏见,请原谅世人的疏忽。我们来的太晚了,许多当年的战争英雄已经无声无息地离我们远去,再想表达一点敬意和关怀都已不再成为可能,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现在,让我们行动起来,向现在健在人世、生活在偏远山区的老英雄们进行互助,向英雄们表达我们的敬意和对他们的一点关爱,让他们知道,如今有许许多多不相识的人在挂记他们、崇敬他们,将铭记他们为历史铸造的功绩。虽是微薄之力,但希望为老英雄们的有生之年带来被关注的、迟来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历史遗忘的一丝心灵安慰。

转自互助抗日老兵论坛信息
● 云南保山中兴通讯公司员工互助滇西抗战老兵活动,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实地考察,协议,于2005年11月25日启动,该公司在三年内将投入
100万元互助保山市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这是互助抗日老兵活动自2004年4月25日发起以来,迄今参加捐款人数和互助金额最多最高的一个企业。他们的加入,实际上解决了保山地区健在的288名老兵,生活窘困的现状。也使得这项互助活动进入新阶段和高潮期。

● 互助抗日老兵活动,之前的三个兄弟单位之一深圳民族先锋网,因实际困难,互助活动难以继续,互助名额借此将妥善转到中兴通讯公司员工互助活动中。

● 保山金水阁互助滇西抗战老兵活动,活动执行之初得到一些朋友的支持,但绝大部分捐款来自杨建民先生个人,生意不景气的时候,每月支付1万的互助款梢显吃力。所以,2006年1月起,金水阁互助老兵金额由每人每月100元变动为每人每月50元。

● 自2006年1月起,保山288名老兵将每月得到150元的生活补助,合计金额:42,300元。
  1、〈北京互助活动〉名额100名,金额50元/人/月,每月支出小计:5000元。
  2、〈保山金水阁互助活动〉名额100名,金额50元/人/月,每月支出小计:5000元。
  3、〈中兴通讯公司员工互助活动〉名额88名,金额150元/人/月,计:13,200元;名额200名,金额100元/人/月,计:20,000元;每月支出小计:33,200元。

欢迎、感动,向他们致敬!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帮助抗日老兵!


  健在抗日老兵实名录——(云南滇西部分)  作者:吴有春
  备注:一、此名单不含德宏州(不过,当时德宏属于少数民簇地区,落籍老兵极少);
  二、此为2003年底之实况,此后又有哪几位“不健在”已不得而知。在偏僻的山区,一个高龄老人的逝去,犹如秋后飘落的树叶悄无声息。

  吴大先,87岁,远征军第71军28师师部上等兵,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受铺小组务农,丧偶,体弱多病,无固定收入。

  吴永朝,82岁,远证军第71军保安营,防守惠通桥。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受铺小组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多数抱病在床,最大的渴望是能治治病。

  刘志声,83岁,现居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板桥街。毕业于黄埔分校的滇西干训团,远征军第2军9师27团团部指导室中尉。曾参加过收复象达、芒市和黑猛弄战役。村人不知其参加过远征军,解放初任土改工作队秘书、板桥街街长。自填表“远征军中尉”后,顿由“积极分子”成为“专政对象”,长期监督改造,批斗不断。现每月480元生活费,多病行动困难。

  熊世超,83岁,原籍重庆,战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永昌镇上水河24号。远证军第6军36师直属队号兵,曾参加过腾冲游击和松山战役,是首攻红木树2个幸存者之一。文革中挨批斗,被疏散下放,重返镇建筑队后一直住在简陋偏棚,两个儿子残疾,儿媳无业,5人靠480元低保生活,但他很满足。

  陈新林,又名陈群,85岁,原籍四川江津,远征军招待所上尉所长。因“旧军官”妻受牵连,于文革期间投缅共领导的人民军,1995年再婚落籍保山,无子女,现居隆阳区永昌镇如意巷三川房产公司1-2-201。

  扬世雄,85岁,远征军第71军军务处中尉,参加过松山战役。57年划为右派,只到1976年才结婚,从城关建筑公司退休,月退休工资210元。现居保山市隆阳区永昌镇如意巷14号。

  李明顺,89岁,原籍湖南赤阳。远征军第2军某部班长,曾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南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崔继荣,又名万发崔,原籍河南,远征军第2军某部班长,曾参加过缅北抗战和松山战役。现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五组农民。

  吴正春,81岁,远征军第53军某部士兵,曾参加过腾冲战役。现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老寨农民,无固定收入。

  王殿才,88岁,原云南24师3团3营10连排长,曾参加过松山战役。现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羊邑村大寨子农民。身体极差,靠拐棍也只能行走数步,老伴90多岁,无固定收入,生活极困难。

  李文财,87岁,远征军第71军87师261团2营5连士兵,曾参加松山、龙陵战役并受过伤。现保山市隆阳区潞江乡石梯村务农,无因定收入,生活困难。

  陈金刘,又名刘国强,88岁,原籍贵州定番县,远征军某部士兵,队伍至畹町准备入缅,闻日军将入境即顿时溃散,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潞江乡石梯村至今。

  施炳安,78岁,原籍四川,远征军预备2师4团某部上等兵,曾在腾冲打游击,参加过腾冲战役。现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下施家小组务农,无固定收入,家境极为贫寒。

  施全安,85岁,远征军第71军保安营中士班长。现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下施家小组务农,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

  余兴高,又名高启先,78岁,远征军预备2师某部战士,曾参加过腾冲战役。河南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120团,赴朝作战时任连长。1956年复员回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上施家务农。每月补助70元,生活特别困难,房屋破败得无法入住。

  张人能,94岁,原籍四川,远征军第2军某部代理排长,曾参加过松山战役。战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一村务农,现已完全失聪、失忆,行动需人搀扶,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收入,生活特困。

  张丙善,82岁,远征军第71军保安营士兵。现在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一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孟存美,又名李有根,76岁,15岁从军,远征军第71军28师84团1营2连上等兵,在松山战役中受伤离队。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一村务农,独自生活。

  张寿和,79岁,远征军第6军预备2师某部上等到兵,曾参加过松山战役。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一村务农,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

  张子文,87岁,毕业于黄埔军校13期,远征军第71军独立炮营中校营长、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中校参谋。抗战胜利后脱离部队到保山第一中学教英语。反右时成为“一言不发的右派”,从此在狱中度过了20年。现居保山市第一中学宿舍。

  李儒,又名刘彬儒,85岁,原籍四川,原远征军第71军排长,松山战役负伤转后方医院治疗,痊愈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一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家境清贫。

  张元称,小名老四,84岁,昆明工业学校工程专业,抗战爆发后改入军校,毕业后任远征军第54军某部炮连少校连长,参加过腾冲战向。战后回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小板桥务农。长期以“历史反革命”受到批斗、管制。终生未婚,现靠侄儿侄女接济生活。

  花中奇,81岁,远征军所属龙潞游击队战士,怒江以西沦陷期间多半活动在龙陵、潞西一带。战后回乡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一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李贵先,小名小三,78岁,远征军第16卫生大队士兵,从事战地抢运伤员工作。抬过伤员无数,记不清了。现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小板桥务农。

  赵癸,小名老四,78岁,远征军桥梁破坏处中士警卫员,曾目睹了惠通桥炸毁。锦州起义不久回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小板桥务农。历次运动受批斗,家属子女受牵连,无固定收入,生活清苦。

  李成钦,小名自来,91岁,远征军第71军88师直属队防毒连事务长,参加过松山战役,左脚受伤。曾跟随过李根源。现居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何家庄,曾任过30多年会计。

  杨徐,又名徐定良,85岁,原籍四川同南县,远征军第36师107团某连中士,参加过腾冲战役。部队撤走时因病留下,给人帮工,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

  王美成,小名祖华,81岁,远征军班长,参加过腾冲战役,瓦甸战斗中受伤。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有德村八大营务农。丧偶,独自在守山窝棚“安度晚年”,原来每年有200元报酬,近来已无分文。

  朱葛亮,97岁,原籍河南西花县小猪庄,远征军某部重机枪连机枪手,参加过松山战役。战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中沙河务农。无固定收入,但生活免强可以。

  张金刘,又名王文生,84岁,原籍河南灰县,远征军第53军116师平车炮连战士,参加过腾冲战役。战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沙河村务农。丧偶,有子女6个,生活不轻松。

  魏珍贤,又名魏光武,90岁,远征军第71军36师某部班长,参加过海婆山、大塘子、斋公房和腾冲攻城战斗。战后落籍保山,住隆阳区永昌镇东门街1号。原先领15元退休工资,近些年已无。

  郑海彬,87岁,原籍四川富顺县,远征军第71军军部运输连士兵,参加过松山战役。战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永昌镇杏花村务农。和配偶子女关系不好,靠每月30元老年低保生活,多数每天只吃一顿饭。

  肖学成,81岁,滇军第10军44师84团2营战士,驻守红河,与入侵越南日军对峙,在东北起义后编入第4野战军,参加过抗美援朝,脖子受伤。保山市隆阳区永昌镇王官村务农,月有70元补助。

  李国成,84岁,原籍河南,远征军第71军88师203团1营1连中尉排长,参加过松山、龙陵战役。战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杨三寨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生活十分艰难。

  张连,85岁,第60军184师871团少尉侦察员,驻守红河,曾到越南卡房、帕沙、遮兰对日军实施侦察。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蒲缥村务农。丧偶,跟小儿子生活,无固定收入,受儿媳虐待,想吃不得吃,有病不给看。

  杨庆昌,81岁,毕业于成都黄埔分校,教导队上尉教员,参加过湖南衡阳战役。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双河村下仁河务农,文革受整,丧偶,每月领25元的统战补贴,生活很巴紧。

  杨盈光,82岁,远征军36师123团战士,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两眼井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金大刚,78岁,远征军某部搜索连中尉,驻守双虹桥渡口。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杨三寨务农,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

  王立国,87岁,远征军36师108团士兵,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乡稳鱼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董文富,82岁,远征军第71军保安营士兵,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磨掌村务农。

  卢应林,82岁,原籍贵州会水,远征军36师108团战士。腾冲县曲石乡打苴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宋治邦,87岁,原籍湖南华容,远征军177医院上尉军医。腾冲县荷花乡雨伞村务农。

  胡自坤,81岁,毕业于黄埔分校的滇西干训团,远征军预备2师5团1营2连任中尉指导员,参加过老草坡战斗、象鼻岭战斗、来凤山战斗和腾冲攻城战役。受伤后回腾冲县马站乡兴隆村胡家湾,创办“胡家小学”并任校长。肃反时判刑5年,从此失去工作。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

  赵家有,85岁,远征军预备2师某连上士班长,参加过腾冲战役。腾冲县马站乡保家村面街二社务农。文革中被揪批斗。丧偶,无固定收入,单独住,吃饭轮流到3个子女家,有病却无钱治。

  徐有林,78岁,远征军预备2师5团下士。腾冲县曲石乡佑士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郭有进,80岁,远征军某部士兵。腾冲县固东镇顺利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陆朝茂,80岁,远征军预备2师4团上士班长。腾冲县曲石乡大坝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张光华,84岁,原籍四川达县,远征军预备2师4团2营机2连重机枪手,曾在腾冲打过游击,参加过腾冲收复战役。打鹰山战斗中负重伤。落籍腾冲县猴桥镇箐口村黄金黄坝务农。被视作“国民党残渣余余孽”长期受歧视,老伴已故30多年。月有30元老年补助,年老多病,日子过得很窘迫。

  杨成济,79岁,原籍贵州长子云,远征军预备2师下士,战后落籍保山市腾冲县古永乡胆扎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刘锡安,85岁,原籍贵州凯里,远征军预备2师排长,战后落籍腾冲县界头乡永胜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毛德昌,80岁,远征军预备2师5团1营中士班长。腾冲县界头乡永安村尹家寨务农,无固定收入。

  叶进才,85岁,原籍陕西紫阳,远征军36师108团上士。战后落籍保山市腾冲县界头乡黄家寨务农,无固定收入。

  胡国厚,85岁,原籍湖北襄樊,远征军第71军新编28师某连上士。战后落籍保山市腾冲县界头乡桥头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罗兴明,84岁,原籍四川宜宾,远征军36师108团副班长。战后落籍保山市腾冲县界头乡永安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张品书,82岁,远征军预备2师5团2营4连机枪手,在腾冲打过游击,参加过宝凤寺、双河、老草坡战斗,负伤。腾冲县马站乡三联村大河一组农民。无固定收入,5口之家仅1个全劳力,生活十分艰辛。

  李大纯,83岁,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分校,新3军36团排长,抗日期间参加过长沙会战,湖北通城战役、江西赣北会战、高(安)奉(新)战役。头颅至今留有深深的弹痕。1948年回腾冲参加县自卫总队,1949年底率常备分队起义。解放后,政治遭遇不幸,身心备受磨难,失去工作,没有收入。1979年虽然荣誉得到恢复,但只得过200元钱。面对人生的苦涩,他很乐观开朗。现居腾冲县腾越镇白果巷36号。

  郭自益,83岁,腾冲沦陷后投大理干训团,一年后分到远征军第11集团军司令部第二工作队中尉队员,派往滇康缅特别游击区参与中缅边境一带安全及与驻印军的联络工作。现居住在腾冲县腾越镇光华西路222号一幢摇摇欲坠的临街老屋内。左腿因意外事故炸断高位截肢。面对老们患精神病,儿子、儿媳下岗,每月靠摆摊刻章及领取260元低保金,以不足千元维持6口之家生计,生活很艰辛。

  吴树明,84岁,原籍四川潼南,远征军第71军某部士兵。战后落籍保山市腾冲县满邑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卢彩文,80岁,腾冲沦陷后与同村青年偷偷报考上黄埔军校第19期滇西干训团,一年后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二科少尉参谋,派住腾冲从事收集日军情报的工作。反攻前夕因身份暴露,调往芒市“别动队”做先遣工作。战后申请离队回家教书。这段经历,招至了多次的挨批斗。现居腾冲县腾越镇观音塘249号,靠每月1100元退休金,不时写写画画,他觉得晚年的生活是充实与滋润的。

  许宪云,80岁,远征军第11集团军某部少尉,腾冲县大董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李正礼,81岁,原籍腾冲,远征军第11集团军某部中尉,现居住在德宏州梁河县商业食品公司宿舍内。

  江春楷,83岁,原籍腾冲,远征军预备2师中尉,现居德宏州梁河县河西乡务农,无固定收入。

  张有统,80岁,当年进深山躲难遇打游击的预备2师,被接受参军并送往黄埔分校滇西干训团受训,一年后担任远征军第71军少尉特工派回腾冲收集敌情报。长期以来,他对乡邻以至父母都隐瞒了曾是远征军情报官的身份,因之也躲过了历次运动受迫害之劫。为此他很得意。现居腾冲县小西乡马常村义恩巷59号的他,尽管还摆脱不了生活的艰辛,但他说,想想腾冲攻城时那些嘴上还嚼着饭就死去的士兵,我还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许本桢,82岁,黄埔军校第19期滇西干训团毕业,远征军某部中尉。腾冲县小西乡务农,无固定收入。

  郭周贤,82岁,黄埔军校第19期滇西干训团毕业,远征军某部上尉指导员。腾冲县瑞滇乡早坡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申拔群,82岁,原籍四川,远征军预备2师辎重营少尉副官。腾冲县曲石乡小坝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恩林,81岁,远征军第11集团军政治部少尉队员。腾冲县小西乡石牌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在景,85岁,黄埔军校毕业,远征军第11集团军学兵总队4团1营1连少尉排长,曾隋同到过驻印远征军训练基地兰姆珈。现居腾冲县腾越镇环城南路4号,月退休金1400元。

  杨式政,81岁,黄埔军校第19期滇西干训团毕业,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总司令部参谋处少尉情报员,参加过瓦窑双山战斗。腾冲县小西乡上马常村务农。各次运动受整,无固定收入,面对窘迫生活却充满乐观。

  黄泳裳,78岁,远征军第11集团军直属滇康缅游击队中尉副官。住腾冲县腾越镇环城东路,无固定收入。

  潘发安,82岁,原籍贵州开阳,远征军第54军198师594团上尉。战后落籍腾冲县打苴乡新罗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谭定有,84岁,原籍贵阳,中国驻印新1军某部下士,曾经历缅甸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战役。战后落籍腾冲县新华乡龙井山务农,无固定收入。

  周成德,85岁,原籍四川南充,远征军预备2师某机枪连上士班长。战后落籍腾冲县新华乡双龙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肖之荣,81岁,原籍腾冲,远征军某部中尉。德宏州梁河县河西乡万乐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邓有发,81岁,原籍四川西陵,远征军驻印新6军150团某连下士。腾冲县新华乡龙井山务农,无固定收入。

  罗泽华,84岁,原籍四川高县,远征军驻印新1军中尉。腾冲县清乡荆陈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蒋海生,92岁,原籍湘江溪口,远征军第53军某部炮兵连中尉,参加过腾冲战役。战后落籍腾冲县清水乡三家村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杨进忠,77岁,远征军86师某连上士。腾冲县团田乡曼弄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李植,87岁,原籍四川崇庆县,远征军预备2师4团卫生队队长、少校医官。参加过“813战役”,梁河蛮东战斗、来凤山战斗、界头铁匠房战斗。战后留腾冲行医,现月有1100元的退休金。在腾冲县腾越镇广仁巷118号院中,他的笑脸也如他那书法、盆景一样灿烂,看不出曾被“地主狗腿子”、“右派”、“九种人”重压的不幸。檐柱上有他草书的一副对联:“念经拜忏能免灾,难道阎王怕和尚?烧钱化纸降吉祥,可能菩萨是贪官!”令人寻味。

  龚成孝,84岁,第1集团军某部上尉。1942年金秋,他曾带领一个加强排,在南昌郊外生米街对抢粮日军进行伏击,日军伤亡22人。家住腾冲县凤山,丧偶,无固定收入。

  许洪川,88岁,远征军新编39师参谋。在缅参加远征军200师,送戴安澜将军灵柩回国,派往潞江帮助土司组建游击队,参加过红木树战斗、松山战役,负过伤。腾冲县和顺乡大庄村上庄务农。长期曾是专政对象,话不敢乱说,出工得扣政治工分,以至每次运动一来,就自觉卷好铺盖准备揪去批斗。

  路珍楼,90岁,原籍山西高平,原远征军20集团军少校军医。建国后曾任腾冲县东方医院门诊部主任,1984年退休,现月退休工资412元。现居腾冲县腾越镇秀峰社区。

  周润生,86岁,原籍江西丰成,远征军预备2师上尉军医。住腾冲县腾越镇三街,月退休工资350元。

  余有光,83岁,远征军长官部直属滇康缅游击队中尉队长。腾冲县瑞滇乡腊幸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余春培,81岁,远征军36师中尉指导员。腾冲县瑞滇乡寸家寨务农,无固定收入。

  丁振国,89岁,远征军预备2师中尉排长。住腾冲县腾越镇一街,无固定收入。

  董根铨,84岁,1943年毕业于滇西干训团,远征军36师政治部少尉政工队员。先后从事发动群众和情报工作。住腾冲县腾越镇南门街55号。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

  李洪翱,82岁,远征军36师少尉排长。腾冲县明光乡鸦乌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恩忠,80岁,远征军11集团军政工部少尉队员。腾冲县小西乡石牌子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刘凤蒋,90岁,原籍贵州安顺,远征军第53军警卫士兵。现居腾冲县腾越镇倪家堡,无固定收入。

  何祖筠,85岁,昆明黄埔第五分校18期毕业,远征军36师长4团侦察股中尉侦察员,参加过腾冲战役。因病脱离部队后,一直靠做小生意维生,日子十分拮据。现住腾冲县腾越镇五街忠勇路11号。

  张丙芝,女,82岁,远征军第71军新编28师政治部少尉服务员,是滇西惟一健在的抗日女兵。家住腾冲县腾越镇文星社区。然而,上门采访时,却遭到了坚决拒绝:“我不愿意见任何人,不愿再谈过去!”无论怎么样解释,那扇一板之隔的门就是没打开。原来,她从滇西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受训期间,认识了后来的丈夫秦紫霞,此后两人并肩参加过松山战役。战后她离开部队回乡任教。不想文革中双双遭迫害,一个到公路养护段管制劳动,一个在县城拉板车,太多的磨难使她一度精神失常。从此不想再提过去。

  黄志超,78岁,远征军长官部直属滇康缅游击队中尉副官。现居腾冲县腾越镇环东路,无固定收入。

  罗国园,80岁,原籍贵州会水,远征军38师108团士兵。腾冲县打苴乡新乐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李玉安,82岁,原籍贵州开阳,远征军第54军198师594团士兵。腾冲县打苴乡新东家,无固定收入。

  谢本城,87岁,原籍湖南新化,远征军第53军36师二等兵。现居腾冲县腾越镇五街左所,无固定收入。

  李万芳,78岁,原籍贵州清镇,远征军36师108团机枪连少尉排长。腾冲县界头乡大塘村单龙河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枝灿,83岁,远征军预备2师某连中尉。现居腾冲县腾越镇四街麦子田85号,无固定收入。

  谢罗周,84岁,原籍四川沐川县,远征军36师108团团部中士副班长。界头乡永胜村尹家寨务农,无固定收入。

  廖绍康,82岁,原籍四川南充,远征军预备2师5团上士班长。腾冲县曲石乡双龙村廖家寨务农,无固定收入。

  周有富,81岁,远征军预备2师4团2营上等到兵,参加过腾冲战役。腾冲县曲石乡回街龙井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尹志连,82岁,远征军预备2师4团2营上等兵。腾冲县曲石乡青河村深沟务农,无固定收入。

  段开国,83岁,远征军预备2师4团3营士兵。腾冲县固东镇甸苴村白亩务农,无固定收入。

  谢大潘,77岁,远征军预备2师5团中尉指导员,参加过灰坡战斗、界头战斗、宝凤寺战斗和腾冲攻城战役,头部曾负伤。文革初,为逃避造反派批斗出走缅甸,1984年回到腾冲县马站乡保家村西脚务农。现单独住,吃饭轮流到3个子女家。

  董绍海,83岁,黄埔军校第19期滇西干训团毕业,远征军少尉工作队员。腾冲县马站乡田边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董明道,81岁,远征军36师战地邮报工作队员。腾冲县马站乡田边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陈贵文,99岁,原籍湖南安化,远征军预备2师上士班长。腾冲县荷花乡肖庄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周光永,又名周龙玉,别名周云飞,76岁,远征军36师106团2营便衣队上等兵。现居腾冲县腾越镇文星社区李家巷。1949年底随部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4兵团。解放后历次运动受迫害,直到1978年才得以甄别分配到粮食局工作。有意思的是,当年他的战友以为他牺牲了,早在60年前就在国殇墓园立下他的墓碑。

  张德三,83岁,原籍四川,远征军驻印新1军总队机枪连机枪手、排长。缅北沙河战斗中负伤被遗弃,伤愈只身回到腾冲,却差点当作汉奸被枪毙,解放后又多次当作国统特务受整。现双目失明,耳聋腿瘫,生活特困。住腾冲县和顺乡大庄村下庄。

  左喜贤,83岁,原籍腾冲,远征军某部中尉。现居德宏州盈江县芒允乡西队,无固定收入。

  段开乾,78岁,远征军预备2师中尉。腾冲县上云乡赵家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黄应华,79岁,原籍腾冲,远征军第11集团军某部中尉。现居德宏州盈江县平原东路重阳巷46号,无固定收入。

  杨有仁,88岁,远征军士兵。腾冲县界头乡中牌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李成兴,77岁,原籍贵州,远征军预备2师上士。腾冲县固东乡甸佐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李会应,80岁,远征军预备2师4团1营少尉。腾冲县固东乡顺利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蒋绍福,92岁,原籍贵州安顺,远征军20集团军53军军部部警卫营上等兵。腾冲县倪家铺务农。直到去年还在打猪草喂猪做家务,不慎闪着腰,今年动不起了。

  卜金伦,81岁,远征军预备2师4团2营上等兵,参加过腾冲战役。腾冲县曲石乡回街山富村务农,无固定收入,现住在守山窝棚内,生活得很艰辛。

  王海彦,85岁,原籍河南,远征军第71军87师261团1营3连士兵,参加过松山战役。住址龙陵县龙山镇白塔马路边,无固定收入。

  付心德,106岁,原籍河南襄城,远征军第71军第二野战医院中校军医。先后经历过上海“8.13战役”、武汉保卫战、王吾太行战役、松山战役、龙陵战役。战后离队留龙陵。但自1951年4月后,两次判刑被关,财产没收,当建筑工22年,工资30元。原先25.5元的退休工资,已多年未曾领到,百岁老人仍不得不靠给人看病的微薄收入维生。他生活的“三不原则”是:不吃肉,不喝酒,不参加宴席。现居龙陵县龙山镇大寨95号,家境近乎原始的清贫。

  董启超,又名董正洪,89岁,航空委员会运输队士兵。住龙陵县龙山镇上路四社40号,县建筑队退休,民政月补助60元。

  伍集元,85岁,原籍江西上高县,远征军第2军9师25团1连准尉排长,曾在象达、芒市一带多次参加战斗。抗战胜利后不愿打内战留象达,住龙陵县象达乡象达街子。现年老体弱,3处战伤常发作疼痛,可分文补助也没有过。

  吴忠全,83岁,原籍贵州遵义,远征军战士。龙陵县象达乡小米地村大硝河务农,无固定收入。

  黄永文,又名黄蓬,92岁,原籍四川,远第2军76师226团3营机枪3连1排排长。现居龙陵县龙山镇公路养护段住宅区,月退休工资914元。

  梅有辉,83岁,远征军第11集团军所辖龙潞游击队队员。龙陵县象达乡象达街子务农。

  王朝兴,77岁,原籍四川,远征军第71军28师287团士兵。昌宁县右甸镇城坡大塘子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成华,76岁,远征军第71军28师287团士兵。昌宁县右甸镇城坡北门外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林,75岁,远征军第71军28师287团士兵。昌宁县右甸镇城坡张家坡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保才,76岁,远征军第71军88师264团士兵。昌宁县勐统乡新庆上寨务农,无固定收入。

  吴德昌,81岁,远征军第11集团军某部少校分队长。昌宁县温泉乡下六甲梅子村务农,月有70元补助。

  王国凡,77岁,远征军某运输大队3连士兵。昌宁县漭水乡共裕寨子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穆云,83岁,远征军第71军某部上尉连长。昌宁县漭水乡河尾后山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

  纳俊贤,86岁,远征军第2军少校参谋。现居昌宁县漭水乡杞木林,月有教师退休工资1026元。

  梅正国,又名梅小元,78岁,独立工兵2团3营8连上等兵,参加过松战役。1947年随部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1纵任班长,1955年复员回昌宁县翁堵乡街下务农,月有70元补助。

  李光才,76岁,远征军上等兵。起义人员。昌宁县翁堵乡李家村务农,月有70元补助。

  李占文,80岁,第93军20师1团卫生队二等兵,在河口与入侵越南日军对峙。1948年底被解放过来,参加过黑山阻击战、天津战役。1955年回昌宁县翁堵乡立木村,任过28年村支部书记,文革受过批判。现月有70元补助。

  周朝先,80岁,第93军士兵,驻防河口与日军对峙。后为被解放人员,复员回昌宁县翁堵乡阿背寨务农。现月有70元补助。

  杨金宽,78岁,远征军第71军36师106团上士。施甸县太平乡田城树水房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国其,75岁(12岁派夫到部队后成为战士),远征军第71军新编28师82团士兵。施甸县太平乡李山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董炳位,79岁,远征军第71军36师士兵。施甸县太平乡地理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永仁,80岁,远征军第71军新编28师82团士兵。现居施甸县太平乡地理村,月退休金300元。

  董赵朝,又名赵元刘,92岁,原籍四川三台县,远征军第71军36师106团上士。施甸县太平乡务农,无固定收入。

  杨迈春,82岁,远征军长官部直属滇康缅游击队少尉。现居施甸县太平乡太平村,月退休金400元。

  陛成栋,80岁,远征军第71军36师107团少尉。现居施甸县由旺镇坡脚村,月退休金1000元。

  施正均,78岁,远征军第71军某连士兵。施甸县由旺镇坡脚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施正兴,79岁,第60军182师546团3营士兵。施甸县由旺镇坡脚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郑德国,86岁,航空特务团工作人员。施甸县旧城乡李果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李洪顺,82岁,远第71军保安营1连中士班长,参加过松山战役、黄草坝战役。施甸县摆榔乡摆榔二社务农,无固定收入,生活极艰苦。

  王有赵,79岁,地方保安队特务排班长,警卫专员李清国,多次跟其到对日作战前线。施甸县摆榔乡下鸡茨务农。

  张小祥,78岁,远征军士兵,在收复地守弹药库,没参加过战斗。施甸县摆榔乡下鸡茨务农。

  杨正国,81岁,远征军某炮兵团下士,参加打松山、龙陵、芒市,才两年因耳聋就回家了。施甸县摆榔乡下鸡茨务农。

  蒋有兴,83岁,远征军第2军9师某连士兵。施甸县何元乡王家庄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董应书,又名徐清印,80岁,远征军第71军某连上士。施甸县何元乡组军门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张朝宽,78岁,滇西干训团毕业后,任远征军第6军新39师117团8连少尉排长,参加过三关坡、张金山等多次战斗。1944年9月手、眼受伤,住院后伤愈回乡任教。1957年划为右派,劳改4年。现居施甸县甸阳镇甸阳小学,退休金1070元。

  王树勋,78岁,远征军第71军直属山炮营2连上士通讯员、美军派驻71军炮兵联络指挥部准尉。芒市战斗中负过伤。他原是支前民夫,在火线成了抗日军人;又因一次偶然,被舒尔教官看上,到了美军炮兵联络指挥部工作。舒尔上尉特别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联络指挥部撤走时,舒尔上尉要带他去美国读书。因抛不开老实巴交的父亲和3个不懂事小妹,舒尔的苦劝终没能让他迈出“走出国门”这步。两人抹泪而别。不料,这竟成为他“美国间谍”的铁证,从此有写不完的交待,接受不完的批斗。政治上得到平反之后,身体却不行了,只能写写回忆录(写有厚厚的4大本);当他靠拐杖也走不出施甸县姚关镇姚关村的居所时,感到这生最大遗憾是:后悔没跟舒尔去美国读书。

  (资料来源:互助抗日老兵论坛 互助抗日老兵QQ群号:7248463)

 


CopyRight © 中国远征军网 版权所有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02号

E-mail:cn-yzj@sohu.com 网站微博 QQ群:4778895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