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大撤退(一) 远征军大撤退(二) 远征军大撤退(三) 远征军大撤退(四)
远征军大撤退(一)
前言
从今天开始,我将陆续把我所知道的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撤退的路线的情况告诉大家。同时我也把我所采访的老人回忆路线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但是这不是主要的内容,撤退的路线是主要内容。
我将把这些路线分别一个一个地介绍。由于采访人员和实地考察的局限,这些路线的情况的情况,我了解的详细程度不一。
特别遗憾的是,由于远征军撤退路线的艰难部分主要是在缅甸,而这些地方往往又都是缅甸未开放的地区,缅甸政府是不允许外国人进入的,所以除了零星到过一些非常局部地方外,我基本上都没有去过。
神秘的山洞·青山处处埋忠骨
据一位在缅甸北部密林长期寻找驼峰坠机的已故朋友姚金余介绍,缅甸政府军过去在和缅共游击队交战期间,克钦军部队曾经在一个密林深处的山洞里,发现了许多人类遗骸以及一些锈蚀的枪械,特别重要的是,还要许多帽徽可以辨认出是“青天白日”徽号,说明这是中国军队。我详细分析了这位朋友所说的这里的大体的位置,我认为很有可能是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中国远征军失败的遗骨和遗物,而且可能是第五军第九十六师官兵遗留下来的。因为这里距离密支那西北(其实他们无法说请具体位置)还有5-6天的山路,或者根本就没有路。1942年5月,原来希望从密支那进入云南的第五军,得知密支那于5月8日被日军占领,九十六师就前进到距离密支那西南几十公里的地方布防,掩护大部队转进。然后他们从密支那(Myitkyina)以西以北到了缅甸结果孙不拉邦(Sumprabum 地名)的葡萄(Putao)地区。所以这个山洞的位置极有可能就是他们途径的某地。1944年5-8月,尽管驻印军在密支那和日军举行大规模的战斗,但是那时中国部队一路高歌猛进,而且主要是沿着后来的史迪威公路的路线活动,所以他们不太可能跑到远离公路的地方又陷入绝境的。
当时我和朋友赵世龙曾经为到那里考察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姚金余和朋友自告奋勇愿意和他们一同前往,他的克钦军的少校营长朋友也愿意提供一些帮助。甚至台湾的一位朋友也说希望提供一面国军的旗帜,让我们覆盖在烈士的遗骨上。
但是,我们这样的探险,无法得到缅甸政府的许可,如果非法进入而又带着钱财在深山老林行走来回10-20天,当地各种武装派别、民族部落、走私集团等等各霸一方,我们这样的穿越具有极大的危险。(有许多砍伐木材,走私的人都在这里命丧黄泉。)最后我们考虑再三,不得不宣告放弃。据姚金余说,他每次雇佣当地克钦人进入原始森林寻找坠机,一个星期的时间就需要每人配备两双崭新的解放胶鞋(注意:是两双不是一双!)和大量食物。但是尽管这样,他也有一次陷入了食物盐巴全部吃完的绝境,最后不得不靠打猴子为生。他说那猴子的肉非常猩臭发酸,这和当年远征军老兵的所品尝的味道简直一模一样。以后,姚金余不幸去世……当时他受权威的神秘组织的委托,在缅北各地寻找到了八架驼峰坠机,有的至今保存良好,他拍摄其中有一架飞机翅膀上的编号,是当年美国陆军空运总队印度-中国联队列入“失踪”的飞机。他说,遇难飞行员的降落伞,仍然挂在树上随风飘荡……他居然没有拍摄下来!?因为他感觉和寻找坠机不是一回事。
远征军入缅作战概略
至于分析那次作战失败的原因,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不是本文的题目,我主要是从事田野实证性的调查,属于“工匠类型”的工作。而且我并不想参与战后中美英学者相互之间无休止的埋怨对方,因为正是这样的相互推卸和埋怨才导致了当时的惨败。我个人也不大赞成把所有或者主要原因推卸到英国人或者史迪威头上的中国传统观点。在中国境内我们和日本人发生了无数战斗战役,那时并没有英国人和美国人的搅和,我们胜算的概率同样极小。
至于说到第一次远征军作战的过程,同样也不是本文论述的题目,但是仍然需要非常简短地回顾一下:
患得患失的英国人在中国远征军入缅的时间上一拖再拖,导致浩浩荡荡的中国大军在入缅的道路上走走停停,先头部队的第二百师在缅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战争的颓势就已经显露了出来。那就是仰光(Rangoon)的失陷。
1942年3月8日,失魂落魄的英国人像过街喊打的老鼠逃出了这个城市。围着筒裙的缅甸人举着日本小太阳旗夹道欢迎呼喊着“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缅甸是缅甸人的缅甸”的日本师团。英国人把一路马不停蹄从大老远赶来的中国部队当作了帮助他们撤退的掩护部队。打了四年仗、已经疲惫不堪的中国人拼出了血本派出最精锐部队,远离家乡来到异国和大英帝国组成盟军,本来是巴望守住这个通往中国的唯一出海口。结果是中国人的先头车队刚到仰光以北300多公里的小镇同古,迎面就撞上了追赶英国人的日本兵团。正当中国第五军在缅甸中路准备和日军决战时,东西两线频频告急!首先是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跑掉的英国人又在西路的油田仁安羌被日本人包围呼喊救护;随后日军装甲车队又冲散了把守东路要地棠吉的中国杂牌部队暂五十五师和新二十八师,直捣中国门户——腊戌(Lashio)。
第五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本来一直想在平曼拉(Pyinmana)和曼德勒像真正的男子汉那样,堂堂正正的和日军展开决战,但是架势还没有拉开,自己就乱了方寸败下阵来,甚至连回国的退路就被截断。
陷入困境的中国人在选择出路时优柔寡断,金子般珍贵的时间一点点流逝,最后终于在泽国一片的缅甸暴雨中彻底崩溃,各部队只好自己选择生路作鸟兽散了。
本文介绍的几位老人都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仍然心有余悸谈虎色变。
“野人山”的概念
人们总是用“野人山”来概括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后撤退的路线,其实这是非常笼统和不全面的。要想了解“野人山”和中国远征军撤退的关系,首先就需要了解所谓的“野人山”这个词汇的来源和范围。
据我了解,“野人山”一词大约仅仅出自于中国民间,数百年前,大明朝的军队一度把中国云南的疆域扩展到了密支那以北的缅北原始森林一带。据称这里常常有“野人出没”,所以故称“野人山”。至于“野人山”的具体范围,云南的民间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野人山范围
一种认为:“野人山”又名克钦山区,包括枯门岭、胡康河谷山和江心坡,位于缅甸与中国,已经缅甸与印度交界处,位于缅甸最北方,再北是冰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东西皆为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所夹峙。最高点本帕本山,海拔3,411米。为缅甸少数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峰之一。野人山区大多还是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云南民间所说的所谓尚未进入文明“门巴族”居住与此。野人山山峦重叠、林莽如海、树林里沼泽绵延不断、河谷山大林密、豺狼猛兽横行、瘴疠疟疾蔓延,是被认为一个十分危险的地方。野人山的蚊虫、毒蛇、瘴气,让人防不胜防,而每一击都是致命的创伤。从每年5月下旬到10月间,是野人山的雨季,雨季不仅使森林里的蚊蚋和蚂蟥异常活跃,而且使得各种森林疾病:回归热、疟疾、破伤风、败血病等等迅猛传播开来。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那么最后进入印度的远征军第五军军部、新编第二十二师和从缅甸葡萄翻越横断山脉回到云南福贡的第五军第九十六师,以及经过“江心坡”的第二百师零散人员就都曾经进入过“野人山”。
第二种说法野人山范围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野人山仅仅限于缅北胡康河谷(Hukawng Valley)以及两侧的山脉,东边称“库孟山脉(Kumon Range)”,西边的称“纳加山脉(Naga Hill 或者 Patkai Hills)”。因为这里居住着一个未开化的纳加(Naga)部落民族,故称“野人”。
如果按照后一种说法,那么只有进入印度的第五军军部和二十二师加入过野人山,而九十六师和二百师零散人员就没有经过野人山。
值得一说的是,外国并没有“野人山”的名称,也就更没有其范围了。这样,我就失去了一个利用国外资料的佐证。
根据比较传统的中国战史的说法,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说法,那就是野人山的范围是以纳加民族居住的地区为界。也就是只有二十二师和军部路过此地。1943-1945年美国工兵在修筑利多公路(也就是后来的史迪威公路)时,所拍摄的大量的这个民族的照片,他们仍然仅仅是腰部用树叶遮体,于狩猎为生的。这个民族的一些边远的山区部落,至今仍然如此生活。而这个民族并不大量居住在中缅边境。这里主要的民族是克钦(云南称为景颇族)和部分佤族。
远征军的撤退路线
远征军撤退的路线是非常复杂和混乱的,不过根据战后中国、美国和日本的资料显示,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条:
野人山路线——第五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
英帕尔路线——新编第38师、史迪威司令部和英军
葡萄福贡路线——新编第九十六师
滇缅公路及两边沿线——第200师和第六十六军的新编28、29师以及其他部队
景栋路线——第六军大部
撤退中到底倒下了多少官兵,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根据杜聿明将军的粗略计算:中国远征军10万人,生还者仅有四万。战斗牺牲有一万,也就是说,有五万多将士是在撤退途中非战斗牺牲的!
1942年5月1日,是远征军总退却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远征军各个部队分别踏上了中国抗战历史、乃至二战最悲惨的路程。
远征军大撤退(一) 远征军大撤退(二) 远征军大撤退(三) 远征军大撤退(四)
(版权说明:本文经戈叔亚先生同意,授权中国远征军纪念网转载自戈叔亚先生 凤凰网博客,版权为戈叔亚先生所有。请勿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欲转载本文需征得戈叔亚先生同意方可。)